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内驱力
(2025-05-08 15:05:21)
标签:
安庆市三名工程考核读书笔记 |
分类: 学习情况 |
生活中,著名教练未必是顶尖运动员,杰出导演未必是出色演员。同样,优秀教师也未必是解题高手。那么,这背后的教育智慧究竟是什么?
一、解题能力不等于教学能力
教学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能力,它与个人解题能力相关但不完全相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具备以下关键特质:
1. 知识结构化能力:能将零散知识点编织成系统网络,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有了知识框架,学生学习起来,思路就更加的清晰,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2. 错误预判能力:能准确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和误区。然后,在学生的错误点,进行关键提醒,确保学生能够在正确知识点上不断延伸,拓展。
3. 启发引导技巧:掌握提问艺术,能通过恰当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如我曾经讲到The best medicine那节课时,先让学生玩游戏,一个学生在讲台上表演各种疾病动作,其他同学猜测疾病名称。游戏结束,顺势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生病,生病了,我们应该干嘛?同学们回答,去医院,吃药。然后,我又问,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好的药The best medicine是什么吗?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学生就很感兴趣。
4. 学习路径设计:懂得如何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和难度梯度。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来,而不是直接给出知识点。直接给出往往会有一种将知识"硬塞"给学生的感觉,操作起来生硬低效。
二、教学不等于简单的知识搬运
比如,讲历史事件,不是照本宣科地念时间、地点、人物,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事件背后的起因、人物的心境和决策过程都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至关重要。有的老师擅长用类比,把抽象的概念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就像讲电流,把它比作水流,电压比作水压,学生对电学知识就理解得更透彻了。还有的老师会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维的点燃者。"解题能力强的个人未必掌握这些教学艺术。
三、老师的核心是激发学习内驱力
有一位语文老师上示范课,是关于写作的。她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没有一上来就讲写作技巧,而是先在课堂上分享各种有趣的故事、精彩的小说片段,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然后,她组织写作创意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享受创作的乐趣。慢慢地,学生们从害怕写作,变成了主动找老师探讨写作思路,作文水平也大幅提高。
我再分享过一个化学老师高情商教学,激发学生内驱力的例子。他讲完了一种常规解题方法之后,说,"同学们刚才学得那么认真,老师忍不住想再满足一下你们的求知欲,我再给大家讲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你们想不想听?"
学生得到肯定以后,学习欲望大增,齐声回答,想听。讲完之后,老师还不忘引导,"听了这种解法,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更牛了?大家再用这种方法做两个题,你们就已经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了!"
我知道这位老师自身解题能力其实很一般,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通过高情商语言去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有能力去高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到他所讲的内容上,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四、好的教学一定是师生共同成长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极快,没有老师能保证自己掌握所有知识。那些优秀的老师,从不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而是把这当作学习的机会。
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个化学老师,学生提出了一个关于最新科研成果的问题,他一时答不上来。就说,"这么前沿的问题,你都关注到了,太牛了,但我还没听说呢?我下去好好关注一下,然后,我们再一起讨论,OK?"
他如实承认自己没有了解到的知识,没有敷衍了事。课后也真的查阅资料,下节课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让学生看到了求知的态度,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总之,老师自己做不起题,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教师展示自己的智慧,而在于唤醒学生的潜能。
那些"自己做不起题"却能教出优秀学生的老师,恰恰证明了教学艺术的独特价值。他们或许不是最耀眼的解题明星,但绝对是出色的"思维教练"。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积累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会教比会做更重要,引导比灌输更有效,这也许就是教育最深刻的辩证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