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鲁庄王:

      张妃,我的张妃,屈指算来,你已先我8年而去了……而今,我也到了风烛残年,快要去与你团聚了,好在,我已为你选了一片风水宝地,这个叫“湖山”的地方,原来叫“狐山”, 我已下令把不雅的“狐”字改为吉祥的“湖”字,是滕县东南的一片清山绿水,幽静秀丽,等我去陪你了,咱们俩依然可以携手,漫步在我大明鲁藩的封地上……

你知道吗?张妃,当初为你选择滕县上营村东的这片墓地,由于风水好,龙盘虎踞,草木茂盛,竟然遭到当地多半百姓的反对,导致民怨沸腾。我不得不委派得力的部下张聪前去劝说处置,这才有了今天安置你魂魄的地方……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今年已77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我虽生在藩王之家,已继任鲁王四十多年,但是我雅好文学,诗书自娱。念我鲁王家族,我的爷爷鲁靖王曾接驾我大明永乐皇帝,蒙皇上亲自召见,亲切地对我爷爷说:“朕每次看见你,都欣慰于我的皇十弟朱檀有了后人,不但朕躬高兴,我大明太祖皇帝在天之灵也会喜悦,并保佑尔鲁王府第福寿永昌!”

张妃,我已为你建了七间灵堂大殿,配有东西厢房十间,陵区周围拉上围墙,琉璃翡翠,金碧辉煌,向南开有午门,一如你生前居住的鲁王宅府。我又在西门外建了一座三官庙,让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落轿,对陵参拜,也让以后前来祭祀咱们的后代有个休息的地方……

好在咱们的十个皇子、八个公主都很孝顺懂礼,我也安排咱们鲁藩管辖下的的大小官员,来到这里都要虔诚祭拜,不得无礼……

张妃,你且安息,待将来我们团聚于湖山上营的皇陵,再叙前缘……

阅读    收藏 
(2022-04-14 16:11)
能工巧匠古滕
 

 
        2002年3月,笔者在北京采访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任先生提到作为墨子同时代人的鲁班(公输般)也该是滕州人的问题,可惜当时未就这一话题深入向他请教……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工匠,亦即手工业者,被尊奉为木匠、石匠、工程建筑等行当的“祖师爷”,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最高奖就被命名为“鲁班奖”,世代受到人们的尊崇和敬仰,至今,有关鲁班的传说和故事还在民间各地流传……
        其实,作为鲁班“同乡”和“对手”的墨子,本身就是一个大科学家,至少也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他发明的“小孔成像”理论,他关于“力”的定义、“0”的概念的论述,以及他在数学、力学、声学、光学等方面的探索,都无愧于“科圣”的称号!同时,“墨家”本身就是一个手工业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团体,他们制造攻、防战争的武器,建造城池和房屋,改进、发明和创造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器具,应用手工技术和相关科技知识服务大众造福社会,并从中谋生,又在具体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出一套墨家的科技理论和技术常识,由此构成了《墨经》一书的知识基础!
        史书中记载的墨子一生中最光辉的“止楚攻宋”,其实就是他与鲁班进行的模拟实战的“沙盘兵棋推演”!鲁班一方攻,墨子一方守,“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红军”、“蓝军”双方在“沙盘”上你攻我守相互“厮杀”,各展奇谋各显身手,终于打消了楚王进攻宋国的念头!
        滕州历史久远,文明璀璨,早在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时代,就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如今馆藏在滕州博物馆里的北辛出土的“指甲印纹钵”、“三足盖鼎”等陶器和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都显示出了七千多年前滕地先民所创造出的文明达到的高度!特别是“指甲印纹钵”,一个跟我们今天所用的饭碗差不多大小的陶钵,竟被烧造这个“碗”的那位北辛先民用自己的手指甲在外壁上刻满了规则的印痕!在这么薄的泥胎上进行这种“艺术创作”,我们那位“老祖先”花费了多少心思和精力呀!按当时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准,那位制造“指甲印纹钵”的工匠几乎就相当于今天的毕加索!
        不但如此,北辛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分布较为集中的打制石器,根据这一特点,考古专家推测该遗址应当有专门的石器制造和加工场所……北辛先民们用灵巧的双手不但加工出了精美的石斧、石铲等“新石器”,还烧制出了表面带有泥条堆纹的、独具古滕地域特色的三足陶鼎!如今塑立在官桥镇驻地街头的那个象征“北辛文化”的大鼎,就是以该鼎为原型塑造的!
        我曾在“北辛遗址”旁的古薛河故道里拣到几个制做精美的石斧残片,摩挲手中,似乎还能感受到七千年前曾亲手打制这件石器的那位原始祖先的手的余温……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多么神奇的历史啊!
        盘古开天,尧舜治世,夏起商祚,三皇五帝,钻木取火,结绳记事,让我们记住了我们民族的创始,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历史演进到夏、商、周三代,我们勤劳的祖先,又发明创造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
        在柴胡店东南的奚公山上,埋葬着伟大的舟车的发明者奚仲。奚仲为夏朝“车正”,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长”,相传是他发明了舟车技术。车船的使用,使我们得以借助工具在陆地和水面轻松地远行,从而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行……
        在那遥远的夏代,能发明制造功能齐全、结构复杂的两轮马车,可不是件容易事!尽管它不需要制造飞机的风洞试验和载人航天的天体力学,但在四千年前那种生产力普遍低下的时代,车的发明,无疑也是当时的“高新科技”和“尖端技术”,代表了当时“东夷文化”的发展高度和滕地工匠们的技术水平!
        奚仲所造的马车我们至今无缘得见,但从奚仲的故乡——官桥镇境内的前掌大古薛国贵族墓地的考古发掘中,我们终于见到了3000年前马车的样子……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至9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官桥前掌大遗址进行过八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100多座,车马坑5座,殉马坑3座……特别是1998年出土的两座车马坑,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三千年前古代马车的样子——那可是真正的“贵族车型”呀:车轮直径达1.42米,两轮间的车宽2.1米,车身长3米左右,再配上两匹驾辕的高头大马,整个马车长达5米之多!木质车身上饰以大量的青铜部件,那数量几乎不少于今天一辆宝马车的零件——然而就是这等“超豪华”的马车,设计乘客却最多不超过2人,牛气吧?!
        正是因为“奚仲造车”对后世的巨大贡献,历代对这位“舟车之父”多有加封,在奚公山下修建了“车服祠”(奚仲曾被封为“车服大夫”),享受子孙万代的瞻仰和祭祀!《滕县志》中收录了后代诗人凭吊奚公山的长诗《谒车服祠》:
              “初阅车服祠,云峦楚楚长;
              岩根堆雁塔,溪角架虹梁
                ……
              踪迹依稀在,文章太古亡;
              登临正游赏,惆怅已斜阳!”

        滕州在古代被称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盖言在今天的滕州版图内,历史上曾包含了三个国家、五个封邑的疆土。“三国”分别是滕国、薛国和倪国(小邾国);“五邑”则是昌虑、灵邱、欢城、戚城(一说郁郎)和湖陵。今天的滕州博物馆里有“三国”出土文物的陈列——看看那些铸造极为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吧,字典上有专为它们创造的专用文字……今天,当我们埋怨一些家用电器、自行车、摩托车等金属器具生锈易坏不顶用时,你可曾想到,摆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的那些至今尚还光亮照人的金属器皿已经“出厂”了两、三千年!不论如今的科技有多么发达,在工艺制造领域,我们的一些技术确实还比不过古代,或者说我们先人的一些发明创造和工艺手段,已经失传于历史的长河中了!
        1996年我曾参与拍摄一部纪录音乐家杨峻滋为残缺的“滕国编磬”寻找“响石”故事的电视纪录片《遥远的绝响》,杨峻滋用现代数学和声律学的计算方法,试图仿制、修复从姜屯庄里西古滕国贵族墓地出土的“滕国编磬”,却历经十几年的波折才基本成形——难道今天一位受过大学正规教育的专家,还不如两千多年前的一位目不识丁的滕国石匠吗?!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正是历朝历代那一双双长满老茧却又灵巧无比的手,创造出了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存世的金属铸器、玉石部件、金银饰品,乃至兵马俑、都江堰、万里长城、“四大发明”……哪个不是靠着劳动人民的双手打制创造出来的!墨子制造的木鹊飞升上天三日不下,鲁班的斧锯墨斗至今使用,《孙子兵法》指导海湾战争,孔孟儒学驱动东亚振兴……我们智慧的祖先所创造的中华文明,领先了近三千年人类文明史的绝大部分!
        今天,我们羡慕西方的科技文明,我们承认并正视与西方的差距。可我们的落后,只是在近代的两、三个世纪,上朔3000年的人类历史,我们有2700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域的!这不是阿Q“祖先阔”的自欺和自慰,而是美国《纽约时报》专栏文章所论述的一个理性看待中国“崛起”与“复兴”的视角。且不说我们“雄汉盛唐”的荣耀,你看看滕州汉画像石馆里那些作为一个王朝真实见证和纪录的汉画像石吧:水陆攻战、车马出行、男耕女织、建鼓起舞、周公辅政、子见老子、庖厨家居、神人共处、四灵献瑞、六博百戏、升平歌舞、太平盛世……艺术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折射和映照,通过汉画像石所刻画的图景,我们一则感慨民间石雕艺人的精湛技艺,另则更可以直观地看到1800年前大汉王朝的强盛与繁荣!
        有意思的是,滕州汉画像石所刻画的一些图景,也表现了滕州自古科技的先进与发达!“泗水捞鼎”是汉画像石经常表现的题材和内容,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考证对照全国各地画像石中“捞鼎”场景与滕州的不同:只有滕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在“捞鼎”过程中使用滑轮机械的描绘,其他各地都没有见到——须知滑轮器械可是在提升物体时改变用力方向、节省力气的有效工具,古滕地区的人们很早就掌握应用了这一科学的技术——用滑轮升鼎就是明证!
        专家考证,建成一个完整的汉画像石墓要经过七道工序:从石材的选取、破料、运输、打磨,到画线、绘图、雕刻、彩绘,直到最后的组装、磊砌、成形,无一不显示出建造者们的匠心、智慧、辛劳和汗水,更显示着当时社会的存在状况、发展水平、哲学观念、审美趋向、墓葬习俗……
        请感谢那些为我们留下如此生动描绘、刻画和纪录的古滕民间的能工巧匠们吧,正是他们经年累月,一锤锤、一錾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这些流传千年的石质“史书”上精雕细刻、描龙画凤,却没有留下他们一个字的名字!如今这些重见天日的汉画像石成了博物馆里的文物,成了我们探寻过去、考证历史的石刻“照片”,艺术创造的画面也由二维空间的平面进入了三维空间的立体,表现的形式有线刻、浮雕、透雕、阴刻、阳刻、平面减地线刻等种种手法,成为后世绘画、雕刻、建筑、构图、透视、色彩、明暗等艺术和工艺的源头与滥觞……
        在如今的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军事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滕州出土的《冶铁图》、《纺织图》、《牛耕图》等汉画像石,印证着我国汉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当时手工业的状况……特别是铁器的使用,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分期的重要依据和标志!从5000年上下的石器时代,到3000年前后的青铜时代,再到2000年左右的铁器时代,我们所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都是靠着这些能工巧匠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来!
        在如今滕州市南部的“薛国故城”遗址,尚还保存着周长达20余华里的古城墙,据考古勘探,古城当时有大小城门10座,各类手工作坊10余处…… 汉代以前的薛城,商贾云集,作坊林立,车马并行,人流如织,工商业发达,市井极为繁华,一度曾是古徐州的中心……夏朝的“车正”奚仲在这里制造出了第一辆马车;“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在这里大会诸侯;“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把这里筑建成“狡兔三窟”的一“窟”;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曾亲临薛城实地考察……按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载“盖城中六万余家”统计,每户至少按5口人计算,古薛城的常住人口也已达到了30万以上,这在当时,几乎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了……
          “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
           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诸侯就战争。
           林鸟有声应吊古,汀花无语自含情。
           千年野庙荒碑在,行路犹能说姓名。”

