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上党梆子只有故乡人喜欢,我还是不怎么喜欢,主要因为他的拖腔拉调,再有就是小时候思想上受过样板戏的革命,总觉得这些东西旧,而且很缺少创新。不过村里有一次据说也花大钱请名角郝聘之来唱一场,当时好像很是掌声雷动,之于怎样的好,竟然不知道。
作家赵树理曾经研究过上党梆子的高亢,说是唱戏多庙会时唱,为了吸引观众,必须用大声,八音会高亢,那戏道也高亢。《杨家将》戏看得最多。马厂村书记潘兰婷的故事也成了上党梆子,戏剧为《桃花村的故事》。
中文名称: 郝聘芝
性别: 女
民族: 汉
职务: 一级演员 戏剧家
生卒年: 1936~
生平简介
郝聘芝(1936~ )
女,山西潞城县人。戏剧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分会三、四届理事,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届委员。现任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顾问。1956年于中国戏曲学校讲习班结业。1946年参加太行四分区胜利剧团,1976年后任晋东南戏曲学校副校长、校长。演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小旦、刀马旦、青衣、老旦。在戏曲艺术片《三关排宴》中饰佘太君,电视剧《灵堂计》中饰包夫人,《雁门关》中饰佘太君。1956年在全国第二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学习。1982年获山西省一级优秀演员奖;1978、1983、1986年获山西省艺术教育模范教师;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当地人过去称这为“大戏”。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表现杨家将的“杨家戏”,歌颂岳家军的“岳家戏”,演得慷慨悲壮,动人心弦。解放后,经过整理加工,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创作和新编的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上党梆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中,名角竞秀,人才辈出。著名的老艺人杨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长生殿》、《雁门关》,《甘泉宫》,在太原演出获得“誉满并州”的美称。四十年代,郭金顺以扮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雁门关》中的杨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挂龙灯》中的高怀德而著称。他的独到演技和唱工,常使人赞不绝口。上党梆子还培养出一些优秀女演员,其中著名的有吴婉兰、郝聘芝、张爱珍、吴国华等。她们的唱工和做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党梆子在清代中期流传到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当地形成了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