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三十一、欧洲的执笔
在没有读沙孟海《古代执笔方法初探》一文之前,笔者只认为中国历代的主流执笔法就是五指执笔法,且非五指执笔法莫属。在作这个有关历代执笔的课题之前,笔者也没敢设想古代流行时间最持久的执笔方法,居然是仅用大拇指与食指合执的“单苞”与“单钩”之法。当笔者对中国历代执笔方法的流变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以后,也很想了解一下世界各地区的执笔方法,看看异国他乡的执笔与我国的执笔之异同。
说来难以相信的是,笔者先是发现古埃及时代的执笔方法,这些世界最早的执笔图像显示的执笔方法,居然都是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随后又发现,欧洲地区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反映的执笔,除了现代国际上普遍流行的三指执笔法之外,居然还有许多类同于我国古代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存在。另据初步估算,这些图像之中,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与现代流行于世界的三指执笔法的比例还比较接近。据此现象可以肯定:在欧洲的执笔传统中,二指单钩、三指双钩与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共同分享着主流性执笔法的份额。
另外有意思的是,在西方的绘画中,居然也有在同一幅作品中,甚至在同一个画家的自画像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执笔方法的现象。此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的拉斐尔画在梵蒂冈大教堂内的名作《雅典学院》中,就存有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两种不同执笔方法;另如被西班牙称为“上帝的神笔”的油画大师格列科的两幅近似的自画像中,一幅拿笔的姿势近似二指单钩法,另一幅拿笔的姿势为三指双钩法。于此或可知道欧洲的执笔不但有崇尚简约的倾向,也有一些“执笔无定法”的味道。
为什么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尽管天各一方,笔亦有异,在古时候的执笔方式中都会采用相近似的执笔方法呢?是相互之间受到影响?还是人类的天性所使然?很值得探索与研究。在此不妨先辑录部分欧洲地区类似于我国古代流行过的三种执笔的方法,即二指单钩法、三指双钩法、三指单钩法的执笔图像,作为考察与研究我国历代执笔的一组参照。也因为三指单钩法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且为现代世界使用最广泛的执笔方法,所以省略一些这种执笔法的图像,而以另外两种执笔法图像的介绍为主。
下列图像按照三种执笔方法分类排列,第一组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图31.1–30.9﹚,第二组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图31.10–30.18﹚。第三组为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图31.19、31..20﹚。每一组的次序以作者的年龄或作品创作年代排列。另外介绍一个左手拿笔,右手拿刀的图像﹙图31.21–30.22﹚,因为古代没有橡皮与涂改液,书写错误的修改只能用刀刮除。
http://s2/mw690/001O88Jety6RS4RGv6h81&690
图31.1 【意大利】 波提切尼 《乌尼菲托的圣毌》 油画 1482 ﹙意﹚乌菲齐博物馆藏
图中圣母执笔方法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mw690/001O88Jety6RS4RJ5cc70&690
http://s14/mw690/001O88Jety6RS4RLKTr7d&690
图31.2 【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 《阿萨 . 杰霍沙法特 . 约拉姆弦月窗》(局部) 壁画 约1510 梵蒂冈博物馆藏
图中书写者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8/mw690/001O88Jety6RScFO2VN87&690
http://s1/mw690/001O88Jety6RS9ddpV680&690
图31.3 【意大利】 拉斐尔 《雅典学院》 (局部) 壁画 1511 梵蒂冈博物馆藏
图中书写者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15/mw690/001O88Jety6RS4OKAmG3e&690
图31.4 【德国】 丢勒 《书斋中的圣哲罗姆》(局部) 版画 1514
图中老人执笔亦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7/mw690/001O88Jety6RS9guBkW96&690
图31.5 【德国】小汉斯荷尔拜因 《伊斯拉谟像》 约1523 ﹙法﹚卢弗宫博物馆藏
图中德国画家荷尔拜因为欧洲著名的人文学家伊斯拉谟所绘肖像中,像主的执笔疑似为二指单钩法。如其中指前端右侧触及笔杆,即应判为三指单钩法。
http://s16/mw690/001O88Jety6RS9841yv9f&690
http://s10/mw690/001O88Jety6RS4PX7fja9&690
图31.6 【西班牙】 埃尔 . 格列科 《扮着圣卢克的自画像》 约1604 油画 纽约西班牙人协会藏
画家的执笔明显为二指单钩法,另一幅相似作品的执笔却为三指双钩法。于此可见二指三指执笔之无定法。
http://s8/mw690/001O88Jety6RS9dj7IH07&690
图31.7 【西班牙】 里韦拉 《阿基米德》 油画 1630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
图中西班牙著名油画家里韦拉笔下的阿基米德的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
http://s12/mw690/001O88Jety6RS4S3oFl2b&690
http://s14/mw690/001O88Jety6RS99YWU50d&690
图31.8 【梁】荷兰 伦勃朗 《肖像》 约1650 ?