——明代徐文博在《过薛》一诗中发出了这样令人叹息的感慨!
        汉代时,薛城又一度成了规模较大的冶铁中心,原址就在今张汪皇殿岗村东的苹果园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铁渣、铸范和铁器残片等冶炼遗物,正好印证了从滕州宏道院出土的《冶铁图》中所描绘的场景:一人执钳,三人锻打,左边有人用皮囊鼓风,右边有人淬火,墙上还挂着锻好的兵器……充分表现了汉代滕州地区手工冶炼技术的发达和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
        天工精诚可开物,历史瑰宝传古今!
        滕州自古有着发明创造、自主创新的传统,古风犹传,世代不绝……
        而今,作为一个有着150多万人口的人杰地灵的县级大市,滕州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古老的滕州,曾有着7000年辉煌的过去;
        年轻的滕州,正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创造着灿烂的未来!

 
阅读    收藏 
(2022-04-14 16:10)

    诗,除了“可以兴可以怨”以及陶冶性情、丰富感情、提高修养之外,能否还有现实中的实用功能呢?想起我多年前经历的一件实事:新世纪初年,开车由滕州去镇江开会,行至扬州,因为当时连接扬州和镇江的润扬长江大桥还没建好,司机要沿江北向西绕行到南京长江大桥过江到南岸再东返镇江,等于绕了一个长方形的另外三条长边,多走出上百公里路。此时我偶然看到车窗外“瓜洲渡”的路牌,随口吟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等诗句,遂想:从唐朝开始就有的如此著名的瓜洲古渡,没理由到今天就消失了,于是让司机沿“瓜洲渡”的小路开向江边,结果竟然真的找到了瓜洲轮渡码头,开车上船,连人加车5元钱的轮渡费,十几分钟就过江到了镇江城下,省油省费省事不说,关键是节省了时间,减少了问路的麻烦——由此我常半开玩笑地感慨:谁说读诗没有实际用处呢?

    读赵曰北先生所著的《读书最好是吟诗》一书,竟然也找到了久违的“实用感”:他把诗词按内容分为“爱国”、“离别”、“思乡”、“爱情”、“感伤”、“闲适”、“悼亡”、“山水”、“田园”、“边塞”、“咏物”、“吟史”、“哲理”、“宦游”、“讽喻”等十五类,各选几首有代表性的古今诗词予以赏析,既是梳理分类,也是对比参照,更是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各类情感分门别类,因物赋形,因形生情,因情成诗,让不同心境、不同趣味、不同爱好的读者去选择相应的诗词作品,如同去商场购物,想买哪类东西,就根据“指示牌”的导引直接去哪片区域,对着目标,一步进入,直接切题,简捷明快,省去了诸多的环节和过程,如同“瓜洲渡”路牌对我的导引和指示,一步过江走到瓜洲(今镇江)城下——只是,曰北先生没有再分“导航”或“寻路”诗而已……

    对诗词的赏析,关键是赏得准、析得清、点得透、说得明,同时识见远、境界高、立意深,看法对。尽管“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作者一己的观感和认识,要符合大多数人共同的见解和感受,找到并写出对一首诗、一部作品读后感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才是“评”出了“人类共有的情感”。

    曰北先生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谢枋得《和曹东谷韵》)等诗句阐释爱国;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郑愁予《错误》)述说离别;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高适《除夜作》)以及余光中那首著名的《乡愁》来表达思乡;以“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我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来描绘爱情;以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将进酒》)、“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海子《秋》)来刻画感伤;以“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江城子》)、“去天堂的路太黑”(《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来哭诉悼亡;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触目因怀古,客途思转长”(胡汝嘉《滕城》)来咏怀历史;以“居高声自远”(虞世南《蝉》)、“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来陈述哲理……均达到了“赏得准、点得透”的标准,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新的人情有新的见解和生发,不落前人俗套。

    尤具匠心的是,作者在该书中专门挑选了几首时下流行、或具有“滕州元素”的作品予以解析,如滕州籍作者陈曦《时间都去哪了》的歌词、段元忠《无穷的思念——写给滕州一中》的寄情诗、清朝黄兰森《再至微湖》的记游诗、宋朝苏东坡写滕县的《西园诗》、明朝胡汝嘉的《滕城》等,让滕州的读者读到古今文人写滕州或由滕籍人所写的诗作,颇有乡土感、贴近感、亲切感、熟悉感。故乡人写故乡事给故乡人看,让我们知道滕州的游子是如何思念家乡,滕州的诗人是如何描绘故园,客居滕州的“外地人”是如何从另个角度看待评价我们这个地方,这些接“滕州地气”的作品,或许更能让我们感受乡音乡情并感同身受吧……

    此外,说到描写古滕城的怀古诗,我个人认为还有另一首明人王世贞所写的《滕城》似乎更有深度和韵味:
  “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浮云双战地,落日一空城。
    野旷犹堪井,山贫自不争。遗编二策在,终是鲁书生。”

该诗上升到了反思儒家治国方略是否“适用”的高度,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功用等,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曰北先生的这本谈诗词的专著成书于2014年8月底,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谈话中指出,“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习总书记的这段有关学校教育中经典诗词内容的谈话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特别是提到古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更是强调了诗词文化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塑造、陶冶、教化、引领、提高等功用。因此可以说,曰北的这本《读书最好是吟诗》作为“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建设首批成果”的出版正是适得其时、适得其所、适得其用!

    在此祝贺曰北先生《读书最好是吟诗》一书的出版发行,并期待能从中读出、找出、看出更多的“实用”功能……

 

阅读    收藏 
(2021-06-23 16:53)
    几年前曾去洛阳栾川县的老君山游览,奈何赶上阴雨天,山顶云雾弥漫,能见度只有几米远,围着峰巅栈道走一圈,到达金顶,5座楼阁道观真如“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般隐现在流雾飞霰中,仰望不见檐角全貌,俯看万山皆淹没于云海苍茫中——这趟老君山算是白来了……

2021年夏初端午节,又前往老君山东侧的嵩县白云山游览,两山相距不远,都属于秦岭东支的伏牛山系,主峰玉皇顶,海拔2216米,我们在刻着“中原极顶”的极顶石前留影,大致也攀到了伏牛山的最高处——然而天公不作美,依然又是阴雨天,山上云雾缭绕,难见群峰竞秀、层峦叠翠的全貌,只好在云雾仙境中漫步“脑补”了……

白云山、老君山并列于洛阳南部伏牛山腹地,同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旅游风景,也是伏牛山三大主峰中的两座,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自然过渡带。其中白云山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平均海拔1800米,森林覆盖率在98.5%以上,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6,是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现已开发白云峰、玉皇顶、鸡角曼(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和白云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园、留侯祠、芦花谷五大休闲区,我们此行看了玉皇顶、九龙瀑布、白云湖、高山森林氧吧、牡丹园、留侯祠等景观,并在山上住宿两夜,聊以不虚此行。

此前一天,我们来到嵩县南部的白河镇住宿,这是白云山下东侧群山围护的一个小镇,从白云山东麓流下来的白河穿镇而过,向东南流经河南南阳,一直流到湖北襄阳注入汉江,因此该镇以河得名为“白河镇”。紧靠河边的一个小山头上有座“龙王庙”,为2015年所重修,庙内墙壁石刻上介绍:

“白河街古名龙王庙街,名扬九州十八县,在汝阳、宜阳、伊川、临汝、禹县、许昌、襄县、陕县、宝丰、鲁山、叶县、方城、社旗、镇平、内乡、西峡、栾川、南召等地久享盛名,其中缘由,皆因街内有一座龙王庙,坐落于白河街西北边的小山包山湾,两岸青峰相峙,一涧白河碧流,小山包形如龙头,前有龙鼻模样,人称地藏龙脉灵气……”

该石刻上另附有一篇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增修龙王庙并金妆神像碑记》的碑文,全文如下:

“环嵩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耸然而峻绝者,龙池曼也。山之外曰白川镇,镇西里许,层峦环绕,峭若列屏,白水潆洄,宛如贯虹。山巅有龙王庙一楹,高可插天,宽仅盈丈,由来已久,岁旱祷雨辄灵,诚山中胜地也。六十年前业已重修,近因风雨飘摇,庙貌倾圮,法像剥落,合街绅商公议重修,广趾基而增式廓。奈山高路险,切(且?——笔者注)土木瓦石,非百倍其工不足致。有李君金屏者,慨然自任功德主,倡厥义举,但工程浩大,独立难就,萧君起龙、温君知道等亦复乐意首倡,共襄盛事,助资财,竭心计,募化商民,集腋成裘,于是劈靳(荆?)斩石,拓险为平,鸠工庀材,规模敞而神像新焉。入第见拜殿、山门、禅房、垣墉焕然改观。而不知所以善始虑终,辉煌乎黝垩丹漆者,诸君之辛劳亦已至矣。年余功竣,适余社馆兹土,诸君丐记于余,阅往碑,访知今日首事,半系昔首事之裔族,因事宏,兹之革故鼎新,后先辉映,以视夫世运之隆替,更移在人者,道何如乎?聊叙巅末,受爰贞珉,吾愿后世览者,感斯文而振起焉。庶斯庙之不朽,人皆乐而向善,而教化可兴也,则幸甚。

