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艺术”的忌讳
(2008-11-02 12:05:03)
课堂“艺术”的忌讳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炳亭 添加时间:2008-10-29 10:56:00
中国的教师什么时候都成了艺术大师了?如今一谈课堂教学,就口口声声这“艺术”那“艺术”,看来“教师”这个职业属于“艺术类别”,建议以后“艺术界”再搞什么聚会,要专门请某些“很艺术”的教师参加,吹拉弹唱之外,要加上一项——济南话叫做“演道”,香港人叫“耍宝”。
|
|
育人教书是艺术创作?假如仅仅是怕被人讥笑为“教书匠”而抹些油彩添些底气,我完全理解。可要因为“太艺术”而在课堂上“胡言乱语”,一个不以高效课堂为追求目标,而大肆挥霍学生宝贵课堂时间的教师,他的课堂艺术吗?
按照一般大师们对教师的高要求,说教师要具备“知识”、“能力”、“人品”三个条件,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建筑一座人生宝塔,而知识是“建筑材料”,能力是“建筑技术”,人品是“特色和情调”,离开了“建筑技术”的支撑,什么大厦和宝塔都只能永远存在于蓝图上。
当然,我承认课堂上有艺术,那是“艺术课堂”,即便“艺术课堂”也还是从“技术”开始的,比如绘画是艺术,难道绘画能离开构图、线条、着色这些“技术”吗?假如你非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投入”是艺术活动,那又有什么不是艺术活动?旅游、打麻将,哪一样没有感情投入,因为投入感情便是艺术,那世间的一切行为无一不“艺术”。一切言必艺术的人,透出的是心灵的浮躁。
教师要沉下心来研究“课堂技术”,教书就像“开汽车”,不学会“驾驶”,不努力“琢磨”课堂高效,而一味“艺术”就会随时“翻车”,凡是追求课堂艺术的人,大都是隐形的“马路杀手”,“云里来雾里去”叫艺术也叫“绝境”。而教师真正的价值就体现在对课堂的“技术把握和处理”上,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改变学生生命状态的“窍门”,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这样的“方法”“窍门”“途径”,是艺术无法达到和破解的。
更多地谈论“课堂艺术”,会为一线教师的发展设置“迷障”,它让那些渴望成长和进步的教师永远“无从下手”,艺术拒绝“模仿”,而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不学着从基本的课堂技术入手“临帖”和“描红”,什么时候也把握不了课堂教学的规律。
假如一定要谈点“艺术”,我以为《不做教书匠》的作者管建刚的话很“艺术”,他说:“不管未来怎样变迁,暂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这是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行动。而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坐定这把技术的椅子,远离所谓艺术的玄乎,教育和你,定会一起恍然大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