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异乡娱乐 |
分类: 电影类 |

《看电影 午夜场》杂志媒体稿
■文/慕容天涯
生活让脚步停下来,留在异乡。电影让我们走出去,看清世界。
在异乡,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活的无情残忍和伤感的不期而至。于是,我们把这种无奈的心绪叫做迷失。
就像那颗有罪的苹果,仿如那凄美的东京一夜。甚至像是那个离开汾阳的腼腆男人的别样世界。这些异乡世界的真实一面,让人感到了电影内心绪难平,电影外家园难归。
而电影的作用,是让很多人无法体会的异乡情怀在一刹那间因为主人公的遭遇被唤起并感同身受,毕竟时空的阻隔和地域的限制让人们难以走出去看世界。走出去——这是电影的妙处。所以说,在电影里,看到异乡不美好,人们会眷恋家园;但反观生活,如果生活不如意或者事业不如意再者闲暇无欢愉红尘无知己,那么故乡的某些时刻某些角落,也是异乡,于是生活让人们走出去,远走高飞。
当你在光影内外走出去,就有了接下来的一切。
去他乡,在他乡——行走
很难描述的一种心情,便是乘交通工具去往他乡的感觉,喜悦与急迫、甚至逃避的无奈都在一刹那之间,被长长的旅途消耗殆尽。电影里,最常见的便是“逃亡的人”在车窗边的特写,人物的面部表情往往迷惑和无助,车窗外的景物如风般倒退。于是,公路片成为了影像内通往异乡的最佳展示途径,《阳光小美女》的一家人疯狂之旅中,自己宣布禁语令的哥哥身上,那种纤弱和哀思都在西部广袤的风光下被放大,无声的人最终遭遇最绝望的打击。而《伴我同行》里,孩子们的恐惧在异乡间被找寻和成长代替。《世界》里的游乐场建筑物,配合着画面里嘈杂的人声,在车中人的视角反复出现,每一次的经过,都是一个城市的印记写照,卢米埃尔信任城市的标志,他信任标志性的建筑会让观者相信这个故事发生在何地。这让异乡在影像中顺利的找到指代,并自身成为了一种指代。
王佳芝坐在巴士的上层淋着雨。她的异乡,因为一场场演出的轰动变得富有价值,然而之后等待她的不只是一场浩劫,更是无数个异乡辗转中所遭遇到的切肤之痛般的经历。所以当她经过这一切的“行走”之后,坐在黄包车上,终于变得沉默寡言。你可以从她的视角看到风车的旋转和听到画面外音乐的响起,我们知道她的心底已经对所有的异乡失望甚至绝望,易先生不去黑的地方,王佳芝回不到剧场里那声呼唤的起点。
去他乡,往往意味着一场浩劫,而在异乡行走,往往充满了逃不掉的变数。
文化和虚拟,不同
如果说走是为了体验,那么抵达异乡便会需要尽快的融入,这是为了生活。
老式港片里,每每大陆的人物和角色都会扮演着另类的角色,毕竟在普通话语境为主打的内地电影里耳濡目染多年之后,人们会不太习惯香港的市井气息。而同理,将宾主对调,一切也成立:于是在港片里,大陆的人物往往都是异类的代名词。在80年代之后,这种交叉引发的思维对抗被影像放大,于是二十年前黎小军遇到了李翘。巧合的是,他们都面对着异乡的审核和考虑着如何融入这个社会的问题,大陆的人物学习粤语,冒出英文,尝尽街头小吃。最终当他们习惯了这里,却又再次启程奔赴大洋彼岸的异乡。
当市井中的一切被系统化的通过影像反复展示,便已经成为文化的一种。
《迷失东京》里,两个彻底孤独的人出现了,科波拉让东西方文明对峙最激烈的双城——东京,承载了这一切。陌生的语言、喧闹的街市、没有煮熟的食物(火锅)、繁琐到郁闷的礼节。电影因为人物在异乡的遭遇展示初来乍到的不适下的文化交锋,并因为异乡的存在让虚拟的故事成为现实的映射。当然,如《楚门的世界》一般从头至尾打造虚拟世界的影片并不多见,而当人物如楚门般无视文化的不同点,并完全忽视虚拟与真实的种种对立,这个散发着新浪潮味道导演所讲述的故事,其目的也即达到了。
习惯文化,电影中的人物开始融入异乡。接受这种短暂的虚拟,银幕下的观众开始相信这个故事。
失落和残酷,“异”的真谛
这个时候,你已经接受了异乡的种种不同,但异乡可曾接受了你?