邑廪膳生员守厅氏王宫槐撰文,

邑后学弟子冰壶氏萧玉清书丹,

功德主李金屏捐钱二百千。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岁次辛丑十月下浣吉旦。

住持宣徒、侄祖乾仝立。”

我之所以在此全文抄出这篇碑文,是因为读这篇近二百年前的古文,竟全没有阅读障碍,行文流畅,叙述清楚,说理透彻,用语雅驯,既没有酸腐秀才的拽文卖弄,也没有山乡村儒的粗俗浅陋,而是据实陈述,娓娓道来,尤其是在文末提到“访知今日首事,半系昔首事之裔族”的现象,几乎也是一种规律:过去时代世家旧族的乡绅族长,世代积德行善,耕读传家,建庙塑神,修桥补路,造福乡里,维护一方,在自古“皇权不下县”的封建社会,确实代替乡村基层政权,有效治理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并非全是像后来所说的 “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之所以文明不息文脉不绝,也有赖于这些“首事之裔族”们祖孙相接、世代连续的善行义举,否则就不会有今天尚还残存的众多文物、古迹和景点……

到了2014年,清朝李金屏所重修过的龙王庙又在此前几十年的一场人为浩劫中“夷为平地”,又有“白河名士”周相吾、李克建等发起重修,“计耗资六十九万八千一百八十九元”,历时十月落成,又为白河镇增加“一派盛景”,于是又有“伏牛山人张宝华撰文”记录此事,延续了白河古镇的这一香火,也使我们这些外地游客又多看了一处景点……

我在庙内大殿的龙王坐像前看到一张非常熟悉的伟人画像,问守庙人能否拍照,对方微笑摇头,我亦含笑而出……180年前,“社馆兹土”的当地私塾教书先生王宫槐在碑文中感慨“世运隆替,更移在人”,同时也期望“庶斯庙之不朽,人皆乐而向善,而教化可兴也”——再往前上溯一千多年,唐朝进士薛能在《伏牛山》一诗中叹息:

“虎蹲峰状屈名牛,落日连村好望秋。

不为时危耕不得,一黎风雨便归休。”

强盛唐朝之时庙堂高官的隐逸心态,衰败晚清之际乡野儒士的由衷期盼,除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之外,这白云山的千载白云,白河镇的万古流水,以及这大山之中的百年庙宇,同样也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

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

宋之问是盛唐时人,赶上武则天时期的奢靡浮华,因此他眼中和心目中的伏牛群山是“熊熊元气间”,不像晚唐的薛能“一黎风雨便归休”……

道可道,非常道,这几年前来洛阳老君山、白云山游览,老君山上供老君,玉皇顶上拜玉皇,登顶后皆因云雾遮挡,没有看到“一览众山小”的全貌,只在流雾开合、涛走云飞间偶而半露出八百里伏牛山峰顶天立地的峥嵘——月未圆满花半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许天意如此,伏牛山不让我们看到他(或她)的全貌,而是蒙着面纱,似乎又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理,让凡人如我等慢慢开悟……

阅读    收藏 
(2021-05-07 20:31)

    这里的“十”,不是确指,而是说次数多,十多次的意思,细数一下,约有十五、六次之多吧……

最早一次是2007年秋天“横穿山西”,当时在新兴的新浪博客中记下这一题目,所以记得具体时间和行程:从北京向西到内蒙,走到包头南折进入陕西,再由绥德东转过黄河进入山西,翻过吕梁、太行两山,心里头回旋着“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的曲调,郭兰英唱的吧?很有年代感了,声音是那么质朴……后来就去的多了,特别是2020年疫情以来,竟然连续五上太行,其中一次趁山西景点免费,从北向南纵贯了一次山西全境(见《2020秋庚子晋行时》),玩得很是过瘾……

我曾说,我见过的大山中最有巍峨雄壮气势的就是太行山!特别是南太行,壁立万仞,直上直下,悬崖峭壁,落差显著,最有山的险峻、陡峭、高下、雄浑的壮美,因此才“十上太行”!

20214月清明节假期(3——5号),我们一行又一次西上太行,开启我们的徒步之旅。3号上午我们经菏宝高速到河南修武北转,走到郑云高速尽头,从薄壁镇西侧上“宝上——薄平线”山路攀到太行山上,穿过“上库交通洞”隧道后经过宝泉村,一路在悬崖边上行车,中间经停两次,站在悬崖边上向下俯瞰山谷内的“宝泉秘境”,红崖碧水,绿树黄花,高峡平湖,云雾缭绕,蔚为壮观!

在路边一处古庙旁的农家午饭,顺便进庙参观。庙为清代山神庙,今已名为玉皇庙,内有古碑数通,其中“时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岁次壬辰十月初一”圆首《宝泉村重修山神庙记》碑较为清晰,额题“万善同归”,碑文为:

“昔先王神道设教,则村之有神,犹国之有尊,家之有亲,皆所以收放心而启敬心者也。宝泉山形势嵯峨,气象峥嵘,村中坎地旧有山神庙,父老顾而喜,复俯而忧。喜者,谓庙在斯即神在斯,春祈而秋报,于斯有赖也。然代久年湮,栋宇而风雨剥矣,金碧而尘垢蒙矣。且地势轾轩,拜献无由伸其诚;规模狭隘,歌舞何以展其足?意欲阔大而更新之,恐资财不足,贻挟山超海之讥也,其奈之何?孰知意念一举,人心响应,无论男妇,鼓舞好善,踊跃乐施,因而金积三年,遂致工起一朝,不第主殿光辉,堪为祈福地也。殿之左添广生祠,冀子诜(shen)诜而孙绳绳;殿之右添谷神祠,冀黍与之而稷翼之。且东西禅房串楼外增舞楼三间,巍巍然,焕焕然,前此之规模狭隘者而今宏敞矣;前此之地势轩轾者而今平坦矣。继此而春鞭社鼓,秋报赛田,收放心而启敬心者在于斯矣。于是尊之亲之之道全,神道设教之义著。因援笔而为之记耳。

一切工料费用共使银三百七十五两九钱七分七厘。

晋陵岁进士郭壮观撰文、太学生郭壮都敬书。

日住持僧通乾、玉工李曰有、木匠焦玉秀、泥水匠张富、画匠王九成仝(tong)建立勒石”。

碑心另有“维首”、“施主”等众人姓名……

该碑距今已近250年,嵌入庙墙之内,刻工精细,保存完整,记录了二百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的一次扩建维修过程,共花费白银370多两。二百多年前的太行山可谓是穷乡僻壤,能有此投资和兴建,且该庙建筑至今基本完好,真是难能而可贵!“中国古建看山西”,在多次走过山西后,才知此说不虚!况且该碑行文通顺,首尾呼应,叙事具体,说理透彻,足以显示“晋陵”(山西陵川)当地两位“岁进士”(岁贡生,即秀才经选拔贡入国子监)的文化水平……

另在该庙内还见有两小块嵌壁石刻,分别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同治七年(1868年),记录当地善士施舍事迹,宣扬“人有善必天降吉祥”的报应观念。其中嘉庆石刻提到“出入至官路通行”一语,这条“官路”是指著名的“太行八陉(xing)”之一的“白陉古道”吗?

午饭后继续前行,经河南辉县潭头村、平甸村、山西陵川县马圪当乡武家湾村、榆树湾村(去年由此穿越“十八缸”景区)到达双底村住宿。

路过平甸村时见村中亦有古庙,遂进庙参观,庙内外存有石碑数通,其中庙内完整可识者有“乾隆四年(1739年)”圭首《重修碑记》,记录“大清国河南卫辉府辉县邑,有山阳西里地名呼田庄,重修金妆圣像事,募化十方善女,喜舍资财,成全其功,岂不美哉”!另一通“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圆首额题“千古流芳”碑,写“尝思狭者开之,使阔坍者筑之使坚,理固然也。我村中旧有玉帝庙,规模宏敞,奈历年多而毁塌甚,从此而不补之,非惟不足壮观瞻,且使神失所凭依也。爰携村中老幼以及商贾,共谋重修,佥(qian)曰此胜举也,岂不勉而行之?于是努力捐资,重修殿宇,俾荒废之后复归整齐,则巍乎焕然,咸与维新,岂不美哉!因演戏镌(juan)玉,以记胜事,是为序”。 这两通碑文都很短,主要铭刻善信捐款题名,可知这附近村庄分属山西、河南两省,自古即是两省三县(陵川、修武、辉县)交界地带……

据平甸村庙旁宣传牌介绍:该“玉皇庙”为清初建筑,抗战时期曾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后方医院,当时有病床100余张,陈赓将军在其《日记》中曾多次提到这所医院……而平甸村是“白陉古道”上“薄壁口”与“孟门口”交汇点的重要驿站,“四方辐辏(cou),客商云集,每天有两千多头牲口在此歇息补给”……至今古庙对面仍在营业的供销社柜台上还留有上世纪的气息和遗风……

下午到达双底村,时间尚早,遂进村旁的“白陉古道”景区游览,由“晋门”登“之”字形“七十二拐”盘旋而上,上升三百多米到山巅,而后走悬崖栈道至“白陉”门出,全长约5公里。并且,山上栈道的一侧,还有一条人工垒砌的“小红旗渠”,亦是一景,只是旱季缺水……据说,该段古道是目前仅有的保存完好的一段,景区介绍:白陉古道——“孟门”历史久远,创修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起于河南辉县薄壁,翻越太行山到达山西上党,全长约150公里,自古是晋、豫两省的战略关口、军事要道、交通商道。在1968年大峡谷中修通简易公路(今陵川县761县道)前,该段古道一直是两省人民往来的唯一通道,也是到目前“太行八陉”中使用时间最长、空间距离最远、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

