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前老猫洞(前越峰)村三圣堂碑

分类: 古滕历史和文化 |
店子镇,原属滕县(今滕州),位于今山亭区岩马水库北岸,北邻城前,西靠莲青山,东傍越峰山,漷河(上游)穿境南下注入岩马水库。明朝时,家住滕县城东关的王嘉宾曾在越峰山上的龙泉寺(今称越峰寺)内苦读,后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进士,因而自号“越峰”,从此人杰地灵,山以人名,成为滕境东北部的名山。而今,店子已属山亭区,越峰寺也整修一新,而位于越峰山东侧的邹城境内的老猫洞村,也改名叫了越峰村,又根据分布在山谷中的南北位置,具体分成前、中、后3个越峰村。其中我们去的酿酒作坊,就位于北山口处的后越峰村,沿那道山谷走到最南头尽头处,则是前越峰村……
为了找到那几个越峰村,我们不得不开车绕路,从店子出发,向北走S313滕(州)-平(邑)省道,要绕过城前镇驻地再返向南入S103省道;向东走则要绕到岩马水库东岸,从欧峪村东折,穿过今平邑县辖区入S103省道,走到城前的洼陡水库,从石垛子村前的大桥北端向东南折,进入越峰村所在的那道幽深山谷——无论是向北走还是从东绕,都要从店子一侧的越峰山西,绕到邹城境内的山东侧……
去年秋天那一次,我们走东线进入越峰村,实地参观了位于越峰山深处的3个古村,探路寻古,访贫问苦,一览偏远山乡古朴幽静的自然风貌,游到黄昏时,才到酿酒作坊里看烧酒蒸馏出锅的操作过程,现场品尝高度“酒头”的火辣滋味,又买些带回……
后来查看地图,发现我们去的前越峰村实际距离店子很近,与店子镇下辖的鹁鸽崖村仅一山之隔,只有二、三公里,我们却绕路很远,转了几十公里绕一大圈才走到……如果有条从鹁鸽崖村直通越峰村的山路,再去山中沽酒旅游就方便了,况且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不是所有的山民都具有“愚公移山”的魄力和能力的,我们的古人更多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巧思……
带着这一推想和揣测,2021年初春,开始了对那一条“设想”当中的便捷道路的寻找。农历辛丑年正月十七,我们驱车来到店子镇东侧的鹁鸽崖村,将车停在村东,步行向东北方向山峰攀登,以越峰山顶上的两座巨大风力发电塔为参照和目标,辟野径,入深谷,上陡坡,下水沟,披荆棘,攀危岩,钻石缝,翻山梁,终于“爬”上山巅,来到“一脚踏三县”的山亭、邹城、平邑三地分界处,得以俯瞰越峰群山秀出、岩马水面映照的湖光山色……
站在山巅北望,前、中、后3个越峰村历历在目,建于前越峰村东山坡的“老猫洞战役纪念园”新近落成,纪念解放战争中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斗。百度百科介绍越峰村时提到这次战役:
“ 1947年,曾在此地发生了越峰遭袭战,当时鲁南军区20团遭受重大伤亡……据岳峰村抗日战争时期老兵徐士玉(曾任鲁南军区特务团三营重机枪连班长,今年85岁,入伍时16岁)回忆,提起这场战斗仍然后怕,只记得重机枪的子弹就在头皮上飞,伤亡非常惨重……当地老百姓还告诉记者,邹城老县委书记张正仪,曾经在此战斗过,解放后曾被下放到城前镇大崇村,曾组织全县在前岳(越)峰村大队部召开过追悼会,并去过埋葬烈士的小南山口……”
而今,这里已建成“美丽乡村”,硬化了道路,修建了广场,设置了标牌,打造了景点,尤其是在战役纪念园里布置了几十个等同于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还原当年战斗的场景,很是逼真……我们向一位正在山坡果园锄草的老人打听,老人说,村中当年参与掩埋烈士的人还在,南山口外埋了18人……当时我军部队本来是要去店子那边的老猫洞村驻扎,却误来到邹城的老猫洞,所以才遭遇袭击……
时隔一年,我们又来到前越峰村,村东又多了“红色旅游”的内容,使这里的景点更加充实多样。《邹城地名志》介绍“越峰村”如下:
“此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因村庄所处环境荒僻,村东有山洞,为野兽栖居之地,俗称老猫洞,故以洞名取村名。后因村名不雅,而村南有越峰山,邹县人民政府以邹政发(1982)7号文件公布更名为越峰村……现居民姓氏有徐、相、阎、张等。”
原来,“老猫洞”村改名为越峰村,才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历史上一直属于邹城管辖,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所以与近邻的店子镇很少有联系,村路几乎也不相通……
我们又经过前越峰村中的广场,见到停车场旁的旅游厕所内依然能使用抽水,实际证明邹城乡村旅游的“邹东深呼吸”品牌确是不虚!
离开前越峰村向西,来到村西南侧的山口,见有一座单间的山神庙立于两株松树之下,近前细看,小庙西侧还立有一块石碑,正(南)面是“大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壬申二月十四立《重修山神、土地、牛王三圣堂》碑”,额题“万古流名”,碑心镌刻捐款善信众人姓名,大多为徐姓,石匠是张永惠……
该石碑背(北)面刻“皇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上浣谷旦立《重修三圣像记》:
三圣同堂,立(像?)山岗;
灵光普照,保障一方;
四时祭享,虔诚焚香;
(旧庙?)已颓,重整新装;
有(灾?)戾止,拜谒观光;
立石以志,垂诸久长。
邑庠生徐德一撰书,石工贾传玉”……碑心依然是众善信姓名,徐姓仍占大多数,与《邹城地名志》所记相符……
该庙地处越峰村南部山口,向南正对山下店子镇鹁鸽崖村,由此庙向南下山,似有一条土路,这莫非就是邹城越峰村通往山亭店子镇的村路?何况自古山神庙多建在路口交通的要冲,以供更多的行人香客拜祭,这就更说明庙前的这条山路,应该就是当年沟通滕、邹两地的古道……
我们在寻踪探路的惊喜中,踏上下山的路程,沿这条沙土路,走过几段“之”字形盘山路,顺利下到山底,又一路直达鹁鸽崖村……
果然,确有一条直达越峰村的近路,竟被我们找到了!这条路虽没硬化,但基本的路基还在,倘若开越野汽车,是能从鹁鸽崖村开上越峰村的!在此也告知喜欢户外探路的驴友……
下山时,路遇一位店子的老人,正手拿一张白纸,沿这条山路徒步上山前往越峰村,说是去亲戚家“撒帖”——鲁南民间风俗:亲戚家有老人故去,要用白纸写帖(写明死亡及发丧信息),派人送到亲戚家去,也叫“送信”,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这也表明,从古自今,越峰山东、西两地是有人事交往的,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也期待这条出入越峰山中的近路,或有能修缮硬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