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让学生主动发问
(2019-11-02 22:03:38)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问什么学生就得答什么,甚至非要学生答出教师自己预设的答案为止,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应答的学习状态中。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正确引导;二是学生没有发现问题;三是被动式学习模式。
课程改革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迫切要求教师变学生被动应答为主动发问。如何变学生被动应答为主动发问呢?
【案例1】这是《少年王勃》的教学片断。
师(走到学生中间):谁能把黑板上的词读读,请介绍一下王勃。
生(纷纷举手):老师,我……我。
师:图上是王勃站在……看到……想想哪节写他……该怎样读?
(学生开始朗读。有的边想边读,有的看图在想……)
(教师巡视,走到这桌说说,走到那桌点点,不时有学生走出座位迎上教师问这问那,与教师交流。整个教室里师生都投入地学习)
整个课堂显现出师生间的亲和度,流露出随和、自然的学习情感。
【案例2】这是《生命壮歌》的教学片断。
1.调查
(1)今天上课紧张吗?(全校老师听课)
(2)敢提问题的同学请举手。(教师数人数)
2.检查学习
(1)谁说说预习中了解到羚羊的情况。
(2)指出文中三个长句,练习读,问还有难读的句子吗?
(3)画出描写猎人、老羚羊、羚羊们的句子再读。
二、铺垫
师:谁能读好写猎人的两句话。想想写出猎人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读。感情充沛)
生:高兴,喜悦,马上可捕获一群羚羊了(把原因都回答了)。
师:猎人由高兴变得目瞪口呆,是因为在他们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座“‘桥’”,同学们能看到桥的样子吗?老师在读课文时想:这座桥的样式与世上所有桥的结构都不同。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画面、思句意,你想理解什么?明白什么?知道什么?设计问题供大家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谁就能获得本堂课思维冠军称号。
三、发问(学生提出问题)
1.老羚羊是不是都牺牲了?
2.生命桥的桥墩是用什么做的?
3.作者当时为什么会眼花缭乱?
看得出来,教师在潜意识地训练学生大胆发问,勤思维,并且教师为学生问、做、读、想、看方面做了引导、铺垫。
课堂上要想改变学生被动应答为主动提问,关键要明确:课堂,是孩子的,就是要把本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一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虽然他们是小孩子很幼稚,但他们毕竟是人。
案例1中,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教师处在学生中间,形成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解除了学生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不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愁眉苦脸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会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发问。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想学、越爱问。其次要预设想问的时空。案例2中的教师主题明确,突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课堂上先帮助学生做好思考、发问前的准备,一开始就让学生读三个难句,引导学生看画面,把学生带进了羚羊跳崖情境中,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谈得投入、想得认真、问得贴切。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尝到提问后的喜悦。
三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发生往往从怀疑开始。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重要的意义。没有问题就很难激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从小的具体方面引导学生,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是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使学生学会问问题。
听课的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觉:低年级的课堂往往比高年级课堂生动、活泼、宽松、愉悦。突出标志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停“夸”学生,这个夸有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应答提问恰如其分,应该表扬;二是学生应答或提问不够正确,教师也从另一角度称赞。有经验教师的课堂“夸”的语言丰富多样,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当前教学急需的教学评价。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乐于对每位学生赋予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思维、发问的潜在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高兴、问得快乐。再说,小学生都喜欢听夸奖的话,他们天真的特性,对自己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期待着大人的肯定和赞扬,应当说他们和成人一样,越表扬越乐于去做事,越鼓励越乐于去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