自古东出太行山有8条著名通道,称为“太行八陉”。陉(xing),音形,字典解释为“山脉中断的地方”,即山谷缺口,由此可以开路通行。太行山古有“八陉”,由南到北依次是轵(zhi)关陉(垣曲-济源)、太行陉(晋城-沁阳)、白陉(陵川-辉县)、滏(fu)口陉(黎城-涉县-邯郸)、井陉(太原-石家庄)、蒲阴陉(灵丘-顺平)、飞狐陉(蔚县-涞源-易县)、军都陉(怀来-八达岭-北京)。对照地图查看一下,除了这次我们徒步走过的“白陉”,我另外还乘车掠过太行陉、滏口陉、井陉、军都陉……

上到“七十二拐”顶端,见有一处坍塌砖砌建筑,应是山神庙。内有两通圆首清代古碑,其中嵌于残壁内石碑为“大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界碑》,识读碑文如下:

小磢(chuang)之山巅钟磬号风,香烟含树者焉,山神祠诚当两省之要害,实属往来之冲衢。凡以供行人歇足,游士息肩,莫不蒙神之庇佑,岂可令其废坏乎?适客遇见其栋宇卧草棲烟,神像吞风饮雨,遂低徊留之不能去。因汇集里中抄以募建大殿,祈诸公捐资同勷胜举。俾栋宇之卧草棲烟者得以停云凝日;俾神像之吞风饮雨者得以佩玉披金,庶几人神同受其庇护。成后勒石以记,使后之歇足息肩者知某村某信士之所施也,某工某善人之所助也,某座某像某缙绅之所敬而礼也。则不独酬往者继述之志,并以开来者保护之心矣。”

另一通石碑受风雨侵蚀严重,碑文漫漶不清,且被涂抹,只能隐约认出额题《碑记》,年代落款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三月吉立”,碑心全是捐助人名……

在白陉古道最为难行的“七十二拐”顶端建立山神庙,确也符合疲惫的行人歇息拜神的需要。登上“七十二拐”,也就意味着攀登到了太行山的顶端,走过了最危险艰难的路段,怎能不感谢神灵的一路护佑呢?

从古道景区出来,又穿行陵川761县道下行返回双底村,这段高山深谷公路风景绝佳,仰头望天,目不暇给,移步换景,惊心动魄,如同在深井底下穿行……去年乘车经过,这次徒步穿行,终于一饱眼福,依依不舍……

44清明节,上午我们走进双底村另一侧的“红豆杉大峡谷”游览。山口处有溪水下切形成碧绿深潭,形似黄河壶口而略小,亦一景也。有当地牧人在此对山长啸,少顷即看见众多羊群从山崖石壁丛林间奔跑而下,身影摇曳生风,铃声响彻山谷,原来是对散养羊群投食……

我们沿溪水(地图注名峪河)进入深谷,山势巍峨,群峰峙立,林木森郁,水流曲折,果然是一派山水胜景!沿途偶尔能见到几株红豆杉树,不知是原始野生还是人工栽培……这条山路也是一条著名的野线徒步驴道,全程十几公里(地图上直线仅6公里),拔高数百米,对重装驴友是体能和耐力的严峻考验!这条经典的徒步路线由双底村通往马武寨村,再由马武寨经抱犊村到西莲村、王莽岭景区或下山到八里沟景区,全程不用门票,且集中了南太行风景的精华,成为各路网红驴友的打卡地……我们就遇到多队从广东来的旅行者,大都先乘车到双井村作为出发点,然后徒步穿越红豆杉大峡谷,其中尤以女性居多,很让我们几个老爷们汗颜……

廉颇老矣,壮心不已,于是我们开车前往马武寨,绕行陵川县城上陵侯高速到王莽岭景区一侧,试探着走一条正在修建的新路到达马武寨村。马武寨村为太行山巅古村,相传得名于东汉初年跟随“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将军。村内现存一处“关帝庙”,立“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圭首《万善同归》碑一通,碑文为:

“重修马武寨关圣帝君庙宇碑序:吾居太行之岭,地脊民贫,山崇水急,是不特民苦病艰辛。早数年前庙宇毁坏,屋角崩漏,小民委谈曰是非重修焉不可。乃合社公议,即本社花户均摊,不必募化,四方所有外户在本社内种参之户可按二四六分均摊。宣统二年间工程告竣,关帝庙宇以及东西两廊莫不革故以鼎新。创修门楼一所,择吉于…谢土为神开光。磨碑刻石,永为志耳。

邑庠生、小子王学文书。”

山西历来被称为“表里山河”,尤其太行山中古建众多,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敬神,民风淳朴,古风犹存。我们行车路过陵川县南郊的石掌村时,该村内一所“玉皇庙”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因关门没能进庙参观……即使在废除帝制、进入民国、破除迷信的1911年,“山高皇帝远”马武寨村依然新建了“关帝庙”的门楼,继续信任、敬仰、拜托他们这位“山西老乡”以及“玉皇大帝”等天地神祇护佑自己……

我们原计划在马武寨住宿,但店老板看时间尚早,就建议我们下午可徒步赶往抱犊村夜宿,并帮我们联系住处——真心感谢这位“关帝”同乡——年轻的经营者,一心为游客着想,竟把上门的生意推给别家,次日又开车去接我们……

从马武寨到抱犊村的驴线是一路下行,真正的“羊肠小道”,沿途风光优美,峰高谷深,悬崖峭壁,落差极大……路遇几棵野生红豆杉树,皆有剪枝痕迹,想来应是科考育苗所为,为太行山保留下这一“孑遗”树种……

傍晚到达“太行山中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庄”——抱犊村。该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村周果真没有车路,处在从太行山巅下降三、四百米的第二级台地上,“石门河”由村前流过,向东一公里后在“老龙口”形成瀑布直落而下数百米,进入第三级台地的“八里沟”景区,再向下注入山口处的“石门水库”……这每一级台地之间高下落差达三、四百米,大多是上下垂直的悬崖绝壁,共同筑起巍巍太行上千米的险峻高度!

“老龙口”处在石门河悬崖下落处,河水流到此处突然垂直下泄,在绝壁顶上冲刷下切成一个缺口石窝,如同巨龙吐水,故称“老龙口”,如今已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处。站在老龙口向下俯瞰,整个“八里沟”尽收眼底;向上仰望,抱犊村山环水绕,确是一处幽静偏僻的观景平台——只可惜旱季缺水,没有见到“老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夜宿农家老屋,询问主人如何出行购物,答曰用山口悬崖边上的卷扬机吊运,大件物品先需拆分,运到山上后再组装成品……如今八里沟景区已建成垂直观光电梯,再上山方便多了,只是电梯票价不菲……

晚上出来仰望星空,天河在望,星汉杳渺,顿生今夕何夕之叹……

45,早饭后回返马武寨,走另一条驴线一路上行先往西仓村。沿途有“七星潭”、“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在深谷底上行,涉水攀登,密林森森,石缸连连,比著名的“十八缸”还要险要、好看……

好在一路有之前驴友所系的红布条路标作指引,然而在我这个“菜鸟”带路时仍走错了一段路,进入一个巨大的石缸底部,环视一周,确实没有出路,这才知道走到了“绝路”!遂折回找路,终于在刚刚经过的一个箭头处向上攀登,走出了幽深的谷底……又经过几处悬崖栈道,累计拔高几百米,历时5小时,才回到马武寨……

午饭后走昨天经过的新路返程,由于清明假期已过,筑路工人又上班施工,我们只得绕行到锡崖沟、王莽岭景区入口处上陵侯高速,又经晋城、焦作出太行山上菏宝高速返回,结束2021辛丑牛年清明假期“十上太行”的旅游行程!

前登桑乾岭,西望太行山。
太行何盘盘,欲往愁险艰。
寓形天壤间,忽如水上船。
役役何所求?吾将返林泉。——元.陈秀民

美丽壮观的太行山,以后我还会再来的……

阅读    收藏 

            2020年秋天,友人介绍说邹城市城前镇的一个山村里有一户农家酿酒作坊,可以趁出酒时去看看,于是我们约好时间,先来到店子的一处农家院落里吃过午饭,下午赶往邹城市境内的城前镇越峰村去实地探访……

店子镇,原属滕县(今滕州),位于今山亭区岩马水库北岸,北邻城前,西靠莲青山,东傍越峰山,漷河(上游)穿境南下注入岩马水库。明朝时,家住滕县城东关的王嘉宾曾在越峰山上的龙泉寺(今称越峰寺)内苦读,后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进士,因而自号“越峰”,从此人杰地灵,山以人名,成为滕境东北部的名山。而今,店子已属山亭区,越峰寺也整修一新,而位于越峰山东侧的邹城境内的老猫洞村,也改名叫了越峰村,又根据分布在山谷中的南北位置,具体分成前、中、后3个越峰村。其中我们去的酿酒作坊,就位于北山口处的后越峰村,沿那道山谷走到最南头尽头处,则是前越峰村……

为了找到那几个越峰村,我们不得不开车绕路,从店子出发,向北走S313滕(州)-平(邑)省道,要绕过城前镇驻地再返向南入S103省道;向东走则要绕到岩马水库东岸,从欧峪村东折,穿过今平邑县辖区入S103省道,走到城前的洼陡水库,从石垛子村前的大桥北端向东南折,进入越峰村所在的那道幽深山谷——无论是向北走还是从东绕,都要从店子一侧的越峰山西,绕到邹城境内的山东侧……

去年秋天那一次,我们走东线进入越峰村,实地参观了位于越峰山深处的3个古村,探路寻古,访贫问苦,一览偏远山乡古朴幽静的自然风貌,游到黄昏时,才到酿酒作坊里看烧酒蒸馏出锅的操作过程,现场品尝高度“酒头”的火辣滋味,又买些带回……

后来查看地图,发现我们去的前越峰村实际距离店子很近,与店子镇下辖的鹁鸽崖村仅一山之隔,只有二、三公里,我们却绕路很远,转了几十公里绕一大圈才走到……如果有条从鹁鸽崖村直通越峰村的山路,再去山中沽酒旅游就方便了,况且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不是所有的山民都具有“愚公移山”的魄力和能力的,我们的古人更多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巧思……

带着这一推想和揣测,2021年初春,开始了对那一条“设想”当中的便捷道路的寻找。农历辛丑年正月十七,我们驱车来到店子镇东侧的鹁鸽崖村,将车停在村东,步行向东北方向山峰攀登,以越峰山顶上的两座巨大风力发电塔为参照和目标,辟野径,入深谷,上陡坡,下水沟,披荆棘,攀危岩,钻石缝,翻山梁,终于“爬”上山巅,来到“一脚踏三县”的山亭、邹城、平邑三地分界处,得以俯瞰越峰群山秀出、岩马水面映照的湖光山色……