影像在这一时刻,开始制造出潜藏在水面下的波澜,让人们为之侧目。是的,无人接受,无处落脚,你还在异乡之外!电影把这一刻的激烈动荡称为戏剧冲突。随之,人物的命运也即开始出现急转直下的失落与不幸。
《爱在他乡》是一部老得有些锈迹的电视剧作品,可是我忘不了,忘不了寇世勋这个老戏骨忘不了堂娜的妩媚也忘不了十年前的范晓萱的歌声。爱情在异乡,往往会因为某些缘故出现变数。是的,你爱异乡,他却不爱你。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在今天看来仿佛是一座金矿,当年尚属稚嫩的高虎和黄渤的出众表现让人们在异乡的不幸遭遇被放大。事业,真的是一场无法估量的赌博,在异乡打拼时的努力会被旁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手一一瓦解。于是,你拼在异乡,异乡却不回报你。到了把一个故事讲述得无比悲切的《苹果》,异乡已经成为一个梦魇。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演变成了一场闹剧。我们希望生活还以公平,异乡没有。我们希望不要迷失,却无法掉头。
异乡的另一个名称,说给生活在别处的人听,就是不公平的所在。电影把这一切放大再放大,通过种种巧合制造出凄凉的效果,影像故事发展到此刻,已经可以将之前潜藏在文化冲突背后的一切伏笔作为引线微笑着点燃。是的,你无处逃避。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光影之外,现实也大抵如此。
留下?离开?异乡?故乡?
最后,当失落的你把一切的来来回回和过往收拾好,你知道,离开的时机已到。但是别急,你还有一种可能,那便是留下,让异乡成为故乡。
影像里,侠客们游历四海,往往一个故事由陌生人至而开始,到他离开而终结。与金大侠常常让无数的垫场侠客出现在篇首和意外出现在末尾不同。电影里的人物来到异乡,往往最终只有两种结局:皆大欢喜的留下,融入这个社会体系,找到真爱事业有成。这是喜剧和贺岁励志的常见桥段,因为生活必然有快乐,这样的电影是娱乐。
但现实的异乡是绝对残酷的,不然第二种结局就无法出现,那便是电影里的人物无论如何都要回去,回到家乡:《放逐》的结尾,中弹后的张家辉低声说着“回家”,喃喃自语令人揪心;《铁三角》的游戏中,林熙蕾在一场怪异无论的遭遇后只要“回家”,虽显得刻意却有着神来之笔的传承妙处。我们也知道,也许回到家中亦不安心,或者回家之路更是无比遥远。于是影像中的人要么如《落叶归根》一般遭遇一场灵魂的还乡之旅。要么像《似是故人来》一样的不幸,回到家中成为另一个悲切故事的开始。
所以说,在电影里,异乡永远只是一场故事的必要发生地点,或悲喜交加,或感悟人生。异乡承载故事,但是在戏里戏外,异乡却始终并不承认银幕前的你。
如果清醒,如果异乡并未真的接受了你,如果你在影像的内外都眷恋着那个地方,那个曾经街角拐弯之处皆有故事,那个在静谧的时刻树下有故人,抬头有伙伴的老巢与年幼战场,那么还是回去。哪怕你只能如菠萝油王子一般在船头眺望,哪怕只能像那个伊朗的小女孩,在众人的议论淹没中找寻回家之路,哪怕在体制化之下无法瞬间回到碧海蓝天的怀抱。
你都要回去。也许你正在漫天爆竹声中和光影斑驳之下,也许在异乡的街头行走的你,依稀会听到仿佛会有配乐响起,对白字字清晰:生活继续,几时回去?
