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叙事:从“孤军奋战”到“兵带兵”的华丽转身——我的小组合作教学探索

(2025-09-27 17:36:25)
标签:

教育

分类: 每周一记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我面对的不仅是孩子们对英语的陌生感,更有两个班级近百名学生的庞大体量。批改作业、检查背诵、组织活动……这些日常教学环节常常让我疲于奔命,感觉像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如何能既解放自己,又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直是我思考的核心。

一、 灵光一闪:理论依据点亮前路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在我所处的环境中效率不高。我回想起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最近发展区”指出,学生在能力更强的同伴帮助下,能达到独立学习时无法达到的水平。

这让我豁然开朗:何不推行 “小组合作,兵带兵” 的模式?让“小先生”(学生组长)成为知识的建构助手,帮助组员在彼此的“发展区”内共同进步。这不仅是方法上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向——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

二、 落地生根:精心设计的实践路径

干就干。我结合班级座位布局,将学生划分为4-6人的异质小组。分组的关键在于:

1. 组长选拔动态化:小组长并非“终身制”,而是由近期表现突出、有责任心、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这给了每一个学生向上的希望和动力,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成为“领导者”。

2. 职责明确具体化:我赋予小组长三项核心任务:

   每日读诵检查官: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的单词、课文朗读和背诵,并在群内进行简单的“打卡”汇报。

   作业初步讲评员:收齐作业后,组长先进行初步检查,对于基础性错误,组织组内讨论解决,将共性问题汇总给我。

   课堂活动协调员:在小组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由组长组织分工、练习和汇报。

3. 教师的角色转换:我不再是事必躬亲的“保姆”,而是退居幕后,成为设计者、激励者和最终的裁判。我有更多时间巡视、观察,进行个性化指导。 

最有趣的是,在宣布规则时,我幽默地“抱怨”道:“看到大家都有‘官’当,老师我也想当组长!”学生们哄堂大笑。我顺势“任命”自己为一个特殊小组的组长,而我的组员,则是精心挑选的几名近期学习状态波动较大、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

三、 花开有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一周下来,变化悄然发生:

 学生层面:从被动到主动。最显著的变化是,读诵打卡的同学明显增多了。在小组长的督促和同伴的影响下,那些曾经害羞、懈怠的学生也开始开口。组内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能力强的组长在讲解中巩固了知识,理解了“教学相长”;能力稍弱的组员在轻松的小组环境中,更敢于提问,获得了“一对一”的辅导。

 教师层面:从劳累到高效。我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我不再需要逐个检查近百人的背诵,而是通过组长的汇报快速掌握整体情况。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在小组层面就被消化了大半,我的讲评更具针对性。我终于能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更多地关注教学设计和对个别学生的深层引导。

 师生关系:从疏离到亲密。我所在的“教师组长”小组成了我的“实验田”。我和那几名波动较大的学生有了更轻松的互动。以“组长”的身份和他们交流,少了说教的压力,多了同伴般的鼓励。他们觉得老师很“哥们儿”,更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这种关系的拉近,其教育力量远超单纯的批评说教。

四、 展望未来:反思与改进建议

当然,任何模式在初期都不可能完美。我对下一步的改进有以下思考:

1. 组长培训常态化:定期召开“组长沙龙”,培训他们如何有效组织讨论、如何鼓励同伴、如何汇总问题,提升其领导力。

2. 评价机制多元化:引入小组捆绑式评价,不仅评价个人,更评价整个小组的进步、合作氛围。设立“最佳合作小组”、“进步最快小组”、“金牌小导师”等奖项,强化团队荣誉感。

3. 组员角色轮换制:为了避免组长负担过重或产生倦怠,可以尝试在组内设立记录员、汇报员、资料员等不同角色,让每个组员都有参与感和责任感。

4. 关注“沉默者”:要特别注意小组讨论中可能被边缘化的内向学生,提醒组长并亲自介入,确保每个声音都被听到。

这场“兵带兵”的教学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智慧在于“放手”与“赋能”。当我们信任学生,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时,他们回报给我们的,往往是远超预期的精彩。从“孤军奋战”到“集团军作战”,我不仅收获了更高的教学效率,更见证了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这条路,我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