站在山巅北望,前、中、后3个越峰村历历在目,建于前越峰村东山坡的“老猫洞战役纪念园”新近落成,纪念解放战争中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斗。百度百科介绍越峰村时提到这次战役:

1947年,曾在此地发生了越峰遭袭战,当时鲁南军区20团遭受重大伤亡……据岳峰村抗日战争时期老兵徐士玉(曾任鲁南军区特务团三营重机枪连班长,今年85岁,入伍时16岁)回忆,提起这场战斗仍然后怕,只记得重机枪的子弹就在头皮上飞,伤亡非常惨重……当地老百姓还告诉记者,邹城老县委书记张正仪,曾经在此战斗过,解放后曾被下放到城前镇大崇村,曾组织全县在前岳(越)峰村大队部召开过追悼会,并去过埋葬烈士的小南山口……

而今,这里已建成“美丽乡村”,硬化了道路,修建了广场,设置了标牌,打造了景点,尤其是在战役纪念园里布置了几十个等同于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还原当年战斗的场景,很是逼真……我们向一位正在山坡果园锄草的老人打听,老人说,村中当年参与掩埋烈士的人还在,南山口外埋了18人……当时我军部队本来是要去店子那边的老猫洞村驻扎,却误来到邹城的老猫洞,所以才遭遇袭击……

时隔一年,我们又来到前越峰村,村东又多了“红色旅游”的内容,使这里的景点更加充实多样。《邹城地名志》介绍“越峰村”如下:

“此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因村庄所处环境荒僻,村东有山洞,为野兽栖居之地,俗称老猫洞,故以洞名取村名。后因村名不雅,而村南有越峰山,邹县人民政府以邹政发(19827号文件公布更名为越峰村……现居民姓氏有徐、相、阎、张等。”

原来,“老猫洞”村改名为越峰村,才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历史上一直属于邹城管辖,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所以与近邻的店子镇很少有联系,村路几乎也不相通……

我们又经过前越峰村中的广场,见到停车场旁的旅游厕所内依然能使用抽水,实际证明邹城乡村旅游的“邹东深呼吸”品牌确是不虚!

离开前越峰村向西,来到村西南侧的山口,见有一座单间的山神庙立于两株松树之下,近前细看,小庙西侧还立有一块石碑,正(南)面是“大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壬申二月十四立《重修山神、土地、牛王三圣堂》碑”,额题“万古流名”,碑心镌刻捐款善信众人姓名,大多为徐姓,石匠是张永惠……

该石碑背(北)面刻“皇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上浣谷旦立《重修三圣像记》:     

三圣同堂,立(像?)山岗;

灵光普照,保障一方;

四时祭享,虔诚焚香;

(旧庙?)已颓,重整新装;

有(灾?)戾止,拜谒观光;

立石以志,垂诸久长。

邑庠生徐德一撰书,石工贾传玉”……碑心依然是众善信姓名,徐姓仍占大多数,与《邹城地名志》所记相符……

该庙地处越峰村南部山口,向南正对山下店子镇鹁鸽崖村,由此庙向南下山,似有一条土路,这莫非就是邹城越峰村通往山亭店子镇的村路?何况自古山神庙多建在路口交通的要冲,以供更多的行人香客拜祭,这就更说明庙前的这条山路,应该就是当年沟通滕、邹两地的古道……

我们在寻踪探路的惊喜中,踏上下山的路程,沿这条沙土路,走过几段“之”字形盘山路,顺利下到山底,又一路直达鹁鸽崖村……

果然,确有一条直达越峰村的近路,竟被我们找到了!这条路虽没硬化,但基本的路基还在,倘若开越野汽车,是能从鹁鸽崖村开上越峰村的!在此也告知喜欢户外探路的驴友……

下山时,路遇一位店子的老人,正手拿一张白纸,沿这条山路徒步上山前往越峰村,说是去亲戚家“撒帖”——鲁南民间风俗:亲戚家有老人故去,要用白纸写帖(写明死亡及发丧信息),派人送到亲戚家去,也叫“送信”,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这也表明,从古自今,越峰山东、西两地是有人事交往的,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也期待这条出入越峰山中的近路,或有能修缮硬化的可能……

阅读    收藏 
(2021-02-25 21:32)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即1722年,出身于滕县著名的“北门里黄家”的文人黄钟,在实地游览城北的龙山后,写了一篇《龙山游记》,被收录在《滕县志》中:

“滕邑之北曰龙山,蜿蜒十余里,其高出于云表者曰数十峰……”作者兴致盎然,先登上龙山顶峰四望:“南眺微湖如镜,北瞻峄峰如髻,西则凫岭如群鹜骤落,东则孤峰如霜锷初试……”后又找到顶峰南侧抬头寺(即龙泉寺),留下“风扫落花曲径斜,闲云绕树栖寒鸦,老僧今已卓锡去,洞里无缘饭胡麻”的诗句;复又向北五六里找到古代“三清庙(观)”旧基,一番凭吊感叹后由此下山,前往东南“七星观”甘露泉品茶,并写下“山空云积翠,地静鸟贪眠,一片珠帘水,清声拟管弦”的诗句……

三百年前,仅是“邑庠生”学历的黄钟先生,利用大半天时间游览龙山,一路吟咏,竟然留下6首诗、4联句、一篇游记的传世作品,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感慨古人的文学修养!当然,这也与“北门里黄家”的科举背景有关,须知黄钟的祖父、儿、孙,皆是进士、举人……

可惜,黄钟游览龙山时,只从最南端峰顶走到中峰就下山了,没有再往北行,倘若他继续向北,走到龙山最北侧的山峰,就能看见如今已属于邹城境内的玉皇殿了——

2021213,农历辛丑牛年正月初二,在黄钟先生攀登龙山的299年后,我借着过年登高祈福牛气冲天的契机,来到龙山最北侧的山头,寻访到建在山巅的玉皇殿以及“清微宫”遗址!

出滕州城一路向北,穿过龙阳镇驻地来到龙山脚下,再从龙山东侧绕过张山口、邱石两村,来到龙山北面已属于邹城市香城镇的戴家村。戴家村南面有座锥形的小山头,也是龙山最北侧的山峰,玉皇殿就建在山峰顶上。我从戴家村向南,走一百多米即来到山脚下,由东侧山谷上山,绕到峰顶的南面,这才知道山门南面有一条登山的石阶通到山下,想来应是当年的古道……

山门朝南,正对龙山主峰,如今仍存石砌门框。登十数级阶梯进入山门,门后是一处院落,院中现存一盘完整的石碾,碾后正殿坍塌,只剩墙基和两根殿柱,院中另有石雕香炉及一块残碑——幸好还能认出已碎成5块的圆首断碑上的部分文字:碑首题“隆(?)古碑”3个大字,碑文风化满灭,依稀有“…碑记…错出邹滕之间,名曰寨山…巍巍乎诚胜区也…形胜者,登高远眺,犹得其名…鸠工未几告竣…其名而指之…至于堕地者苦人之力…志不朽云。”左侧落款为“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岁次丙寅仲秋吉旦,县儒学生员方枚撰文,于化X镌石”,另有“邹县儒学生员、府学生员”等参与人名,可惜难以认全……

由这块断碑上的残存文字推测:清朝初年“清微宫”以及玉皇殿所在的这个山头叫做“寨山”,属于邹县辖地,当地士绅曾在寨山顶上玉皇殿旁另有兴建,大概就是山门后面院中今已坍塌的三间殿宇——可惜该断碑碑文模糊,倘能做成拓片,或许还能找出殿宇名称以及更多信息,期待有心人作进一步调查……

紧临该院东南侧是几块巨石攒起的山峰,从其中一块巨石缝隙下钻上去,就到了峰顶的石雕玉皇殿。据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网站介绍玉皇殿如下:

玉皇殿为三间全石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7.7米,进深5.5米,高5.1米,屋顶由数块(长100200cm不等,宽约60cm,厚约18cm)石板交错叠压而成。屋面石板上雕有脊瓦、筒瓦、瓦当、滴水、排水沟等,石块雕刻精美、形象逼真。除屋顶外,墙体均为长1-2米不等,厚60-80cm不等的石块砌垒。室内为石质拱券结构,券顶高度1.8米,明间正中脊条上刻“时大明崇祯三年(1630年)岁次庚午孟秋吉日,知邹县事黄应祥募化总理,信士时养蒙、石匠荣进卿等创建。”东西次间有方形石窗,窗棂透雕圆钱图案,石窗为整石雕刻而成,图案逼真优美。明间门楣上刻“云捧金阙”四字匾额,前廊内有两根八棱方柱分立两侧,檐下刻有雀替等。殿内原有玉皇像龛,现已毁。

该石殿造型古朴,石雕精美,为鲁南地区所少见,推测应是当年就地取材建筑而成,如今石殿两侧仍屹立当年山峰原石,与石雕大殿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龙山后山这处宗教建筑的主体。尤其是该石殿顶部刻有明确纪年,距今已经历了近四百年的风雨沧桑,但仍保存完好,几乎是整个龙山唯一现存的古代建筑。

黄钟于清朝康熙晚期攀登龙山时,这座建于明朝末年的石殿,以及石殿旁另一座建于康熙中期的殿宇已经建成完工,可惜黄老先生只游览了龙山南部的几处寺庙和道观,中途下山,并未再向北行,因而也就错过了对“清微宫”及玉皇殿的发现和记录……又过了几百年后,黄钟所到过并记录在《游记》中的位于前山滕州境内的“抬头寺”、“三清观”、“七星观”等庙宇如今早已没了踪影,目前仅剩位于后山邹城境内的“玉皇殿”以及“清微宫”遗址尚还保存,成为整座龙山硕果仅存的“古迹”——是为滕之不幸,邹之幸哉……

其实“玉皇殿”能保存至今的幸运,还得感谢当初亲手雕凿这座石砌殿堂的几位石匠!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房屋,限于泥土、砖瓦、木料等易朽烂建筑材料的局限,本来难以长久。而玉皇殿的建筑用料,则全部用石头构成:石基石墙石柱石檐石窗石脊石瓦石券石拱,内部叠石起脊的拱券结构更让这座石室固若金汤——这也是这座建筑被民间称为“无梁殿”的由来,整座大殿除两扇木门外没有任何木料和砖瓦,确保了这座石头堡垒能经受风吹雨打雷击火烧千年永固……

幸好,殿内脊顶的纪年石刻上也留下了亲手建造这一工程的民间石匠们的名字,他们是:

荣进卿、王孔业、王三池、姜朋儒、张顺、王玉(按居中顺序)。

尽管这6位石匠的名字排在纪年落款的最下(后)面,但其实这6个名字才最应该被我们记住!尽管时任邹县知县的贵阳籍官员黄应祥在当时还布置重修了邹县鼓楼、重兴塔、八腊庙、界河驿等建筑,然而黄知县的那些“政绩工程”而今安在?反倒是龙山上几位石匠的本色建构,经过改朝换代,经过兵燹战火,经过岁月侵蚀,竟完整保存到今天,并且还将作为重要文物保护下去——龙山玉皇殿于2013年被山东省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位石匠外,殿内石刻上还留下了几位牵头筹建的“信士”姓名,主要是时养蒙及其子时成基、时成名父子等时姓族人,“丹书”者亦是时宾。而今,玉皇殿山下西侧的村子就叫“时沟”村,《邹县地名志》介绍该村“以姓取村名为时沟,现居民多为时姓”,并说该村于清朝嘉庆年间从其北邻的大山阴村迁来,原名南沟,而大山阴村则“建于北宋末年,因居龙山之阴而得名,居民姓氏主要有时、戴等”——这就说明石刻落款上的几位明朝时姓人士,就是如今山下附近村里的时姓先祖!