■文/慕容天涯
生活让脚步停下来,留在异乡。电影让我们走出去,看清世界。
在异乡,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活的无情残忍和伤感的不期而至。于是,我们把这种无奈的心绪叫做迷失。
就像那颗有罪的苹果,仿如那凄美的东京一夜。甚至像是那个离开汾阳的腼腆男人的别样世界。这些异乡世界的真实一面,让人感到了电影内心绪难平,电影外家园难归。
而电影的作用,是让很多人无法体会的异乡情怀在一刹那间因为主人公的遭遇被唤起并感同身受,毕竟时空的阻隔和地域的限制让人们难以走出去看世界。走出去——这是电影的妙处。所以说,在电影里,看到异乡不美好,人们会眷恋家园;但反观生活,如果生活不如意或者事业不如意再者闲暇无欢愉红尘无知己,那么故乡的某些时刻某些角落,也是异乡,于是生活让人们走出去,远走高飞。
当你在光影内外走出去,就有了接下来的一切。
去他乡,在他乡——行走
很难描述的一种心情,便是乘交通工具去往他乡的感觉,喜悦与急迫、甚至逃避的无奈都在一刹那之间,被长长的旅途消耗殆尽。电影里,最常见的便是“逃亡的人”在车窗边的特写,人物的面部表情往往迷惑和无助,车窗外的景物如风般倒退。于是,公路片成为了影像内通往异乡的最佳展示途径,《阳光小美女》的一家人疯狂之旅中,自己宣布禁语令的哥哥身上,那种纤弱和哀思都在西部广袤的风光下被放大,无声的人最终遭遇最绝望的打击。而《伴我同行》里,孩子们的恐惧在异乡间被找寻和成长代替。《世界》里的游乐场建筑物,配合着画面里嘈杂的人声,在车中人的视角反复出现,每一次的经过,都是一个城市的印记写照,卢米埃尔信任城市的标志,他信任标志性的建筑会让观者相信这个故事发生在何地。这让异乡在影像中顺利的找到指代,并自身成为了一种指代。
王佳芝坐在巴士的上层淋着雨。她的异乡,因为一场场演出的轰动变得富有价值,然而之后等待她的不只是一场浩劫,更是无数个异乡辗转中所遭遇到的切肤之痛般的经历。所以当她经过这一切的“行走”之后,坐在黄包车上,终于变得沉默寡言。你可以从她的视角看到风车的旋转和听到画面外音乐的响起,我们知道她的心底已经对所有的异乡失望甚至绝望,易先生不去黑的地方,王佳芝回不到剧场里那声呼唤的起点。
去他乡,往往意味着一场浩劫,而在异乡行走,往往充满了逃不掉的变数。
文化和虚拟,不同
如果说走是为了体验,那么抵达异乡便会需要尽快的融入,这是为了生活。
老式港片里,每每大陆的人物和角色都会扮演着另类的角色,毕竟在普通话语境为主打的内地电影里耳濡目染多年之后,人们会不太习惯香港的市井气息。而同理,将宾主对调,一切也成立:于是在港片里,大陆的人物往往都是异类的代名词。在80年代之后,这种交叉引发的思维对抗被影像放大,于是二十年前黎小军遇到了李翘。巧合的是,他们都面对着异乡的审核和考虑着如何融入这个社会的问题,大陆的人物学习粤语,冒出英文,尝尽街头小吃。最终当他们习惯了这里,却又再次启程奔赴大洋彼岸的异乡。
当市井中的一切被系统化的通过影像反复展示,便已经成为文化的一种。
《迷失东京》里,两个彻底孤独的人出现了,科波拉让东西方文明对峙最激烈的双城——东京,承载了这一切。陌生的语言、喧闹的街市、没有煮熟的食物(火锅)、繁琐到郁闷的礼节。电影因为人物在异乡的遭遇展示初来乍到的不适下的文化交锋,并因为异乡的存在让虚拟的故事成为现实的映射。当然,如《楚门的世界》一般从头至尾打造虚拟世界的影片并不多见,而当人物如楚门般无视文化的不同点,并完全忽视虚拟与真实的种种对立,这个散发着新浪潮味道导演所讲述的故事,其目的也即达到了。
习惯文化,电影中的人物开始融入异乡。接受这种短暂的虚拟,银幕下的观众开始相信这个故事。
失落和残酷,“异”的真谛
这个时候,你已经接受了异乡的种种不同,但异乡可曾接受了你?
