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专家专门捣蛋的家伙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可到头来呢?赵本山说“涛声依旧”。纵览五四以来的中国教育,一个极端的现实是,我们并未见出比前人的高明,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倒退,比如大江南北意兴阑珊的搞“应试”,这“科举”得来的“名校”不是教育的“怪胎”又是什么呢?!
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误入歧途!
指望一批“怪胎”来改变中国教育?你脑子没病吧。
是什么“毒素攻心”而让某些学校甘于沉沦?当然,我们不该一味埋汰“专家”,也不该一味数落某些“名校”,这颇有点“周瑜的板子”味道,但真正的专家应该学做“袁隆平”,住进“田地”搞科研,而真正的名校应该是灯塔、航标、播种机,是照射、指引、回家路,我们同时还应时刻保持绝对的清醒,办学不止是为了“成名”,要立志创办“有出息”的教育,就得走出第一步——“排毒”。
学校要从“名利场”里脱身出来,名校的价值应该“首先”“名”在善于从当下的问题里突围,它代表一个时代教育发展的境界和高度,它还应该“名”在以自己的“金手指”,指引大多数学校一条正确的“途径”,力求带动大多数学校寻找到办学突破,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好自己的“行动解读”。
立志做有出息的教育还要走好第二步——我们要有这样的姿态——“弯下腰”来“俯视大地”,然后试着用“双脚行走”。
其实,拨开众多的纷扰,教育的诸多问题没那么复杂,不就集中在“课堂”与“学生”上吗?而“核心”又可归纳于教师的观念问题,有什么样的“观念”便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便有什么样的国民,揪住了“观念”,也就抓住了教育的“七寸”。揪住“七寸”去研究去行动,入骨入肉入神经,这样的教育想不“突破”都难,你说是不? ——这是做有出息的教育的第三步——抓关键部位。
“揪住教育的七寸”,让教育回归到正途上来,致力于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呈现出“生命的狂欢”,难道不是办学的一个很不错的思路?选择这样的思路吧,既然决定要选择,学校就要摆脱名利,敢于对很多东西说声再见,更要敢于排除“体内的毒素”,向虚妄的理念道一声:沙油娜拉。
再次声明,学校要有出息,并非不需要讨教专家和书本,而最该“弯下腰来——俯视大地——用脚走路”,唯有让理念从飞翔的空中落地,转化为“细节”和“规则”,教育才会因为体现出“生命力”而产生价值,假如你做不到这一点,干脆屏蔽一且的妄念,只做“埋头实践的教育”,因为你要知道某些东西,都是一帮家伙关上门空想出来,又以名校为诱饵用来忽悠人上钩的,背后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在“磨推鬼”,一直把你推向了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