至于戴姓,肯定与山脚下的戴家村有关。《邹县地名志》介绍戴家村“原为丁姓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后戴姓由河北广平府永安县迁入,人口逐渐增多,后改为戴家村……”如今该村东旁路北立有民国三十年(1941年)“戴氏谱碑”3块,路南立有表彰嫁入戴家的大山阴村时氏节妇事迹的节孝碑一通,碑文开头说:

“吾国雄峙乎太平洋之右岸,男重忠义,女贵节孝,已数千年。所谓国于天地,必有兴立者也,乃世风不古,弁毛礼教,幸此种美俗尚存留于乡村田野间,匹夫匹妇时一见之,如时孺人者是已。孺人为本县大山阴村时德玺之女,戴家村儒生戴兴邦之妻,十九岁于归,二十五岁因夫患肺疾遽失所天……今已七十余岁,懿德可钦……”

这些石碑,大致记录了玉皇殿山下周边时姓、戴姓等村民从古至今的生存和生活,尤其说明时姓家族数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龙山北侧玉皇殿下,时姓族人“美俗尚存留于乡村田野间”,从明朝时养蒙父子建庙拜神,到民国时孺人节孝传家,“匹夫匹妇时一见之”,这大概就是邹鲁乡风民俗的具体承载和体现,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世代相传、长流不息的见证和衍续吧……

另:山顶玉皇殿周边有“高虚清微宫”、“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上吉日建清微宫、龙出昆仑顶、住持人王德山”等摩崖石刻文字,未辨凿刻年代;出玉皇殿山门沿阶梯南下到龙山西麓山下,有白衣泉、龙王庙、观音殿等建筑遗迹,顺此山路下山西折通往时沟村……


阅读    收藏 
(2020-12-11 21:29)

明、清《滕县志》所载的山川版图上,由县城向正东方向,提到的山头依次有:

1、榆山,今名依山,县志载位于“城东四十里”。

2、薛山,又称雪山,县志载有“悟真岩、夫子洞、安阳洞、黄龙洞、丹阳洞、茶泉”等古迹。

3、黄山,县志载在雪山“东北七里许,山下有紫草峪”。

4、高山,今名翼云山,“两峰双插云间…两峰头俱有寨,登之四望,则众山如儿孙罗列襟带间……”

5、云峰山,志载高山“东十五里许,群山擁一峰出如卓笔者…东有曾家峪,西有九子峪”——按此山形及方位描述推测应是今尖山。

6、卧云山,志载位于云峰山东,“山西有九女洞,旁有云窟”……

7、泉固山,今称泉崮山,志载位于卧云山“又东二十里”,2020年春我曾寻访到山头剿匪摩崖石刻,并写有《发现泉崮山剿匪石刻》一文以记之。

8、胡陵山,今地图标注为户龙山,如今仍然是山亭(原属滕县)与平邑(原属费县)的分隔界山。志载泉崮山“又东为胡陵山,胡陵中分,东则费,西则滕,距城一百二十里”。胡陵(户龙)山也是明、清乃至到民国时期《滕县志》所记载的古滕县的最东境。1983年山亭独立建区以后,其版图的最东境又向东延伸到今抱犊崮一带……

滕志没有提巨梁(龙)山,只说泉崮山及胡陵山(户龙山)是滕县东界,距离滕县城120里,那就说明滕东峄北区域山体相对较大的巨梁山不属于滕县,而是属于峄县,只能去老峄县旧志中寻找了——

清光绪版《峄县志》记载其县远郊最北境之山有:

1、“君山,亦名抱犊崮,去城七十里,邑八景之一也。山跨三县……”然而从今地图上看,抱犊崮位于巨梁山东南,距离峄县城治应比巨梁山更近一些。

2、“又其西六十里曰巨梁山,亦名巨龙山,绵亘五、六里,山峰并列,中峰尤茏(long,上山下龍)耸,高入云表。其石壁立蜿蜒,直上如蛩(qiong)足。然其西麓牛鼻泉之水出焉,南流而入于泇。左曰左将军山,右曰右将军山。其南为珠山,圆整高峻,若立屏。然其上多美石,其下多金,西泇之水经其西而东南流”——这里所提到的左、右将军山及珠山,就是如今巨梁山下北庄镇驻地东、西、南三面的3个山头,不过如今地图上已标注为东、西将军山以及朱山。“牛鼻洞”位于今大北庄村西泇河东岸石崖下,我去年(2019年)夏天曾去泇河东岸看水,无意中找到枣庄早期革命者郭子化以开药店为掩护的“天德堂药店”旧址,据说就在观音庙旁边,但没看到“牛鼻洞”,只见到泇河汤汤南流……

3、“又其西迤北曰云头崮之山,城北六十二里,其巅大石离立,耸然如朵云,故名”。云头崮,又称云子崮,位于巨梁山西北,中间隔杏峪水库南北相对,山顶南侧裸露出一崮形独立巨石峰顶,亦即《峄县志》中所描述“其巅大石离立耸然如朵云”,与巨梁山北侧山脊上的“荡山架” (肉架山)亦隔杏峪水库所在的山谷东西相对,成为当地独特的地标性景观。如果细看那些裸露的山峰岩体,南侧有一立石剪影颇似老翁,北侧另一巨石剪影又像老妪(如今头部被破坏),故而当地人会用手指着山顶巨石给外地人介绍说:“那是老头山,那是老嫲嫲山……”

4、“又北一岭曰青石岭,城北六十七里,广、长四、五里,其西麓西洋泉之水出焉,其东麓东洋泉之水出焉,会而南流,经高家庄东又南流,是为西泇河”。今徐庄与北庄之间下黄庄村北的黑山(焦山空),不但是过去滕、峄两县的分界线,而且还是薛河、泇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焦山空以西,发源于泉崮山下、从湖沟水库流下来的薛河中支,在此西折流向滕州微山湖;而发源于巨梁山北面、从东洋泉水库流下来的西泇河,在汇入杏峪水库的支流后,一路向东南流经周村水库后进入兰陵(苍山),最后从台儿庄流入运河……

5、“又其西七十里迤北曰护龙山(费县名潈cong流山,旧志获金山)。山袤(mao,南北长)十余里,其阴滕、费,其阳为峄。其上多银矿(近有开矿者挖之,皆古井,全空,盖前人已尽取之)”。这里的“护(户)龙山”,肯定就是滕志所载的“胡陵山”,位于巨梁山正北,泉崮山东南,山下南侧有东、西户龙山两村,村前(南)又有豁子崮、盘子崮东、西两山,以及青石岭诸山与巨梁山南北相连,共同构成滕东、峄北连绵的群山峰峦及大川河谷……

6、“又西为界牌岭,岭上有山神庙,是为滕、费、兰、峄分界”。2017年版《山亭区村名志》中北庄官庄、徐庄黄庄两村介绍中都提到“过界阁”(关帝阁),位于两村之间的山口上,即今S343北留路两镇交界处:“建于1916年,由村人尹五、尹六兄弟指挥当地村民修建,共三间,中间是过道…整座阁用精雕巨石建成,高9米,上下两层,雄伟壮观…1974年修建枣徐公路时将关帝阁拆除,庙石砌了路基。”峄志所提到的“界牌岭、山神庙”,应当就是后来《村名志》中介绍的“过界阁、关帝阁”,只不过当年的县界,变成了如今的镇界,关口拆除,畅通坦途……

7、“又其西曰熊耳山,城北六十五里,巨梁山之右,界牌岭之南”……前几年我去熊耳山大裂谷以及黄龙洞旅游时,曾在黄龙洞山顶四望:东有抱犊崮(君山)一柱擎天;西有十道峪山谷古道相连;南面是陡(斗)山、轲辘(栲栳)崮、鸡冠崮、车辐山群峰绵延;东北面是巨梁山、云头崮左右相伴……看当年向北俯拍的照片,隔北留路以北,云头崮顶裸露的岩体,如驼峰一样,行走在浩瀚的群山中……

2020年岁末仲冬,我们一行12人攀登巨梁山。驾车沿北留路东行,行至东岭村路口北折驶向杏峪村,由此进村向东,沿杏峪河一路上行,经黄庄-柏家庄-下河(杏峪水库)-里峪到上庄,行至路穷处,下车登山时,回看山谷,三面围山,一水西流,中有杏峪水库波光如镜,映照周围群峰山岚……

《山亭区村名志》介绍:杏峪山谷中分布的几个村庄,尽管如今各有村名,然而当地村民在对外介绍时,习惯上都通称“杏峪”,这种“多村一名”的现象,也是乡村发展形成初期普遍的起名习惯,并不为山区独有,平原上的滕州北郊,也曾有45个自然村共用一个“王村”或“明理”或“沙土”或“西槽”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规范地名村名,才各自起了村名……

村名“杏峪”,想来当年也是因为满山杏树而得名,只是我们来的季节不对,看不到“山村明朝开杏花”的美丽景象,好在还有几树橙黄色的柿子、灰绿色的冬桃,暗红色的山枣零星挂在枝头,让我们在爬山观景的同时,与陪伴我们的鸟儿争食,一同品尝着山间的时鲜,享受着这人世间美好的视觉、听觉、味觉的体验……

