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历.和代课老师在一起的日子(组图.文)

(2010-01-06 21:39:09)
标签:

代课老师

观点

教育

文化

杂谈

视觉/图片

乌蒙流浪者

休闲

分类: 笔锋:世间万物无所不谈

     2010年,清退代课老师必将成为这一年的热点话题.

      但在这个异常寒冷的季节,谈起这个话题,内心寒凉。媒体报道,2010年,44.8万代课教师将进行最后的清退,而一些坚守讲台三四十年的代课老师,拿到的清退补贴却仅仅只有600元,这让人伤感。

      在西部山村的四年支教岁月中,我接触到很多山村教师,很多代课老师。在最贫寒最偏远的乡村小学,代课老师是学校基石,是孩子的希望。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代课老师,山村教育将会是什么样,大山深处可能会一片死寂,永远都不可能听到山里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支教结束后,我写过很多关于山村教师,关于代课老师的博文,虽然自己身为一个志愿者,曾经获得鲜花和掌声,但我的心里最明白,那些一直默默坚守山村教师,那些代课老师,才是真英雄,才是山村教育的脊梁。

     

      四年的支教岁月,去过很多很偏远很偏远的村寨,那里的艰苦条件超乎想象。那里的乡村小学或许只有一个班,或许只有十余个甚至几个孩子,或许只有一个代课老师,但这已经足以让人感到希望。其实,只有去过,体味过,交流过,才知道一个代课老师的坚守有多么重要,有多么艰难,有多么值得我们去敬重。如果没有他们,我敢肯定,极偏远极贫困地区的很多孩子根本不可能走进课堂,中国的普九很可能只是一个梦想。

      但他们这个群体是特殊群体,是历史的“遗留问题”,因而注定总要“解决”,当然,我们听到的是“清退”这个词。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中透露出蛮横和惩戒的意味。在中国教育最艰难的时候,人数众多的代课老师群体支撑起了中国最偏远最贫困地区的教育,他们付出最多心血,他们的生活最清苦,这一点谁都不可否认。现在我们的教育条件已经改善了,师资力量日渐雄厚了,因而,代课老师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对于这一点,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能不能让他们付出毕生精力和心血之后,心情愉悦的离开?或者说,在我们国家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我们能不能让他们过上更好一点的日子?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媒体报道属实,一个教书数十年的代课老师,被清退时只领到600元的清退补助,我只能说这个社会太不可思议了。当然,地方政府总会找到很多理由,比如说我们这里是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有限,或者说,我们这里代课老师太多,清退补贴已经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沉重的财政负担”,这几个字听起来非常耳熟,有些地方官员甚至把整个教师队伍都看成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财政包袱。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我想,代课老师的问题不应当仅仅是地方政府的问题,而应当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遗留的历史问题,所以当2010年代课老师清退大限来临的时候,真希望中央政府能统筹安排这个问题,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处境,那些善良的人,那些为了中国教育呕心沥血的人是应当过得更好一点的。

      在他们真正离开三尺讲台的时候,不要只为代课老师唱空洞的赞歌,他们已经凭借精神支撑辛苦了数十年,应当让他们的物质生活也相对丰富起来了。有人说,因为清退代课老师这件事,代课老师群体将会成为2010年感动中国的群体,但我想说,别让这些感动总是充满泪水,因为泪水不能作为生存的食粮,我们的政府,可以让他们在离开的时候有愉快的笑声。

      别再说他们的清退补贴是沉重的财政负担,想想中国每年的公车消费,公款吃喝达数千亿元,这才是真正沉重的财政负担,面对代课老师的清退补贴,我们其实“不差钱”。

      2010年,代课老师,你们即将离开心爱的三尺讲台,请接受我最真诚的敬意。其实我真的很想为你们做点什么,但事实上,我什么也帮助不了你们。

 

亲历.和代课老师在一起的日子(组图.文) 

 

这是2002年我拍摄的一所山村学校的图片,条件非常简陋,这样的学校里总会有很多代课老师,他们付出最多,收入微薄,想想如果没有山村教师,没有代课老师,群山深处怎么可能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亲历.和代课老师在一起的日子(组图.文)

 

这是一所村办小学的校长郭校长,学校偏远。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刚生了一场病,精神状态很不好。他的学校有三个班,其中有两个复式班,加上三个代课老师,构成一所学校的全部。数十年来,他和他的老师一起支撑起这所偏远的山村学校。如果没有这所学校,很多孩子就无法上学。


亲历.和代课老师在一起的日子(组图.文)

 

这是我在一所名为地基坝小学的村办小学前拍摄的图片,这所学校只有十多个学生,一间教室,而这间教室也四壁透风。教室门外,一个孩子正在等他的老师上课,而这位代课老师也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

亲历.和代课老师在一起的日子(组图.文)

 

这就是孩子的老师,我们到来的时候,他正在田里取泥,准备把教室周围的缝隙填补起来,这里山高路陡,冬季漫长,每年的冬天都十分寒冷,冬季即将来临,杨老师试图通过各种措施让教室更温暖一些。和杨老师交往一段时间后,我真的很感慨,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办学的信念?也许很多人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善良,执著,很多代课老师的心中都流淌着这样的血液。

亲历.和代课老师在一起的日子(组图.文)

 

这也是山里常见一幕,一名山村教师穿行于群山村落之间进行劝学,由于各方面原因,这里的辍学率一直非常高,而在普九的关键时期,劝返学生就成为一件繁重的任务,这次劝学,我和这位老师在群山深处行走了十余个小时,再想想他们,一生之中会走多远的路,会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

 

 群山深处.苗寨.我支教的美丽山村(总结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