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上太行

分类: 古滕历史和文化 |
最早一次是2007年秋天“横穿山西”,当时在新兴的新浪博客中记下这一题目,所以记得具体时间和行程:从北京向西到内蒙,走到包头南折进入陕西,再由绥德东转过黄河进入山西,翻过吕梁、太行两山,心里头回旋着“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的曲调,郭兰英唱的吧?很有年代感了,声音是那么质朴……后来就去的多了,特别是2020年疫情以来,竟然连续五上太行,其中一次趁山西景点免费,从北向南纵贯了一次山西全境(见《2020秋庚子晋行时》),玩得很是过瘾……
我曾说,我见过的大山中最有巍峨雄壮气势的就是太行山!特别是南太行,壁立万仞,直上直下,悬崖峭壁,落差显著,最有山的险峻、陡峭、高下、雄浑的壮美,因此才“十上太行”!
2021年4月清明节假期(3——5号),我们一行又一次西上太行,开启我们的徒步之旅。3号上午我们经菏宝高速到河南修武北转,走到郑云高速尽头,从薄壁镇西侧上“宝上——薄平线”山路攀到太行山上,穿过“上库交通洞”隧道后经过宝泉村,一路在悬崖边上行车,中间经停两次,站在悬崖边上向下俯瞰山谷内的“宝泉秘境”,红崖碧水,绿树黄花,高峡平湖,云雾缭绕,蔚为壮观!
在路边一处古庙旁的农家午饭,顺便进庙参观。庙为清代山神庙,今已名为玉皇庙,内有古碑数通,其中“时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岁次壬辰十月初一”圆首《宝泉村重修山神庙记》碑较为清晰,额题“万善同归”,碑文为:
“昔先王神道设教,则村之有神,犹国之有尊,家之有亲,皆所以收放心而启敬心者也。宝泉山形势嵯峨,气象峥嵘,村中坎地旧有山神庙,父老顾而喜,复俯而忧。喜者,谓庙在斯即神在斯,春祈而秋报,于斯有赖也。然代久年湮,栋宇而风雨剥矣,金碧而尘垢蒙矣。且地势轾轩,拜献无由伸其诚;规模狭隘,歌舞何以展其足?意欲阔大而更新之,恐资财不足,贻挟山超海之讥也,其奈之何?孰知意念一举,人心响应,无论男妇,鼓舞好善,踊跃乐施,因而金积三年,遂致工起一朝,不第主殿光辉,堪为祈福地也。殿之左添广生祠,冀子诜(shen)诜而孙绳绳;殿之右添谷神祠,冀黍与之而稷翼之。且东西禅房串楼外增舞楼三间,巍巍然,焕焕然,前此之规模狭隘者而今宏敞矣;前此之地势轩轾者而今平坦矣。继此而春鞭社鼓,秋报赛田,收放心而启敬心者在于斯矣。于是尊之亲之之道全,神道设教之义著。因援笔而为之记耳。
一切工料费用共使银三百七十五两九钱七分七厘。
晋陵岁进士郭壮观撰文、太学生郭壮都敬书。
日住持僧通乾、玉工李曰有、木匠焦玉秀、泥水匠张富、画匠王九成仝(tong)建立勒石”。
碑心另有“维首”、“施主”等众人姓名……
该碑距今已近250年,嵌入庙墙之内,刻工精细,保存完整,记录了二百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的一次扩建维修过程,共花费白银370多两。二百多年前的太行山可谓是穷乡僻壤,能有此投资和兴建,且该庙建筑至今基本完好,真是难能而可贵!“中国古建看山西”,在多次走过山西后,才知此说不虚!况且该碑行文通顺,首尾呼应,叙事具体,说理透彻,足以显示“晋陵”(山西陵川)当地两位“岁进士”(岁贡生,即秀才经选拔贡入国子监)的文化水平……
另在该庙内还见有两小块嵌壁石刻,分别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同治七年(1868年),记录当地善士施舍事迹,宣扬“人有善必天降吉祥”的报应观念。其中嘉庆石刻提到“出入至官路通行”一语,这条“官路”是指著名的“太行八陉(xing)”之一的“白陉古道”吗?