我们从上庄村东弃车徒步,沿山坡树林朝山脊顶上“荡山架”石林攀登,不多久就上到这远看如CCTV“大裤衩”的巨石岩体下。《山亭区村名志》介绍:揉山架,也叫“荡山架”(地图上标注“肉架山”),位于巨梁山两座山头之间的山脊线上,两座裸露石峰巍然矗立,其中南峰因风化脱落崩塌出缝洞空隙,形成石架,远看如天门,又似秋千架,故当地有“杨二郎秫秸担山”、“七仙女荡秋千”的美丽传说……然而个别驴友“吃货”们却没那么风雅,形容这处景观是野炊烧烤用的“烤肉架”,也是令人莞尔……

“荡山架”北侧山顶石崖下有“巨龙洞”,洞口狭窄且隐蔽,深三、四十米,洞内高十几米,壁有钟乳,密不透光,温度湿热,冬天内眼镜片上竟有水汽“出汗”……我们开灯摸索,走到尽头,才知该洞要比泉崮山的石洞深得多大得多……

《村名志》记载该处山头还有“狼戏台”、“老鹰砄(音橛)”、“狮子门”等景点,并有“石门淌钱”、“聚宝盆”的传说,满足和安慰一下广大穷人的“发财梦”……

《村名志》又载:明朝时官府曾在巨梁山周边开金矿银矿,所开采的矿石运到抱犊崮东边的大炉村去冶炼——十多年前我曾去苍山县(今兰陵)车辋镇大炉村采访,寻访上世纪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罗荣桓政委驻扎过的大炉村万春圃(当地士绅)故居,找到那片石头房子(大门口石碾旁立有保护碑),还拍到母羊产子的照片,所以印象深刻——然而没想到“大炉村”的村名,竟是因为冶炼巨梁山的矿藏而得……《村名志》说现今巨梁山北侧的东洋泉村,还有当年开矿时留下的“北银楼子、南银楼子”(开矿办公点),《峄县志》也多次记载“其下多金”,巨梁山周边的其他村还有开矿遗迹——莫非这片山区真的有金银矿脉吗?上世纪初啸聚在此地占山为王的那些“马子”土匪们知道么……

阅读    收藏 

      

      九间棚,天宝山,山楂树,红满川,俯临千障难攀援,山中岁月不纪年。刘氏夫妇来此住,刀耕穴居起人烟,饥食野果渴饮泉,子孙后代复繁衍,山洞石棚隔九间,云封雾锁门不关,前对深谷后背山,鸟飞兽走伴鸡犬。万类霜天庚子年,大德好生保平安。

一一这是我于2020庚子年中秋节后第3天,前往平邑天宝山九间棚景区游览后,在微信朋友圈发照片时所记下的“这一刻的想法”,粗略描绘了所看到的景色……

九间棚,实际是一个山顶村的名字,位于海拔600多米高的山顶上,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对刘姓夫妇来此居住,利用原有自然山洞搭石棚九间,繁衍后代,聚落成村,如今已成为一个有上百人口的村子。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村支书刘嘉坤带领村人修路挖渠,植树造田,改善人居环境,种植各类果树及金银花草药,成为致富典型,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而今又将九间棚村打造成4A级景区,门票高达50/人……

如今,该村村头建有展览馆,可以进行“红色教育”,村前有山顶水库,村后有九间棚旧址及人造“天池”,村内旅游设施齐全,构成完整的游览路线,并可以登高望远,俯瞰整个大峪山谷及对面的天宝山峰……

看完九间棚景区,又沿盘山路走后山下山,沿途有“朝阳洞”即“八路军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旧址,以及“小圣堂”道观遗址……

“朝阳洞”是一处崖壁山洞,约有五间屋大小,洞口被一块巨大的钟乳石遮挡,较为隐蔽,当年曾作为我军的“地下”印钞厂,印发“北海币”……据说洞口外西侧曾立一块石碑,上刻明朝进士王雅量所写的《朝阳洞留题》诗:

 冒险途容足,探奇山尽头。

悬崖千尺峻,古洞四时秋。

泼泼泉连灶,层层石作楼。

不嫌云湿重,竟日作淹留。

“朝阳洞”再往下,走到天宝山林场大门处,北面山坡密林中,隐藏着一处“小圣堂”道观遗址,而今只剩有题为“玉皇阁”的正殿三间,也是在原址上新建,西旁有泉水一池,至今仍有淙淙流声……院墙内立有一通明代额题为《重修灵泉观记》的圭首石碑,碑文为:

“重修灵泉观并建玉皇阁碧霞宫记:

乡进士、魁吾主人曹应科书于云翠山房。

自周初迄于当代,费为兖旧属,侯封定鼎,设畿毓翠。治西长峰卧岫(xiu),嶂(邃?)窟岉(wu),首鲁教人杰地灵,钟闻气蒗蒗松香,名曰灵泉观,离城五十里许,地雄胜,烟斜雾横,云空绕绕,丛木苍苍,祈雨而雨应,登览间碧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讵非天造地设,开千万世之伟观者与(欤)?

然一登斯山也,抚斯境也,非台阁无以壮崎峙,非董治无以联榱(cui)题。至万历庚子(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春,象地之谷,创阁之峩,借形胜作栋基,增轮奂为观美,至尊塑帝,幻渺夫金阙之形;两楹列帅,恍惚森罗之象。创碧霞于前窟,卫其崀(lang)也;建山门于次步,壮其(形?)也。而琼宫瑶台,更加以金塑;紫垣雕构,专力而整饬,敷象开面,恢光运化,固神工之凝格。

而俄然构之者谁与(欤)?曰谢全忠也。鼎建在一日,万世奇观;经营为一人,四方属(瞩)目。寔天地玄根,普加无穷,荡荡大化,神明缘以宗祐,国祚赖以(灵?)长。谢君望川之功,又不在作始者下也。因记之以延岁月。

文林郎、知费县事张家瑞。

迪功郎、县丞陈儒。

典史、山阴李三守施银三钱。

道会司护印道士宋演善。

大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岁次丁未三月二十五日。

募缘住持道人谢全忠等……”

这篇碑文写于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所以证明今称“小圣堂”、古为“灵泉观”的道观遗址,至少已有了四百多年的确凿历史,故亦有资料称该道观“始建于元代”,这篇碑文题目亦称“重建”,可见这处道观上溯历史还要更早……从费县(新中国成立后“平邑”才从费县析出)当地“乡进士”(举人别称) 曹应科的记述看,明朝末年时任住持道人谢全忠在维修该观时,新——“创”建了玉皇阁及碧霞宫,还新建了山门,从而使这处道观的建筑格局完善起来。“创碧霞于前窟”,应该就是如今庙(观)台外侧古藤下面的洞窟了,我进去看了一眼,已不见“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的踪影……

该观明朝时称“灵泉观”,到清朝时就改名为“小圣堂”,有另一通清碑为证,现立于庙台外侧树林中,碑文如下:

“重修小圣堂碑记:

圣人神道设教,所以作民敬也,必谓庙所在乃神所在,则敬胜,难必祈;庙所在,非神所在,则敬胜尤难。四大之内百神集焉…亦未处能知,若虽以者得不闻而笑耶?以故赫声濯灵,妥诸土木,启聋振聩,假夫鼓钟,名山大川,至于一丘一壑,地有可传…塔峰森列,殿宇辉煌,有其兴之,不容废也。

小圣堂者,居深山而不为群山所掩,数阅世而不与胜世所湮,古木千寻,清泉一带,洞天有…洵哉山不在高矣。丁未(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即1847年)春携友来游,适遇雨,不停足而返,睹烟霞之散乱,感风雨之飘零…去岁住持道人募缘重修,凂(mei)余疏引,遥忆旧游,历历在目,不禁心悦而怂恿之曰:此胜地…外更置静室三楹,虚以生白,茶灶一窟,有时烧丹,工成刻石,复闻志于余。余喜道人之诚,又慕善信之义…援笔为记。

篱下客胡雅修撰,芸窗廉盛周书。

大清道光岁在上章(庚)阉茂(戌)(道光三十年庚戌即1850)厉辜月谷旦”(该碑底部碑文漫漶难识)。

在明末谢全忠道长增建几处建筑二百多年后,到了清朝晚期,又一位住持道人继续修缮该观,并在碑文作者胡雅修“怂恿”下,又“外更置静室三楹”,作为当地文人雅士品茶聚会修仙的处所。然而清碑并没有解释如何明朝“灵泉观” 到清朝改称了“小圣堂”……

这两篇碑文的撰者,明朝“乡进士”曹应科与清朝“篱下客”胡雅修,据各自碑文推测应该都是费县当地的文人。两篇碑文行文雅致,用字佶屈,多用异体生僻古字,以尔雅太岁纪年,显出作者精通传统典籍的修养。然而写景状物又不迂腐,行文条理,叙述生动,描绘形象,富有文采,远非一般明清“八股文”可比,甚至还有着几分灵动和性情——由此也显示出素称“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古费邑的文化积淀及文学水平!

然而,“小圣堂”道观位于九间棚山下谷内,距离山顶村落较远,古代山路难攀,出行不畅,不知几百年前的两位碑文作者,是否曾有兴致登上九间棚山顶,一览此处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又是否曾预想到今天,地处偏僻的山顶石棚有朝一日也能被开发成景区卖门票挣钱……

关于天宝山,有关资料介绍旧名苏家崮,清朝中期曾有附近村民在山上构筑堡垒围寨抵御匪患,情况危急时,其他山寨皆被攻破,惟此寨保全,如有天助。此后,村民重修“苏仙祠”于朝阳处,并改“苏家崮”为“天保山”,后谐音为“天宝山”。抗日战争中,此处曾发生“苏家崮血战”,我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王吉文部,为掩护山东分局党校转移,抢占苏家崮山顶,与敌展开激战,牺牲120余名烈士,后建成“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2008年春,我曾随SDTV摄制组登上苏家崮山顶陵园拍摄,另见到一座只有半间屋大小的小庙,不知是不是资料中所提到的“苏仙祠”——而这位“苏仙”又是谁呢?

