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词】行香子·立春感怀(附大量音频)

标签:
随笔行香子 |
分类: 随笔系列 |

【词牌简介】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读书引”。以晁补之《行香子·同前》为正体,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八句、四平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八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行香子·述怀》等。
【词牌沿革】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云:“行香即释教之谓行道烧香也。行道者,主斋之人亲自周行道场之中;烧香者,熟之于炉也。”从南北朝开始,朝廷即举办“行香”法会。唐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调名本意即以小曲的形式歌咏拜佛仪式中的绕行上香。《中原音韵》《太平乐府》俱注“双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
《南史·王弘传》附王僧达:“何尚之致仕,复膺朝命,于宅设八关斋,大集朝士,自行香。”此调当为佛曲。此调当为重头曲,后段首旬当用韵,其余宋人之作多如此;苏轼七首后段首句不用韵,亦可。苏轼用于咏物、写景、酬赠、感叹人生。其另一首感叹人生之作:“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儒生、何辱何荣。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郑子真、产谷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苏轼此词与“清夜无尘”词影响极大,确立基本情调格局,故多用以感悟人生哲理。辛弃疾四首具嘲讽之意,风格更为恣肆,如《博山戏呈赵昌甫韩仲止》:“少日尝闻。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长存。由来至乐,总属闲人。且饮瓢泉,弄秋水,看停云。岁晚情亲。老语弥真。记前时、劝我殷勤。都休梦带酒,也莫论文。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此调亦用以言情,如洪瑹词:“楚楚精神。杨柳腰身。是风流、天上飞琼。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有许多娇,许多韵,许多情。十年心事,两字眉婚。问何时、真个行云。秋衾半冷,窗月窥人。相为人愁,为人瘦,为人颦。”宋蒋捷《舟宿兰湾》词意极为轻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此调以四字句和三字句为主,间以两个上三下四之七字句法。每段前半和缓,结尾由一个领字领三个三字句而又流畅奔放。每结之三字句须构词法相同,而又意义连贯,意象优美,音节响亮,具语意回环之艺术效果,故使此调特色显著。纵观宋人之作多表达感慨、嘲讽、轻快之情意。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以晁补之《行香子·同前》为代表。此调以晁词、苏词、秦词、韩词为正体,而韩词一体填者颇少。 按此五首字句悉同,所辨者在前后段起二句或押韵或不押韵耳。若杜词之或添字、或减字,赵词之减字,李词之添字,皆变体也。 此词前段起句,后段第一、二句俱不用韵,晁词别首“雪里清香”词正与此同。又王铣“金井先秋”词亦与此同,惟前段第三句“几回惊觉梦初长”,不作上三下四句法异。 葛胜仲词前段第三句“渐老人不奈悲秋”,“老”字仄声。晁词别首后段第一、二、三句“芳尊移就,幽葩折取,似玉人携手同归”,“折”字、“玉”字俱仄声。
变体一,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以苏轼《行香子·冬思》为代表。此与晁词同,惟前段起句押韵异。 按晏几道“晚绿寒红”词及苏轼别首“北望平川”词皆与此同。又欧阳修词前段第三句“蓝溪水染轻裙”少一字,后段第三句“向越桥边青柳朱门”多一字。查张先集,刻前句作“蓝溪水深染轻裙”,后句作“越桥边青柳朱门”,仍与苏词体同,故不另录。
变体二,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以苏轼《行香子·茶词》为代表。此与晁词同,惟前段第一句押韵,后段第二句亦押韵异。 按苏轼“一叶舟轻”词,晁补之“归鸟翩翻”词,晁次膺“别恨绵绵”词,葛胜仲“风物飕飕”词,赵师侠“春日迟迟”词,汪莘“策杖溪边”词,洪瑹“楚楚精神”词,黄升“寒意方浓”词,皆与此同。
变体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八句、五平韵。以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为代表。此亦与晁词同,惟前段第一句押韵,后段第一、二句俱押韵矣。 按辛弃疾“白露园蔬”词,刘过“佛寺云边”词,蒋捷“红了樱桃”词,张翥“水远天低”词,元好问“漫漫清池”词,皆与此同。
变体四,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五平韵。以韩玉《行香子·一剪梅花》为代表。此与晁词同,惟后段第一、二句押韵异。
变体五,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八句、四平韵。以杜安世《行香子·黄金叶细》为代表。此亦晁词体,惟前后段第四、五句各添一字,第六句各减一字异。句中平仄亦与各家小异。
变体六,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八句、五平韵。以赵长卿《行香子·马上有感》为代表。此与秦词体同,惟前后段第六句各减一字异。 按《太平乐府》双调词,前后两结,一首“似梦中身,石中火,水中盐”,“是汉张良,越范蠡,晋陶潜”者,秦观词体也。一首“盼佳音,无佳信,误佳期”,“见人羞,惊人问,怕人知”者,即此词体也。
变体七,双调六十九字,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以李清照《行香子·七夕》为代表。此与苏轼“携手江村”词同,惟后结三句各添一字异,亦衬字也。
格律对照例词:《行香子·同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中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中仄,仄平平。
前岁栽桃,今岁成蹊。更黄鹂久住相知。微行清露,细履斜晖。对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
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中仄,仄平平。
何妨到老,常闲常醉,任功名生事俱非。衰颜难强,拙语多迟。但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行香子·冬思》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行香子·茶词》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变体三
格律对照例词:《行香子·树绕村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变体四
格律对照例词:《行香子·一剪梅花》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剪梅花,一见销魂。况溪桥、雪里前村。香传细蕊,春透灵根。更水清泠,云黯淡,月黄昏。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幽过溪兰。清胜山矾。对东风、独立无言。霜寒塞垒,风静谯门。听角声悲,笛声怨,恨难论。
变体五
格律对照例词:《行香子·黄金叶细》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黄金叶细,碧玉枝纤。初暖日、当乍晴天。向武昌溪畔,于彭泽门前。陶潜影,张绪态,两相牵。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数株堤面,几树桥边。嫩垂条、絮荡轻绵。系长江舴艋,拂深院秋千。寒食下,半和雨,半和烟。
变体六
格律对照例词:《行香子·马上有感》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骄马花骢。柳陌经从。小春天、十里和风。个人家住,曲巷墙东。好轩窗,好体面,好仪容。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烛灺歌慵。斜月朦胧。夜新寒、斗帐香浓。梦回画角,云雨匆匆。恨相逢,恨分散,恨情钟。
变体七
格律对照例词:《行香子·七夕》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典范词作
宋·晁补之《行香子·同前》
宋·张先《行香子·舞雪歌云》
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宋·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沈瀛《行香子·野叟归欤》
宋·黄升《行香子·梅》
宋·辛弃疾《行香子·三山作》
宋·刘辰翁《行香子·探梅》
收藏整理于2020年2月5日星期三农历庚子年正月十二

【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
【诗文链接】
【音频链接】
【蒙学经典】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名物蒙求》
《心相编》
《小儿语》
《续小儿语》
《女儿经》
《女小儿语》
《弟子职》
《千家诗》
《神童诗》
《幼学琼林》
《笠翁对韵》
《龙文鞭影》
《幼学琼林》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
《诗》
《书》
《礼》
《易》
《春秋》
【教育话题】
【关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