勤劳能够致富吗?看看我们的农民兄弟是怎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面朝黄土的“勤劳”,但为什么致富总是离他们那么遥远?
勤劳未必能够致富!真正的致富之道还应该加上“科学种田”二字,引导他们搞“高效农业”,帮助他们找到“高效”的途径,这样的勤劳才有可能致富。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正给我们昭示着教育的未来出路。
传统课堂教学老师们不可谓不勤劳,可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效益”如此低产?孩子们不可谓不勤劳,为什么他们总是学不会?农民勤劳不能靠土地致富,于是只能做城市里打工以补贴家用,孩子们学不会,于是只能靠大量的家庭作业去补贴课堂效益的亏空。什么时候能“减负”到零作业,这取决于什么时候帮他们找到一条不需要去城里打工就能支撑家庭用度的“高效农业”的途径出来——变低效农业为高效农业,让土地不仅能产出粮食,而且可以产出金子来。这和让低效甚至无效课堂变成高效课堂是一个理儿,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考上大学,而且让他们能有机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仅十几年走过了这样的道路。在大锅饭时代,土地严重低产,于是才有了小岗村的土地承包,为什么同样的一批人,可以让原本低产的土地一下高产起来了呢?原因当然很简单,是解放生产力的结果。那么我们的课堂可不可以向小岗村的农民兄弟学习,也来解放课堂的生产力呢?这应该是第一步。在土地承包之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以蔬菜大棚为标志的高效农业时代。在山东寿光,农民们靠着蔬菜大棚,解决了致富问题,他们几乎没人再离开土地出去打工。不打工岂不相当于高效课堂的“零作业”?高效农业正类似于高效课堂,而一个个的大棚,岂不是课堂上的的学习单元?这个单元的名称叫做小组!
高效农业的收成取决于“每一个单元”的产量和产值。那高效课堂的收成当然也取决于“每一个学习小组”的产量和产值。高效课堂的抓手是“小组”,高效农业的抓手是“大棚”。
评价农民是“看庄稼”,为什么评价教师不“看学生”?
庄稼好的是好农民,让学生学得好的才是好老师!
农民致富离不开“农业技术”,教师教书离不开“课堂技术”。农民种地靠“艺术”吗?为什么教师教书却总鼓励“课堂艺术”?
拿起教书来和种地“那点事”对照,到底谁才更适合当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