阅读    收藏 
(2020-09-02 17:24)
仲由,字(季) 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位列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有名的大弟子,也是陪侍孔子最久的学生。他的名字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北大教授李零统计为42次(见《去圣乃得真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子曾经这样多次曰过仲由: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作为最了解自己学生的亲老师兼班主任,通过以上孔子这些话,大致能勾画出仲由同学的学习表现和性格特征,看来性急且伉直的仲由并不太讨孔老师喜欢,甚至常遭揶揄和挨骂,但这并不妨碍师生感情,孔子得知仲由在卫国被剁成碎块后,从此不食肉酱,以至于至今仲由后人有大年初一第一顿饺子不吃肉馅的风俗传说……

2020年初秋,我寻访到微山湖东岸,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中的仲子庙,位于古运河边西侧,坐西朝东的几进院落,似也新修过,只有最后(西)的寝殿仍是当年老建筑,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仲浅村历史古老,1986年版《微山县地名志》介绍该村如下:“仲浅村,在鲁桥北五公里,南阳湖东岸,3850人,耕地3800亩。史志载,仲浅为古任城,在殷、周为封国,秦、汉置县,治所在今仲浅(村)。(王莽)始建国年间改名延就亭,更始元年(23年),因赤眉之乱,仲子路后裔逃至延就亭为家,更名横坊村。(南)宋朝高宗南渡,仲虔不忍远离祖庙,金主诏圣贤子孙归守庙庭,改名仲家浅,后简称仲浅。”这段记载表明:南阳湖以东、凫山以西的仲浅、鲁桥、两城一带,自古是文明的中心,仲浅村曾是古任国的都城所在,后来才北迁至今济宁;鲁桥在唐朝时已为军事重镇;两城则是汉代橐(tuo)县、高平郡(县)的故址,一直为区域中心,至今仍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及各类遗址。

今仲庙大门向东俯临老运河,门上匾额写“正大门”三字,似也一语双关,门两侧对联为“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极见义必为。”向村中仲由七十三代后裔仲伟某老人打听为何仲庙大门朝东,老人说是朝向孔子家乡曲阜,这倒也是一种解释,只是从当今地图上看,无论孔子老家曲阜还是仲由老家泗水,都位于仲浅村偏东北方向,又都在泗水(河)沿岸……

几年前,我曾去过泗河的发源地陪尾山泉林景区游览,看到一眼泉从平地石缝下涌出,据说一泉成河,向西流经曲阜城北,又从兖州城东折向南注入徐州古黄河,此即鲁南著名的泗水流域,也是如今微山湖(即南四湖)的前身。孔子曾被封为“泗水侯”,秦始皇曾“泗水捞鼎”,古书上曾载“泗上十二诸侯”,盖言这一区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以及中华古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如今,泗水河在仲浅村北注入南四湖之一最北端的南阳湖,仲浅村也成为泗水流域仲由后裔的聚居地,并建有仲子庙。那么仲由后裔是怎么从泗水源头的卞桥,迁到泗水中游今微山湖(南阳湖)入湖口处的仲浅村来的呢?

据《仲氏族谱》记载: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赤眉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由后裔一支于西汉末年因避战乱从祖籍地泗水逃难到今济宁南的仲浅村,繁衍至今已有七十多代(世)近两千年。今从地图上看,泗水卞桥村东有仲村镇(属平邑县),南有仲家庄、仲家泉村等带有仲氏姓氏标志的地名,说明仲氏家族已从祖居地卞桥村四方播迁开来……

迁到仲浅村的仲由后人,又是何时建的仲子庙呢?据《仲里志》记载:唐朝时贺知章为任城(今济宁)令,见到仲由的第三十六代孙仲文,念其祖英烈,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由。后来历代帝王不断追封:唐玄宗封仲由为“卫侯”;北宋真宗加封为“河内公”;南宋度宗追封为“卫公”;明世宗嘉靖改称“先贤仲子”;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沿运河南巡时曾登岸拜谒仲庙,康熙手书 “圣门之哲”石刻今仍嵌在庙内北庑墙上。

我拍下康熙的御书石刻,时过三百多年后,该石刻依然保存完好,连上方的一枚印章仍还清晰可识。然而重立于院内的十几通古碑就没那么幸运了(据说该庙曾存有历代碑刻160余幢),要么风吹日晒,要么人为劫难,碑文漫漶,赑屃残缺,更有些古碑至今仍还砌在水渠、石桥下……大致看了几块尚能辨识的古碑,如:

1、大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即1565年,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兼督察院()都御史…后学陈尧书《先贤仲子祠记》碑(雕龙碑额却篆“皇清”二字,疑安错碑帽);

2、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即1619年,兖州府济宁州知州、汝南胡休立“总河部院军门四明王公捐俸十两买地永为祭田”碑;

3、大清顺治七年即1650年,钦差分巡济宁等处整饬兵备、督理粮饷盐法河道水利、山东提刑按督(察)使谈天祐拜题《谒先贤仲夫子祠》碑;

4、清康熙四年即1665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一级仲于陛立“巡按浙江监察御史顾公(讳如华,号西巘yan,湖广汉川人,己丑进士)、兖州府运河同知王公(讳有容,号默公,湖广麻城人,拔贡)重修仲庙碑”;

5、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众后学弟子立《祭仲夫子文》碑;

6、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先贤六十九代主鬯(chang)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仲统岚立《重修始祖先贤仲子庙》碑;

7、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廪贡仲绪铎书丹阖族公立重修仲庙祝词碑。

另外,庙门外广场新立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即1699年夏日御笔《御制仲子庙诗》碑(赑屃碑座、雕龙碑帽为原物,碑身新刻),诗为:

“河口孤祠在,千年祀典存;

当阶松半偃,绕碣藓堪扪;

怀古题新额,遗风想圣门;

行舟清昼永,岸草採芳荪。”

该诗描绘了仲庙三百多年前的样子:孤祠、偃松、碣藓、岸草、行舟……表明确是康熙乘舟经行登岸所见。碑后刻有当时负责接驾的仲氏族人代表仲秉贞所写他在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南巡)、五月初三日(北返)两次接驾康熙皇帝的详细经过及召见对话,以当事人亲身见证的文字,记录下康熙南巡往返经行仲子庙的史实。

此外,在庙内穿堂及两庑内壁墙上,还嵌有一些石刻,多是经行题咏以及拜祭赞美诗文,如:

1、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兖州府济宁州知州胡休撰四言祭文:“呜呼,峄山峩岩,泗水清涟,钟英毓粹,仲子生焉;学宗至圣,名列先贤,颜曾伯仲,冉闵比肩;升堂入室,杏塾畴先,春秋俎(zu)豆,十哲在前……”

2、明朝崇祯五年即1632年,兖州府济宁州知州王孙蕃,谨以羊豕香帛庶品之仪,敢昭告于先贤仲子神位前曰:“果哉先师,钦圣好善,惟闻惟行,孜孜勤勉;从政优为,千乘克展,堂奥爰登,造诣讵浅;即裘马之可共,岂缊袍之足靦(mian)……”

3、清朝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江西督粮道、诸城王赓言敬题《恭谒先贤仲子庙》七律诗:“有勇知方志果成,圣门从此重干城;心伤负米三年养,愿遂乘桴万里行;政事不甘诸子后,车裘深重友朋情;升堂何日随公入,洙水源长泗水清。”

4、癸未麦秋湘源蒋良慈撰《督漕过仲家庄谒仲夫子祠敬赋》七律诗:“碧瓦丹甍(meng)泗水湄,升堂入室想形仪;雷精千古人犹慑,豭(jia)佩当年气已移;地脉近钟凫峄秀,天书新仰凤章垂;执鞭无恨平生意,每过贤闾慰所思。”

5、丙戌仲春钦差湖广提督学校、燕南后学赵渔拜手题《过谒先贤仲夫子祠》七律诗:“从读君书向往奢,而今始见古人家;门环泗水沾清泽,祠引凫山供紫霞;为识高孙钦仿佛,因瞻遗像肃咨嗟;当年胡未遂浮海,应待相随小子槎(cha)。”

6、《先贤仲子赞》一百四十二韵:“鲁仲子,钟灵祉,为熊罴(pi),非虎兕(si),骨不凡,性特驶,挟刚肠,断柔指……”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该庙内曾存有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多达21位安南(今越南)使节来华朝贡时,乘舟途径仲庙写下的27首《越南使节谒庙诗》,记录了清代中、越两国的友好交往,据称是目前我国大陆保留“安南使节题咏碑刻”时间最早、作者及题咏数量最多的地方。据说如今仲庙南庑后山墙上仍嵌有三块安南使节题咏诗碑刻实物,我竟没有进南庑去看,失去了鉴赏清代越南官员诗文水平的机会,留下遗憾……

而今,除微山湖运河边上的这座仲庙外,仲由老家祖籍地泗水县也有仲庙,河南濮阳——也就是当年子路战死的卫国都城,还有子路坟,这也是子路被后世封为“卫侯”、“卫公”以至于“卫圣”的由来。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师生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尽管孔子有时奚落、嘲笑子路,但那也是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玩笑和互动,是老师、长者对学生、弟子的指点和教诲,正所谓爱之极而苛之切,鲁南俗语谓“褒贬是买主”,意即真心对你好才严格要求你、经常训斥你、认真规范你,否则,早就放弃不搭理你了……孔子亦曾大骂另一个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骂樊迟“小人哉樊须也”,又鼓动众弟子对冉有“鸣鼓而攻之”……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间的师生关系,甚至更亲密随和起来,以至于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孔老师在受到子路的误解后,竟着急认真地对自己学生发起誓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两千多年后,我们依然能想象出这幅令人莞尔的场景,从而更能理解孔子和子路之间那份情同父子、亲如手足的密切关系——其实,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二人的出生地老家也很近,司马迁记载子路在入孔门之前曾“陵暴孔子”,这也很符合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的性格。如果从孔子三千弟子中选一个与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带头大弟子,相信会是子路吧!

而今,微山湖边仲子庙前的老运河水面上长满了绿苔,夹岸杨柳依依,仲姓后人在这个湖边村落里繁衍生息,以地道的济宁口音问候着偶尔来到此处的游人——村后(北),曾被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泗水,流到这里注入南阳湖,形成整个南四湖——即今微山湖的大湖面。这也如同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最早只是一眼泉,发源于洙泗流域,经过泗水、曲阜、兖州等地,汇入沿途支流,流成一条大河,又经过千百年的沉积和汇聚,最后才形成洋洋大观的湖面——孔子——儒家思想又何尝不是如此?正是由于孔子与他当时以及后世众多弟子门徒们的共同积累,才形成如今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目前已整修一新的微山仲子庙,院内穿堂门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瞻庙貌之巍峨遥映东山气象;溯河流之萦绕进分泗水渊源”,横批“贤诣升堂”匾额,据说是乾隆写的…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