午饭后继续前行,经河南辉县潭头村、平甸村、山西陵川县马圪当乡武家湾村、榆树湾村(去年由此穿越“十八缸”景区)到达双底村住宿。
路过平甸村时见村中亦有古庙,遂进庙参观,庙内外存有石碑数通,其中庙内完整可识者有“乾隆四年(1739年)”圭首《重修碑记》,记录“大清国河南卫辉府辉县邑,有山阳西里地名呼田庄,重修金妆圣像事,募化十方善女,喜舍资财,成全其功,岂不美哉”!另一通“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圆首额题“千古流芳”碑,写“尝思狭者开之,使阔坍者筑之使坚,理固然也。我村中旧有玉帝庙,规模宏敞,奈历年多而毁塌甚,从此而不补之,非惟不足壮观瞻,且使神失所凭依也。爰携村中老幼以及商贾,共谋重修,佥(qian)曰此胜举也,岂不勉而行之?于是努力捐资,重修殿宇,俾荒废之后复归整齐,则巍乎焕然,咸与维新,岂不美哉!因演戏镌(juan)玉,以记胜事,是为序”。 这两通碑文都很短,主要铭刻善信捐款题名,可知这附近村庄分属山西、河南两省,自古即是两省三县(陵川、修武、辉县)交界地带……
据平甸村庙旁宣传牌介绍:该“玉皇庙”为清初建筑,抗战时期曾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后方医院,当时有病床100余张,陈赓将军在其《日记》中曾多次提到这所医院……而平甸村是“白陉古道”上“薄壁口”与“孟门口”交汇点的重要驿站,“四方辐辏(cou),客商云集,每天有两千多头牲口在此歇息补给”……至今古庙对面仍在营业的供销社柜台上还留有上世纪的气息和遗风……
下午到达双底村,时间尚早,遂进村旁的“白陉古道”景区游览,由“晋门”登“之”字形“七十二拐”盘旋而上,上升三百多米到山巅,而后走悬崖栈道至“白陉”门出,全长约5公里。并且,山上栈道的一侧,还有一条人工垒砌的“小红旗渠”,亦是一景,只是旱季缺水……据说,该段古道是目前仅有的保存完好的一段,景区介绍:白陉古道——“孟门”历史久远,创修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起于河南辉县薄壁,翻越太行山到达山西上党,全长约150公里,自古是晋、豫两省的战略关口、军事要道、交通商道。在1968年大峡谷中修通简易公路(今陵川县761县道)前,该段古道一直是两省人民往来的唯一通道,也是到目前“太行八陉”中使用时间最长、空间距离最远、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
自古东出太行山有8条著名通道,称为“太行八陉”。陉(xing),音形,字典解释为“山脉中断的地方”,即山谷缺口,由此可以开路通行。太行山古有“八陉”,由南到北依次是轵(zhi)关陉(垣曲-济源)、太行陉(晋城-沁阳)、白陉(陵川-辉县)、滏(fu)口陉(黎城-涉县-邯郸)、井陉(太原-石家庄)、蒲阴陉(灵丘-顺平)、飞狐陉(蔚县-涞源-易县)、军都陉(怀来-八达岭-北京)。对照地图查看一下,除了这次我们徒步走过的“白陉”,我另外还乘车掠过太行陉、滏口陉、井陉、军都陉……
上到“七十二拐”顶端,见有一处坍塌砖砌建筑,应是山神庙。内有两通圆首清代古碑,其中嵌于残壁内石碑为“大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界碑》,识读碑文如下:
“小磢(chuang)之山巅钟磬号风,香烟含树者焉,山神祠诚当两省之要害,实属往来之冲衢。凡以供行人歇足,游士息肩,莫不蒙神之庇佑,岂可令其废坏乎?适客遇见其栋宇卧草棲烟,神像吞风饮雨,遂低徊留之不能去。因汇集里中抄以募建大殿,祈诸公捐资同勷胜举。俾栋宇之卧草棲烟者得以停云凝日;俾神像之吞风饮雨者得以佩玉披金,庶几人神同受其庇护。成后勒石以记,使后之歇足息肩者知某村某信士之所施也,某工某善人之所助也,某座某像某缙绅之所敬而礼也。则不独酬往者继述之志,并以开来者保护之心矣。”
另一通石碑受风雨侵蚀严重,碑文漫漶不清,且被涂抹,只能隐约认出额题《碑记》,年代落款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三月吉立”,碑心全是捐助人名……
在白陉古道最为难行的“七十二拐”顶端建立山神庙,确也符合疲惫的行人歇息拜神的需要。登上“七十二拐”,也就意味着攀登到了太行山的顶端,走过了最危险艰难的路段,怎能不感谢神灵的一路护佑呢?
