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田野上深耕不辍——读《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有感
(2025-09-27 17:07:56)
标签:
安庆市三名工程考核读书笔记杂谈 |
分类: 学习情况 |
忙碌的9月,在匆匆中一天又一天,有时候想坐下来看看书,竟然成了一种奢望。尽管这样,还是在间歇中,睡觉前,每天读几页。不知不觉中,读完了莫国夫老师的《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一书。就这样日历一页页,成为记忆的碎片。记录如下: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我在日常教学中常常面临诸多挑战:资源有限、学生基础薄弱、教学压力大……正是在这样的困惑与求索中,莫国夫老师的《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本书不仅系统剖析了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更从教育哲学、课堂实践、思维习惯、读写修养和成长自觉五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师发展逻辑体系。
一、什么是优秀教师?——坚守常识,守望真实
莫国夫老师笔下的优秀教师,并非仅仅是教学技能出众的“技术型”教师,更是教育常识的捍卫者、学生成长的守望者。他们理解“教育似农业”,尊重每个生命独特的生长节律;他们拒绝将学生视为“为未来牺牲”的工具,而是以“可能性”看待儿童的成长。优秀教师微笑面对学生,相信阅读的力量,在细节中体现教育的真实与温度。尤其是在农村教育环境中,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二、什么是成长?——从“被动适应”到“自觉建构”
成长,不是简单的年龄增长或职称晋升,而是“真实的成长”——是思维方式的迭代、专业素养的沉淀、教育情怀的升华。莫国夫指出,成长是“成为坚定的自我学习者”,是“在专业生活中持续反思”,是“坚持长期主义”。对我而言,成长意味着从最初的“被动应对教学任务”,逐渐转向“主动建构教育意义”,在平凡的课堂中寻找专业尊严和生命价值。
三、成长逻辑是什么?——思维引领、课堂扎根、读写滋养
本书以“逻辑”为线索,揭示了教师成长的底层规律:
1. 思维是成长的引擎:教师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跨界思维、底线思维等,才能跳出“学科本位”的局限,真正以“学习逻辑”引领“学科逻辑”。
2. 课堂是成长的主场:教师的成长必须扎根课堂,关注“深度学习”“倾听关系”“安全感营造”等关键要素,让教学从“控制”走向“激活”。
3. 读写是成长的养分:专业阅读是教师学习的基石,而写作则是“思想冻土上的春耕”。通过读写,教师才能实现经验的凝练与思维的升华。
4. 自觉是成长的内力:成长最终依赖于教师的“成长自觉”,包括时间管理、微改进积累、面向未来的U盘化生存能力等。
四、怎样成长?——在农村教育的土壤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结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我从中汲取了以下成长策略:
1. 做课堂的“研究者”而非“执行者”:我要更注重课堂中的“真实学习历程”,尤其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让语言学习回归交际本质。
2. 以阅读对抗“职业倦怠”:在农村,专业资源相对匮乏,但正如莫国夫所言,“至少读透一本书,直到它影响你的思维”。我将精选教育经典与英语教学专著,深读细悟,提升教学洞察力。
3. 坚持“微改进”与“长坚持”:每天记录教学反思,每周尝试一个小改变(如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作业反馈的个性化),在慢变量中积累专业自信。
4. 拥抱“跨界思维”: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知识,而要融合文化、科技、生活等内容,拆除学科藩篱,让学生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尤其是在农村教育这片需要更多坚守与智慧的土地上,我们更应成为“长期主义者”,不焦虑于一时得失,不迷失于外部评价,而是回到教育常识,回到课堂现场,回到学生本身。正如莫国夫老师所说:“我们为更美好的教育而来。”而这份“美好”,正源于每一位普通教师日复一日的真实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