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泡面哥”解读美国名校申请

(2014-05-21 17:04:37)
标签:

大学生

胡敏

教育

新航道

留学

分类: 新航道—英语成功之道

不久前,福州一位高三男生因狂爱吃泡面而被全美排名32的名校罗彻斯特大学录取,这名学生从小就爱吃泡面,他几乎尝遍了各国泡面。在申请美国学校时,他把这段经历加了进去,其独特的经历吸引了招生官,被称为“泡面哥”。

其实类似“泡面哥”的案例早已有之,在我看来,他只是美国名校录取标准的一个缩影,“泡面哥”的春天不是吃出来的,而是“有备而来”。如果我们将目光始终盯住在“吃泡面”这个特点,而忽略了“泡面哥”身上其它真正被美国名校吸引的因素,那我们就“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


留学应有的放矢早做准备

美国名校录取标准概括而言就是:硬指标+软实力,一样都不能少,而且都要突出。所谓硬指标就是出国考试成绩:托福/雅思、SATGPA(平时学业)成绩。就拿“泡面哥”来说,他的SAT取得了2300(总分2400)分,属于出国考试高分学员。此外,福州一中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王同学的成绩在学校确实是比较优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硬指标”的优秀,我想他是很难被名校录取的,因为这是基本的门槛。

近几年,留学生潮趋势加剧,竞争激烈,美国名校录取需要的语言成绩也自然而然“水涨船高”。据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2013年,仅有4.96%的中国考生的SAT成绩超过2000分,只占极少的一部分,而65.63%的美国前50名院校要求申请者的SAT成绩在2000分以上。同样,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中,有45.83%明确表示申请人的托福成绩需在100分以上,从学术能力上来说,绝大多数中国学生不能达到美国名校的录取要求,在美国名校申请中竞争力较低。对于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而言,要想取得语言考试高分,需要长时间积累。根据“10000小时成功理论”,要想达到在国外学习、生活所具备的英语条件,人们至少需要4000个小时的学习和练习。因此,尽早准备是取得英语能力的必要条件。否则没有这些硬指标,再漂亮的个性也很难跃进大学招生官的视野。不仅如此,“泡面哥”的独特经历还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时间:从小就养成的爱好;一个是深度:尝遍了各国泡面,通过泡面对各国文化有了不同的理解。这些软实力同样需要早做准备。蜻蜓点水、应付准备的个人经历只会在美国面试官面前原形毕露,并且苍白无力。


“个性”背后其实是“醉翁之意”

正因为“硬指标”是必不可少的门槛,所以一向以善于考试著称的中国学生都在不断地提高考试成绩,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同等条件下,申请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中肯定不乏成绩都优秀的学生,甚至分数相同,因此迈进门槛后,拼的更是软实力!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而同样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录取标准和喜好倾向,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多人也许有“泡面哥”类似的经历,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样近乎狂热,这名学生从小就爱吃泡面,他几乎尝遍了各国泡面,这已经成为他的一大兴趣,而从时间和深度上,他让人看到了内心的执着和追求。这种对于兴趣爱好的执着精神才是名校在录取中的“醉翁之意”。显现的学生个性遇见潜在的醉翁之意,结果一拍即合!不论是学术能力、创新能力、领导潜质、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潜在的能力往往正是通过我们一些日常生活和成长的细节与故事来体现,几乎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考量个人的要素都是美国名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新航道曾辅导过一个学生,第一次申请时被心仪的一所美国大学拒绝了,但是他非常喜欢这个学校的食品工程专业。后来我们跟他深入沟通后发现,这个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对食物特别有研究,经常跟同学、老师一起谈论美食。不仅如此,他还有个特别的爱好:看电影。大家可能不会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但是这位同学看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去研究演员的演技,也不是为了欣赏导演的才华,而是为了寻找电影中的美食。他会把他看过的所有电影中出现的食物记录下来,然后再通过书籍、网站查找各种资料,比如菜名、做法、特色、品尝方法、文化内涵等。他也写了很多东西,最后整理成一本小册子,叫《电影美食》。为了跟更多同学分享,他在高二时成立了一个社团,定期组织大家一起看电影,发现电影中的美食并讨论,定期出版《电影美食》杂志,还拿到市面上去销售,销售情况还不错。

后来我们建议学生给学校写一封信,着重讲述了他在美食上的一些经历。他写道:“进入大学后,我想做的不是组织同学们一起看电影,品美食,而是将中国的美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美国,也会将美国甚至其他国家的美食与文化传播到中国。”他几乎成为一位美食文化的传播使者。教育分享与文化传承,这不就是国际教育的意义吗!后来,学校重新审核了这个学生的申请并录取了他。这个学生喜欢的是食品工程专业,因为他的独特经历,学校认为这样的同学在学校资源的帮助下一定能够成为未来行业精英与文化传播者,而他们渴望培养的就是这样的学生,所以录取是情理之中的事。


对于兴趣近乎狂热的追求

近两年,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梦想,什么样的梦想最有价值?坚持住的梦想最有价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对于兴趣近乎狂热追求的人,也必定是一个对于梦想能够始终坚持的人,而坚持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石。

香港大学面试主考官表示在录取的过程中,会优先考虑:申请人的高考总成绩、高考英语成绩和面试中的综合表现。同时他们更希望看到学生最自然和真实的一面,如果了解不到学生的个性所在,港大是不敢要的。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大学里不希望他们的学生今后碌碌无为,而是希望学生走向社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这种个性其实背后反映的就是每个人身上的独特性、特长、兴趣爱好,学校在录取中真正看中的正是学生对于兴趣爱好的热情和执著。

其实,不论是中国大学还是美国的名校,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大家都希望能够培养出未来的成功人士——各行业精英和领袖人才。因此,在录取的时候自然而然大学要去发现学生身上具备的成功的潜质。纵观那些成功人士,他们身上都具备了一种“对于兴趣近乎狂热的追求”的品质,比尔·盖兹、乔布斯都是这样,正如奥普拉·温弗瑞所言:Follow Your Gut, and You Will Be a Huge Success.追随自己的心声,你们一定会成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名校录取标准,对新时期下的中国青少年而言,更是一种个人成长的勉励与成功的启发。


【更多博文】

棍打的不是中国学生,而是留学软肋

梦想的力量

史上最难就业年”究竟难在哪

英语学习进入高能高分

三种意识助你职场

3C时代给年轻人的三大

外国的天空怎样才能飘起梦想的

坚持的

发呆的

砍掉欲望,回归

慢即是快(Slow is fast

优秀的人才是跳出

享受婴儿般的

少即

大学里到底应该学些

2011大学新生考研

2011大学新生开学第

小小的梦想也能孕育出伟大迹 

一根针的

过程与梦想同样

言辞如树叶 行动才是

成功留学必经的三个

成长就是逼着自己向

别因“短板”抹杀了你的

精彩的大学生活始于树立

成功永无止境 我也曾是无业

大学里有没有人告诉你英语有多

学法!做学习上的“自燃”

你的大学你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

为什么多数人学习英语只能浅尝辄止?

一个关于“咒骂”

留学期间这样打工

大学生找工作难

中国大学生毕业前的18

每天多子5

孩子是父母手中的那只

该怎么爱你,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