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晋东南村庄的故事

炎帝走过的村庄

分类: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的读法

马厂,当一个叫圣诞节的日子来临的时候,禁不住想起了你。

山西省长治市马厂镇马厂村,长治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

标签:

晋东南村庄的故事

分类: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的读法

    笔者曾经在《“忠义”捉马村》一文中,写过捉马村的来历,大家对秦琼卖马的故事想必也不陌生。可是你知道报恩祠么?你知道柏后村么?你知道甘草坡么?今天我就来给你讲一讲。

                          1、报恩祠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日记
    煤老板狗蛋,是潞水县黑山背村的一名农民,是煤车司机。后来做了村里煤矿的销售员。到九十年代末期,煤炭销售疲软,煤矿停产。外地承包的老板不干了,让给狗蛋承包。胆大的狗蛋两年就塌了一屁股饥荒。没想到从2001年开始,煤炭形势一年比一年好转,狗蛋在短短的四年内成了拥有资产半个亿的富翁。因为煤矿,村里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要求煤矿归集体,终止承包。煤老板狗蛋退出煤矿,举家到大城市生活。
    在大城市过隐居生活的狗蛋不甘寂寞,在朋友们的怂恿下,开始投资做生意,搞火车发煤,结果被骗了几百万。搞宾馆经营,结果陪了近千万。原来煤矿不景气时,从黑社会贷过高利
标签:

杂谈

分类: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的读法
1985年,晋东南地位分为长治、晋城两家,一时震动。一个叫赵瑜的原晋东南作家抓住此现象,写了专篇报告文学《一个著名地委的消亡》,后中国作家杂志编辑徐刚将篇名作了修改,没想到这竟成为一个脍炙人口的名词!手稿辗转两年后才得以面世,这就是1988年广州《花城》杂志上发表的《太行山断裂》!此文一旦在晋东南传播,那一时争相传阅,洛阳纸贵,满区竟传“断裂”。 2008年初,老赵告我,晋城某机关在大量复印此文时,把一台复印机也累坏了!文章在分家这件事稍稍平息后,又再掀波澜,连省里某主要领导也有些恼火,认为是“添乱”,不禁让周围人为之担心了一番。

据传,省里有位领导看到此文后,大为震怒,说:此人哪里的?!一查很快就明白,这个赵瑜是晋城文联秘书长,专业作家,之前已写过《中国的要害》、《但悲不见九洲同》等,稍后又推出《强国梦》等力作,被认为是专门揭露体育疮疤的人,把当时中国体委主任李梦华也得罪了。据说有属下帮腔说,哼,把这小子撵出山西!这样一来,晋城官方因他的“添乱”而倍感有压力,但处理起来又颇为棘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七杂八

http://art-here.net/images/image/1230906777.jpg

从1986年起,我便和忻州的青年诗人们多有诗歌上的交往。读金所军的诗,却时隔十五六个春秋,反是在我诗情尽失,已有十余载未写过一行诗的今天。就青年诗友们的诗说三道四,成文字的东西,仅有过两篇,那还是1989年秋末初冬在长治小住的时候,一篇说邢昊,一篇说王春平(北方),当时两个人都在长治,后来地市分家,二人又去了晋城。但两篇稿子随后均因未能发出来而遗失。好歹,友情从未遗失。稿子丢了,毕竟可以再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为巧合的是,此次谈金所军的诗,金所军已离开忻州到了长治。想想,为诗,为文,为人,总会有一些较微妙的地方。金所军在原平大量创作诗作的年代,想必他是不会想到日后会到我们的老家太行山上去工作的。

 我是一个对当代诗歌有一定阅读量的人。尤其是当代山西青年诗人的作品,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读过许许多多。然而,我读金所军——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一下

(2011-05-15 15:39)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悦读

金所军

秋  分

 

秋分不是秋风

秋分被两滴露水夹在中间

左面是白露

右面是寒露

秋风在这天吹得有点凉

 

老父亲独自一人担着箩筐

把一只老死的绵羊葬在村外

十五年养大十二只小羊

夭折了十二只小羊

老绵羊死的时候一声不吭

 

苍老发灰的皮毛有点脏

两颗浑浊的泪

一条微跛的后腿

尾巴上变黑的印记

在秋风中变得僵冷

 

这天,父亲的心比秋风更凉

葬了老绵羊 父亲咳嗽了一声

担起一担结霜的柴草返回家中

走到半路歇息了一下

顺便把左肩的伤心换到了右肩上

 

 

 

 

 

秋天站在树顶上

 

(2007-05-21 14:06)
 
很久很久不读小说了,2007年心血来潮订了全年的《当代》。认真读完了《当代》2007第一期开篇之作-作家李克威的《中国虎》上半部,有些感慨如哽在喉。
 
小说围绕着浙江某丛林里一只虚拟的中国虎,通过找虎、见虎、护虎、救虎,对中外动物保护、环境保护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描述,中间点缀了一些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现实的想象和理解。
 
小说文字流畅、节奏平稳、笔法灵活、场景跳跃,体现了职业作家的技术水平。
 
说实话,小说蛮吸引人的,取材的角度挺特别,让你想一直读下去,看看这只幸存老虎的命运,就像是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
 
然而,我所要感慨的是,这部小说,至少现在看到的这部小说的上半部,太缺乏新意了!洋洋5、6万字,我几乎读不到任何新鲜热辣的资讯、看不到任何新颖独到的思考、感觉不到任何深刻、独立的主题,满目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常识的铺陈。从这一点来说,还不如近期一些热门的网络小说更能引起我的兴趣。例如《诛仙》、《鬼吹灯》、《暗算》等等。
 
唯一可以寄托希望的是,作者以在
    虽说上党梆子只有故乡人喜欢,我还是不怎么喜欢,主要因为他的拖腔拉调,再有就是小时候思想上受过样板戏的革命,总觉得这些东西旧,而且很缺少创新。不过村里有一次据说也花大钱请名角郝聘之来唱一场,当时好像很是掌声雷动,之于怎样的好,竟然不知道。
    作家赵树理曾经研究过上党梆子的高亢,说是唱戏多庙会时唱,为了吸引观众,必须用大声,八音会高亢,那戏道也高亢。《杨家将》戏看得最多。马厂村书记潘兰婷的故事也成了上党梆子,戏剧为《桃花村的故事》。
中文名称: 郝聘芝
性别: 女
民族: 汉
职务: 一级演员 戏剧
生卒年: 1936~
生平简介
   郝聘芝(1936~ ) 女,山西潞城县人。戏剧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2006-12-21 05:54)
分类: 我的悦读
王鼎钧,山东临沂兰陵人,今属苍山县。1925年生。抗战军兴,去大后方投入李仙洲将军创办之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初中毕业即辍学从军,经沈阳、天津、上海到台湾。
    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受夏丏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1949年到台北,考入张道藩创办之小说创作组,受王梦鸥、赵友培、李辰冬诸先生调教,奠定基础,终身自学不息,力行不懈。诗、散文、小说、剧本及评论各领域均有涉入,最后自己定位于散文。己出版散文集廿一种,其它十六种。
    曾担任中国广播公司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中国电视公司编审组长,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征信新闻报副刊,中国语文月刊。亦曾为正中书局编审,及台北三大文艺基金会评审委员。先后在中国文化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讲授新闻报导写作及广播电视节目写作,亦为各种文艺营、写作研习会上深受欢迎之讲座。对创作风气、欣赏水准影响广远。
    王鼎钧在台湾为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溶入散文之一人,对文体的混合(在台湾)或有首开风气
个人资料
高兴每一天
高兴每一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99
  • 关注人气:22,7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