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邑天宝山九间棚景区小圣堂碑

(2020-10-13 15:13:00)
分类: 古滕历史和文化

      平邑天宝山九间棚景区小圣堂碑

      九间棚,天宝山,山楂树,红满川,俯临千障难攀援,山中岁月不纪年。刘氏夫妇来此住,刀耕穴居起人烟,饥食野果渴饮泉,子孙后代复繁衍,山洞石棚隔九间,云封雾锁门不关,前对深谷后背山,鸟飞兽走伴鸡犬。万类霜天庚子年,大德好生保平安。

一一这是我于2020庚子年中秋节后第3天,前往平邑天宝山九间棚景区游览后,在微信朋友圈发照片时所记下的“这一刻的想法”,粗略描绘了所看到的景色……

九间棚,实际是一个山顶村的名字,位于海拔600多米高的山顶上,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对刘姓夫妇来此居住,利用原有自然山洞搭石棚九间,繁衍后代,聚落成村,如今已成为一个有上百人口的村子。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村支书刘嘉坤带领村人修路挖渠,植树造田,改善人居环境,种植各类果树及金银花草药,成为致富典型,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而今又将九间棚村打造成4A级景区,门票高达50/人……

如今,该村村头建有展览馆,可以进行“红色教育”,村前有山顶水库,村后有九间棚旧址及人造“天池”,村内旅游设施齐全,构成完整的游览路线,并可以登高望远,俯瞰整个大峪山谷及对面的天宝山峰……

看完九间棚景区,又沿盘山路走后山下山,沿途有“朝阳洞”即“八路军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旧址,以及“小圣堂”道观遗址……

“朝阳洞”是一处崖壁山洞,约有五间屋大小,洞口被一块巨大的钟乳石遮挡,较为隐蔽,当年曾作为我军的“地下”印钞厂,印发“北海币”……据说洞口外西侧曾立一块石碑,上刻明朝进士王雅量所写的《朝阳洞留题》诗:

 冒险途容足,探奇山尽头。

悬崖千尺峻,古洞四时秋。

泼泼泉连灶,层层石作楼。

不嫌云湿重,竟日作淹留。

“朝阳洞”再往下,走到天宝山林场大门处,北面山坡密林中,隐藏着一处“小圣堂”道观遗址,而今只剩有题为“玉皇阁”的正殿三间,也是在原址上新建,西旁有泉水一池,至今仍有淙淙流声……院墙内立有一通明代额题为《重修灵泉观记》的圭首石碑,碑文为:

“重修灵泉观并建玉皇阁碧霞宫记:

乡进士、魁吾主人曹应科书于云翠山房。

自周初迄于当代,费为兖旧属,侯封定鼎,设畿毓翠。治西长峰卧岫(xiu),嶂(邃?)窟岉(wu),首鲁教人杰地灵,钟闻气蒗蒗松香,名曰灵泉观,离城五十里许,地雄胜,烟斜雾横,云空绕绕,丛木苍苍,祈雨而雨应,登览间碧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讵非天造地设,开千万世之伟观者与(欤)?

然一登斯山也,抚斯境也,非台阁无以壮崎峙,非董治无以联榱(cui)题。至万历庚子(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春,象地之谷,创阁之峩,借形胜作栋基,增轮奂为观美,至尊塑帝,幻渺夫金阙之形;两楹列帅,恍惚森罗之象。创碧霞于前窟,卫其崀(lang)也;建山门于次步,壮其(形?)也。而琼宫瑶台,更加以金塑;紫垣雕构,专力而整饬,敷象开面,恢光运化,固神工之凝格。

而俄然构之者谁与(欤)?曰谢全忠也。鼎建在一日,万世奇观;经营为一人,四方属(瞩)目。寔天地玄根,普加无穷,荡荡大化,神明缘以宗祐,国祚赖以(灵?)长。谢君望川之功,又不在作始者下也。因记之以延岁月。

文林郎、知费县事张家瑞。

迪功郎、县丞陈儒。

典史、山阴李三守施银三钱。

道会司护印道士宋演善。

大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岁次丁未三月二十五日。

募缘住持道人谢全忠等……”

