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大年初一到初七,年俗讲究天天有!

标签:
春节习俗 |
大年初一到初七,年俗讲究天天有!
一年一度风雪尽,己亥年转瞬即逝。庚子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我们也即将迎来旧历的新年——春节。中国人都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没有之一。春节渊源历史悠久,对华夏儿女的影响极其深远。我想,所有关于时间年节的态度里,没有比春节更能表达人生的相关性、文明意识和生命的通感。春节是中国人的朝圣,

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1、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2、上供
在华北地区的民间,尤其是我的老家滕州一带,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上供祭天,千百年来民间一直供奉着这样一位天地爷,但它没有专门的庙祠,只在过年时,从市面上买一张木板天地神画,上有天公地母和一班人马,中间有一个牌位,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有时用黄表纸写一个天地神们,以示尽心。再在两边贴上对联:“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或者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边置供桌、放香斗、摆供品,焚香点烛而祀。
春节早晨一般在寅时卯时之间,一家之主会尽早起来,焚香跪拜天地爷之后,为了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满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打破了乡村的寂静。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4、拜 年
开门炮仗燃放完毕,天刚蒙蒙亮,男主人就带着儿孙开始给家家户户拜年了。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午后,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1、祭 财 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2、回 娘 家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滕州一带如果是新女婿第一次到老丈人家拜年,讲究更多,在过去的贫苦日子里,半拉子猪肉是必不可少的。
3、祭祖、上坟
自古以来正月初二都有祭祖、上坟仪式,不论身份地位多高,这天都要进行祭祖活动。俗称“给祖先拜年”。表达了对祖先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滕州一带的百姓一般都在春节前祭祖,这也是过年的一个重要习俗,家里一般由父亲带着我去完成这项庄严的仪式,我每次必会跟着父亲在祖先的墓地上三叩首,以示敬意,我也由此知道了我们这支家族来源于何方,我的祖辈生前都做过哪些事,以及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过年回家,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祭祖。不管是已经“回家了”或“在回家路上”,我们都要做到慎终追远,以各种方式来祭奠逝去的长辈。某些人因为路途遥远,无法回家过年与阴阳两隔的亲人互诉衷肠,只好于夜幕降临时在居住地城市路口的特定区域,烧一刀纸,焚一炷香,磕三个头。或是借助于网络,诉诸于文字,来缅怀亲人,寄托哀思。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将以自己或家人为起点,游走世界,往而有返。忆苦思甜也好,慎终追远也罢,当我们“回家”时,我们都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解答了“人类情感和认识的紧迫性”。
大 年 初
三
安睡迟起
因为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间大伙大多都守夜劳累,所以到了初三这天便可以安睡迟起,好好调理调理身体,养足精神,以备新年里精神抖擞。
初三风俗:烧门神纸
古代的人们到了大年初三这天会把过节的松柏枝及所挂的门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过完了马上要开始经营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谚说“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初三风俗:老鼠娶亲
根据我国古代的传说,大年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相传入夜后,就必须早早熄灯就寝,让老鼠家族们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意思是要与“老鼠分钱”。
初三风俗: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中国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中国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初三风俗:小年朝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赤狗日,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初三禁忌:不宜外出
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另外初三俗称“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须早点熄灯睡觉。
大 年 初
四
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正所谓大年初六求顺扔穷鬼。正月初六"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又称"穷子"。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
初六这一天很多店铺、商家就都开业了,而且开业的时候人们习惯放鞭炮,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意红红火火。
大 年 初
七
正月初七为人节,源于古代中国神话。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农历己亥年腊月廿二
部分内容摘自搜狗百科知识。
余世存:”我有一个预感不忍说出,目光所到之处皆是寒意“(点击阅读)
【诗文链接】
【音频链接】

【蒙学经典】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名物蒙求》
《心相编》
《小儿语》
《续小儿语》
《女儿经》
《女小儿语》
《弟子职》
《千家诗》
《神童诗》
《幼学琼林》
《笠翁对韵》
《龙文鞭影》
《幼学琼林》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
《诗》
《书》
《礼》
《易》
《春秋》
【教育话题】
【关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