从古道景区出来,又穿行陵川761县道下行返回双底村,这段高山深谷公路风景绝佳,仰头望天,目不暇给,移步换景,惊心动魄,如同在深井底下穿行……去年乘车经过,这次徒步穿行,终于一饱眼福,依依不舍……
4月4日清明节,上午我们走进双底村另一侧的“红豆杉大峡谷”游览。山口处有溪水下切形成碧绿深潭,形似黄河壶口而略小,亦一景也。有当地牧人在此对山长啸,少顷即看见众多羊群从山崖石壁丛林间奔跑而下,身影摇曳生风,铃声响彻山谷,原来是对散养羊群投食……
我们沿溪水(地图注名峪河)进入深谷,山势巍峨,群峰峙立,林木森郁,水流曲折,果然是一派山水胜景!沿途偶尔能见到几株红豆杉树,不知是原始野生还是人工栽培……这条山路也是一条著名的野线徒步驴道,全程十几公里(地图上直线仅6公里),拔高数百米,对重装驴友是体能和耐力的严峻考验!这条经典的徒步路线由双底村通往马武寨村,再由马武寨经抱犊村到西莲村、王莽岭景区或下山到八里沟景区,全程不用门票,且集中了南太行风景的精华,成为各路网红驴友的打卡地……我们就遇到多队从广东来的旅行者,大都先乘车到双井村作为出发点,然后徒步穿越红豆杉大峡谷,其中尤以女性居多,很让我们几个老爷们汗颜……
廉颇老矣,壮心不已,于是我们开车前往马武寨,绕行陵川县城上陵侯高速到王莽岭景区一侧,试探着走一条正在修建的新路到达马武寨村。马武寨村为太行山巅古村,相传得名于东汉初年跟随“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将军。村内现存一处“关帝庙”,立“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圭首《万善同归》碑一通,碑文为:
“重修马武寨关圣帝君庙宇碑序:吾居太行之岭,地脊民贫,山崇水急,是不特民苦病艰辛。早数年前庙宇毁坏,屋角崩漏,小民委谈曰是非重修焉不可。乃合社公议,即本社花户均摊,不必募化,四方所有外户在本社内种参之户可按二四六分均摊。宣统二年间工程告竣,关帝庙宇以及东西两廊莫不革故以鼎新。创修门楼一所,择吉于…谢土为神开光。磨碑刻石,永为志耳。
邑庠生、小子王学文书。”
山西历来被称为“表里山河”,尤其太行山中古建众多,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敬神,民风淳朴,古风犹存。我们行车路过陵川县南郊的石掌村时,该村内一所“玉皇庙”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因关门没能进庙参观……即使在废除帝制、进入民国、破除迷信的1911年,“山高皇帝远”马武寨村依然新建了“关帝庙”的门楼,继续信任、敬仰、拜托他们这位“山西老乡”以及“玉皇大帝”等天地神祇护佑自己……
我们原计划在马武寨住宿,但店老板看时间尚早,就建议我们下午可徒步赶往抱犊村夜宿,并帮我们联系住处——真心感谢这位“关帝”同乡——年轻的经营者,一心为游客着想,竟把上门的生意推给别家,次日又开车去接我们……
从马武寨到抱犊村的驴线是一路下行,真正的“羊肠小道”,沿途风光优美,峰高谷深,悬崖峭壁,落差极大……路遇几棵野生红豆杉树,皆有剪枝痕迹,想来应是科考育苗所为,为太行山保留下这一“孑遗”树种……
傍晚到达“太行山中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庄”——抱犊村。该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村周果真没有车路,处在从太行山巅下降三、四百米的第二级台地上,“石门河”由村前流过,向东一公里后在“老龙口”形成瀑布直落而下数百米,进入第三级台地的“八里沟”景区,再向下注入山口处的“石门水库”……这每一级台地之间高下落差达三、四百米,大多是上下垂直的悬崖绝壁,共同筑起巍巍太行上千米的险峻高度!
“老龙口”处在石门河悬崖下落处,河水流到此处突然垂直下泄,在绝壁顶上冲刷下切成一个缺口石窝,如同巨龙吐水,故称“老龙口”,如今已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处。站在老龙口向下俯瞰,整个“八里沟”尽收眼底;向上仰望,抱犊村山环水绕,确是一处幽静偏僻的观景平台——只可惜旱季缺水,没有见到“老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夜宿农家老屋,询问主人如何出行购物,答曰用山口悬崖边上的卷扬机吊运,大件物品先需拆分,运到山上后再组装成品……如今八里沟景区已建成垂直观光电梯,再上山方便多了,只是电梯票价不菲……
晚上出来仰望星空,天河在望,星汉杳渺,顿生今夕何夕之叹……
4月5日,早饭后回返马武寨,走另一条驴线一路上行先往西仓村。沿途有“七星潭”、“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在深谷底上行,涉水攀登,密林森森,石缸连连,比著名的“十八缸”还要险要、好看……
好在一路有之前驴友所系的红布条路标作指引,然而在我这个“菜鸟”带路时仍走错了一段路,进入一个巨大的石缸底部,环视一周,确实没有出路,这才知道走到了“绝路”!遂折回找路,终于在刚刚经过的一个箭头处向上攀登,走出了幽深的谷底……又经过几处悬崖栈道,累计拔高几百米,历时5小时,才回到马武寨……
午饭后走昨天经过的新路返程,由于清明假期已过,筑路工人又上班施工,我们只得绕行到锡崖沟、王莽岭景区入口处上陵侯高速,又经晋城、焦作出太行山上菏宝高速返回,结束2021辛丑牛年清明假期“十上太行”的旅游行程!
前登桑乾岭,西望太行山。
太行何盘盘,欲往愁险艰。
寓形天壤间,忽如水上船。
役役何所求?吾将返林泉。——元.陈秀民
美丽壮观的太行山,以后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