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本意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同组的学生实现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智慧同享。但如果引导不当,监管不力时,就很有可能让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另类的组织,或者出现一种负迁移并产生一种负面影响。为此,对于老师(组织者)来说,必须对此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并提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1.不要让合作学习小组成了随意聊天的场所: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两种场合,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关注的并不是小组合作探究的话题而是一些与课堂学习没有任何关系的题外话;二是出现在晚自习课中,个别组员把学习小组变成了课外随意聊天的场所。(建议:要制订相关的合作学习小组常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2.不要让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小组成员的习惯:个别学困生或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组员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是被动地等待和观望,无形中养成了一种完全依赖别人的习惯。(建议:要提高学生主动求助与主动参与的意识,既要同伴互助更要尝试独立完成。)
3.防止小组内出现独一无二的“学霸”;由于老师在要求学生反馈答案时没有注意反馈的代表性,结果组内的“学霸”就成为了唯一的代言人,一节课下来多次充当主角,其他组员只好靠边站。(建议:注意提醒小组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并且尝试让不同的组员来充当发言代表。)
4.不要直接让学生进入合作探究的阶段:由于老师的指令不当,没有体现合作学习的有序性,直接让学生进入讨论探究阶段。结果学生连探究问题都还没有看清楚就开口讨论,这显然是没有探究基础的。I建议: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必须体现有序性:从独立思考再到合作探究,从个体尝试再到集体突破。)
5.防止流于形式的小组活动: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随意地下指令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然后也没有跟踪观察。结果只能是形同虚设,表面上是一个小组,其实还是各自为战。(建议:老师要预设具有合作探究价值的学习活动,并且要跟踪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与个体的参与状态,不要随意浪费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