这篇碑文写于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所以证明今称“小圣堂”、古为“灵泉观”的道观遗址,至少已有了四百多年的确凿历史,故亦有资料称该道观“始建于元代”,这篇碑文题目亦称“重建”,可见这处道观上溯历史还要更早……从费县(新中国成立后“平邑”才从费县析出)当地“乡进士”(举人别称) 曹应科的记述看,明朝末年时任住持道人谢全忠在维修该观时,新——“创”建了玉皇阁及碧霞宫,还新建了山门,从而使这处道观的建筑格局完善起来。“创碧霞于前窟”,应该就是如今庙(观)台外侧古藤下面的洞窟了,我进去看了一眼,已不见“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的踪影……

该观明朝时称“灵泉观”,到清朝时就改名为“小圣堂”,有另一通清碑为证,现立于庙台外侧树林中,碑文如下:

“重修小圣堂碑记:

圣人神道设教,所以作民敬也,必谓庙所在乃神所在,则敬胜,难必祈;庙所在,非神所在,则敬胜尤难。四大之内百神集焉…亦未处能知,若虽以者得不闻而笑耶?以故赫声濯灵,妥诸土木,启聋振聩,假夫鼓钟,名山大川,至于一丘一壑,地有可传…塔峰森列,殿宇辉煌,有其兴之,不容废也。

小圣堂者,居深山而不为群山所掩,数阅世而不与胜世所湮,古木千寻,清泉一带,洞天有…洵哉山不在高矣。丁未(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即1847年)春携友来游,适遇雨,不停足而返,睹烟霞之散乱,感风雨之飘零…去岁住持道人募缘重修,凂(mei)余疏引,遥忆旧游,历历在目,不禁心悦而怂恿之曰:此胜地…外更置静室三楹,虚以生白,茶灶一窟,有时烧丹,工成刻石,复闻志于余。余喜道人之诚,又慕善信之义…援笔为记。

篱下客胡雅修撰,芸窗廉盛周书。

大清道光岁在上章(庚)阉茂(戌)(道光三十年庚戌即1850)厉辜月谷旦”(该碑底部碑文漫漶难识)。

在明末谢全忠道长增建几处建筑二百多年后,到了清朝晚期,又一位住持道人继续修缮该观,并在碑文作者胡雅修“怂恿”下,又“外更置静室三楹”,作为当地文人雅士品茶聚会修仙的处所。然而清碑并没有解释如何明朝“灵泉观” 到清朝改称了“小圣堂”……

这两篇碑文的撰者,明朝“乡进士”曹应科与清朝“篱下客”胡雅修,据各自碑文推测应该都是费县当地的文人。两篇碑文行文雅致,用字佶屈,多用异体生僻古字,以尔雅太岁纪年,显出作者精通传统典籍的修养。然而写景状物又不迂腐,行文条理,叙述生动,描绘形象,富有文采,远非一般明清“八股文”可比,甚至还有着几分灵动和性情——由此也显示出素称“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古费邑的文化积淀及文学水平!

然而,“小圣堂”道观位于九间棚山下谷内,距离山顶村落较远,古代山路难攀,出行不畅,不知几百年前的两位碑文作者,是否曾有兴致登上九间棚山顶,一览此处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又是否曾预想到今天,地处偏僻的山顶石棚有朝一日也能被开发成景区卖门票挣钱……

关于天宝山,有关资料介绍旧名苏家崮,清朝中期曾有附近村民在山上构筑堡垒围寨抵御匪患,情况危急时,其他山寨皆被攻破,惟此寨保全,如有天助。此后,村民重修“苏仙祠”于朝阳处,并改“苏家崮”为“天保山”,后谐音为“天宝山”。抗日战争中,此处曾发生“苏家崮血战”,我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王吉文部,为掩护山东分局党校转移,抢占苏家崮山顶,与敌展开激战,牺牲120余名烈士,后建成“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2008年春,我曾随SDTV摄制组登上苏家崮山顶陵园拍摄,另见到一座只有半间屋大小的小庙,不知是不是资料中所提到的“苏仙祠”——而这位“苏仙”又是谁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滕州我的故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