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温度,语的温度:八上U2听说课的叙事与反思
(2025-09-25 15:54:23)
标签:
安庆市三名工程考核 |
分类: 英语教研基地 |
一、教学设计背景
本单元围绕“家”的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多重含义——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归属。我执教的是一节听说课,以Section
A 2a的对话为语篇,内容是一家人为祖父母来访做准备的分工场景。农村孩子对“家”的理解往往更贴近生活实际,情感也更质朴,这是我设计本节课的重要出发点。
二、课的“得意之处”1. 以 clean - comfortable - communication - care 为主线,梳理“温馨感”
我尝试用一条情感主线贯穿课堂:从“清洁整理”(clean)到“营造舒适”(comfortable),再到“沟通协作”(communication),最后落脚于“关怀表达”(care)。这条线不仅呼应了对话内容,也帮助学生理解“家”的深层意义——劳动中有爱,沟通中有温度。
农村孩子大多参与家务劳动,他们对“clean the room”“move the chair”等表达很有共鸣。我引导他们用英语说出自己常做的家务,并追问:“Why do you do that?”
很多孩子说:“让妈妈舒服一点”“让奶奶开心”。那一刻,语言学习与情感教育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2. 课前热身:动作演示猜家务活,建立“仪式感”
我设计了一个“Do and Guess”的预热环节:我做出扫地、擦窗、搬椅子等动作,学生用英语猜短语。农村孩子表演欲望强,气氛很快活跃起来。这不仅复习了词汇,更通过身体参与建立了课堂的“仪式感”,让学生迅速进入“家的劳动场景”。
3. 思维导图辅助听力,构建“画面感”
在听力理解环节,我没有让学生机械地听写,而是引导他们边听边画思维导图,梳理“Who does what”。孩子们用图示、关键词、甚至小图标记录信息,完成后小组分享。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听力难度,更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全家总动员”的画面,增强了语言的情境感和记忆度。
三、课的“失败之处”与改进思考
1. 语音训练时间不足,农村学生发音差异大
由于时间安排偏紧,语音训练环节略显仓促。部分学生对 //、// 等音标掌握不牢,影响了单词朗读和对话模仿。今后应在课前通过微课或晨读时间提前渗透发音规则,课上再强化巩固。
2. 角色扮演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虽然设计了有文本→无文本→配音→表演的递进活动,但仍有个别学生不敢开口或表达生硬。可能因为农村孩子性格内敛,或是对英语自信不足。下一步可考虑分组时安排“语言伙伴”(language
buddy),互相鼓励,降低焦虑。
3. 文化差异处理不够细腻
对话中出现的“grandma clean”(奶奶式的打扫)对学生来说较抽象,我虽用了图片对比,但解释仍不够生动。今后可引入短视频或真实家庭照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外家庭文化的异同。
四、结语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语言教学的本质是沟通,是情感,是生活。尤其是在农村学校,英语不应是遥远的“考试科目”,而应是连接孩子与家庭、与世界的桥梁。
我将继续探索如何将“家的主题”与“语言学习”更深地融合,让每一节课都有温度、有画面、有回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