影像在这一时刻,开始制造出潜藏在水面下的波澜,让人们为之侧目。是的,无人接受,无处落脚,你还在异乡之外!电影把这一刻的激烈动荡称为戏剧冲突。随之,人物的命运也即开始出现急转直下的失落与不幸。
《爱在他乡》是一部老得有些锈迹的电视剧作品,可是我忘不了,忘不了寇世勋这个老戏骨忘不了堂娜的妩媚也忘不了十年前的范晓萱的歌声。爱情在异乡,往往会因为某些缘故出现变数。是的,你爱异乡,他却不爱你。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在今天看来仿佛是一座金矿,当年尚属稚嫩的高虎和黄渤的出众表现让人们在异乡的不幸遭遇被放大。事业,真的是一场无法估量的赌博,在异乡打拼时的努力会被旁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手一一瓦解。于是,你拼在异乡,异乡却不回报你。到了把一个故事讲述得无比悲切的《苹果》,异乡已经成为一个梦魇。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演变成了一场闹剧。我们希望生活还以公平,异乡没有。我们希望不要迷失,却无法掉头。
异乡的另一个名称,说给生活在别处的人听,就是不公平的所在。电影把这一切放大再放大,通过种种巧合制造出凄凉的效果,影像故事发展到此刻,已经可以将之前潜藏在文化冲突背后的一切伏笔作为引线微笑着点燃。是的,你无处逃避。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光影之外,现实也大抵如此。
留下?离开?异乡?故乡?
最后,当失落的你把一切的来来回回和过往收拾好,你知道,离开的时机已到。但是别急,你还有一种可能,那便是留下,让异乡成为故乡。
影像里,侠客们游历四海,往往一个故事由陌生人至而开始,到他离开而终结。与金大侠常常让无数的垫场侠客出现在篇首和意外出现在末尾不同。电影里的人物来到异乡,往往最终只有两种结局:皆大欢喜的留下,融入这个社会体系,找到真爱事业有成。这是喜剧和贺岁励志的常见桥段,因为生活必然有快乐,这样的电影是娱乐。
但现实的异乡是绝对残酷的,不然第二种结局就无法出现,那便是电影里的人物无论如何都要回去,回到家乡:《放逐》的结尾,中弹后的张家辉低声说着“回家”,喃喃自语令人揪心;《铁三角》的游戏中,林熙蕾在一场怪异无论的遭遇后只要“回家”,虽显得刻意却有着神来之笔的传承妙处。我们也知道,也许回到家中亦不安心,或者回家之路更是无比遥远。于是影像中的人要么如《落叶归根》一般遭遇一场灵魂的还乡之旅。要么像《似是故人来》一样的不幸,回到家中成为另一个悲切故事的开始。
所以说,在电影里,异乡永远只是一场故事的必要发生地点,或悲喜交加,或感悟人生。异乡承载故事,但是在戏里戏外,异乡却始终并不承认银幕前的你。
如果清醒,如果异乡并未真的接受了你,如果你在影像的内外都眷恋着那个地方,那个曾经街角拐弯之处皆有故事,那个在静谧的时刻树下有故人,抬头有伙伴的老巢与年幼战场,那么还是回去。哪怕你只能如菠萝油王子一般在船头眺望,哪怕只能像那个伊朗的小女孩,在众人的议论淹没中找寻回家之路,哪怕在体制化之下无法瞬间回到碧海蓝天的怀抱。
你都要回去。也许你正在漫天爆竹声中和光影斑驳之下,也许在异乡的街头行走的你,依稀会听到仿佛会有配乐响起,对白字字清晰:生活继续,几时回去?
载于2007年12月《看电影午夜场》杂志,平煤版本有删减,此为网络完整版
2007年度娱乐十大事件
我们的2007?娱乐的2007?
08奥斯卡巡礼之一
《赎罪》:英式折子戏依旧无解
金球奖最佳剧情片
怎样生活在别处?——异乡光影记忆 《看电影午夜场》杂志媒体稿
07贺岁档期电影系列评论之七
《蓝莓之夜》:向小资年代挥手作别 王家卫变了?总之回不去了
07贺岁档期电影系列评论之六
《集结号》:一场没有胜负的战争 冯小刚距离经典只有一步之遥
都是棋子——《投名状》兄弟三人谈 不是乱世,这些人都是英雄
07贺岁档期电影系列评论之四
07贺岁档期电影系列评论之三
07贺岁档期电影系列评论之二
07贺岁档期电影系列评论之一
后江湖时代被遗忘的角落
第44届金马奖:华语片的统一时代来临?
《料理鼠王》:巴黎铁塔下的梦想
1997之后,香港制造的世界 2007年10月21日新浪博客头条,天涯娱乐头条,天涯港娱十年征文一等奖,超长帖(完全整理版)
《铁三角》:黑白灰的接力赛 2007年10月7日新浪博客头条
前一篇:中国电影,非“裸”不可?
后一篇:《赎罪》:英式折子戏依旧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