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学校成长的三步曲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实际上,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完善的、完整的人,还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并以自身的卓越推动民族和整个世界的发展。从培养“人”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的唯一主角是学生。
曾几何时,我们不是热衷于宣称办“三园式”学校吗,言曰把学校办成“学园、花园、乐园”,可现实是,我们的很多学校,打着“三园式”招牌,却有着“路边店”小老板的诡诈,颇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景象,大量学生“厌校”成为事实。笔者曾在某省城一所著名的中学采访,其中一个“尖子班”45个学生,有30%的学生说“一进校门就浑身发瘆头皮发麻”,假如真的“三园”了,陶醉在学校这个特殊的“伊甸园”里,谁还会“发瘆发麻”?
要张扬个性、尊重差异、倡导自主、激发创造、鼓励成长,生命的自由舞蹈源于学校必须要走的“三步曲”。
第一,自主学习。有个时髦的词汇叫“课堂生态”,课堂生态由学生、教师、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几个重要环节构成,其中,学生是这个生态里最“核心”的物种,而要建设一个良性的课堂生态必然取决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没有对通过自主学习而达到的“对自我学习的负责”,课堂上就不会有“感情的投入和内在动力的支持”,当然教学效果同样无法得以“高效”。因而,无论哪一所学校都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并努力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学习的途径。
第二,班级自主管理。“欧洲新教育之父”雷迪在创办“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时,提出“合作、和谐、领导”三大办学原则,他说,学校工作应该根据提供一条“全面而协调的生活”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并使儿童学会如何去领导,“我们特别需要造就一个领导阶级。我们通过明智的和有生气的教育来造就他们”,要让班级“有生气”,教师和校长就应该选择“明智”的教育,那就是把班级营造成一个“共同的家”,“个个是成员、人人是家长”,班级自主管理同时又能调动学生课堂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学校要敢于把管理权“下放”,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担任“校园管理者代表”。我们常说“成就感”是打开成功之门的“心灵之匙”,“责任”是唤醒成长的那句“密语”,假如我们敢于每周“任命”一名学生当“校长”,并辅以一个特殊的“仪式”,拥有这样经历难忘经历的学生岂会不变得“卓越”?即便是走出校门,他今生会不承担“责任”吗?从教育的终极目标上看,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恰恰体现在这里么!
走过这“三步”,也便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当然也便走向了名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