图中荷兰油画大师伦勃朗所绘银行家的执笔为二指单钩之法。
http://s9/mw690/001O88Jety6RS4Q1Tdud8&690
图31.9 【俄罗斯】 列宾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局部) 油画 1891 ﹙俄﹚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这是俄罗斯名画家列宾的一幅名作,图中写信者的执笔方法亦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方法。
http://s12/mw690/001O88Jety6RS9fHPJx4b&690
图31.10 佚名 《圣马太及其象征》圣马太及其象征 7-8世纪 书籍插图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蛮族艺术》
图中圣马太的执笔为典型的三指单钩法。
http://s7/mw690/001O88Jety6RS9fDaCO26&690
http://s15/mw690/001O88Jety6RS9fFGtU6e&690
图31.11 佚名 《圣马太》 罗马风格书籍插图 约830年 依帕奈市政图书馆藏
图中圣马太的执笔同上一样为三指单钩法。
http://s5/mw690/001O88Jety6RS98Qi3Of4&690
图31.12 【意大利】 布拉泽 拉弗勒斯 《自画像》 12世纪 法国版《500自画像》
图中画家的执笔为典型的三指单钩法。
http://s5/mw690/001O88Jety6RS9fACnae4&690
http://s10/mw690/001O88Jety6RS9fvEKZd9&690
图31.13 【意大利】 佚名
《圣阿芒与圣博得蒙德》 1150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罗马式艺术》
图中圣阿芒与圣博得蒙德两人的执笔皆为三指双钩之法。
http://s2/mw690/001O88Jety6RS9aPusV61&690
图31.14
【佛兰德斯】 汉斯.梅姆林
《圣约翰在帕特莫斯》 油画 1479
图中圣约翰的执笔方式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12/mw690/001O88Jety6RS986EfF9b&690
图31.15 【西班牙】 埃尔 . 格列科 《乌尼菲托的圣毌》扮着圣卢克的自画像 约1604 油画 普拉多博物馆藏
图中画家本人的执笔明显为三指双钩法,另一幅相似作品的执笔却为二指单钩法。
http://s16/mw690/001O88Jety6RS4PwDJd3f&690
图31.16 【意大利】 拉飞尔 《雅典学院》(局部) 壁画 1510~1511年 梵蒂冈博物馆
图中执笔者使用三指双钩式执笔方法。
http://s8/mw690/001O88Jety6RS9ftps317&690
图31.17 【西班牙】 委拉斯贵茲 《宫娥》 1656 ﹙西﹚普拉多博物馆藏
此为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贵茲的自画像,于此可知画家采用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3/mw690/001O88Jety6RS99nQV65c&690
图31.18 【法国】 克劳伊 《布德肖像》 油画 16世纪 ﹙美﹚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中书写者采用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7/mw690/001O88Jety6RS4Qzshg46&690
http://s7/mw690/001O88Jety6RS99vEyO86&690
图31.22
【尼德兰】
罗吉尔.凡.德.威豋 《圣路克画圣毌像》 1435
﹙美﹚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中画家的执笔方法为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2/mw690/001O88Jety6RS9aN44x21&690
图31.19 【意大利】 佚名 《乌尼菲托的圣毌》抄写者﹙部分﹚ 1170年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罗马式艺术》
http://s5/mw690/001O88Jety6RS4RpYvGa4&690
图31.20 【意大利】 佚名 《弹琴的大卫与著书的大卫》﹙部分﹚ 书籍插图 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藏
http://s7/mw690/001O88Jety6RS99ttkO06&690
图31.21 【德国】 路徳格 . 汤姆 . 小林 《自画像》 1547 私人藏
画家的执笔方法类似于中国现代式的五指执笔法。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二七、五指执笔法流行缘由
细心考察历代执笔图像之事实,就不难知道:五指执笔成为主流性的执笔方法,其历史可谓短之又短,不过才五六十年的时间而已。何以到了这个时候才成气候?是什么原因促使其成此气候的?这应该是一个值得考察的课题。笔者在此先略述己见,而将其归纳为三个要素:首先是古今有关五指执笔的理论作了先导;其次是近现代配有五指执笔图像的书法基础教科书的不断发行;最后是由悬腕书写改成腕臂枕桌书写之实际需要。言之是与否,请大家思考定夺。
俗话说:谎言讲了一千遍,便成真理了。何况五指执笔在唐代就有人赞赏与提倡,并且声称是“书圣”王羲之一脉相传的“妙无所加”的执笔方法。自此之后历代也有人加以重视,也建议“五指共执”。但从历代美术作品中出现的执笔图像来分析,五指执笔一直是被边縁化的,从未出人头地占过上风,成为哪个时代的主流性执笔方法。五指执笔真正形成气候,成为大多数人采用的执笔方法,还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陸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形成风气而已。五指执笔所以风行,其主要原因也可以总结概括为:首先是有理论作了先导与支撑;其次是附有五指执笔标准图像的习字范本(帖)的出版发行;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推行五指执笔的书法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颁布。如此三拨浪潮,前后交叉发威,岂有不成气候的道理。
有关五指执笔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韩方明,他在《授笔要说》中论道:
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韩方明所言“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间“双指苞管”易明,可以判定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钩笔。而“五指共执”则很难辨明其所指。其同时代人卢携在《临池诀》中说“笔拒亦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此言无名指与小指只是微微帮衬中指,而非后人所理解的小指帮助无名指在内侧拒笔。韩方明转述老师徐公执笔要点有 “执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也只提到用大指、头指与中指执笔,未及其它二指;且头指齐于中指,应该是三指双苞之法。据此似可证明韩氏的“五指共执”,亦即卢氏“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一般三指并列为一者。
其次宋代《宣和书谱·儒素帖》有言:
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押、钩、格、抵。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也说:
钱澄州(若水) 尝言: 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陸希声得之,凡五字: 擫. 押. 钩. 格. 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灯法。希声自言,昔二王皆传此法,自斯公以至阳冰亦传之,希声以授沙门巩光。……刁衎言江南后主得此法,书绝劲。复増二字曰:导、送。
这是二则关于五指执笔的重要书论,后者更言及“二王皆传此法”,与同时代人得传此法的情况。于此或可知,这种“笔法”在其时是作为一种神奇与秘宻之法单传的,犹如武林、医家之神功与秘方,不但要单传,且是传子不传女的。这就难怪在唐代的执笔图像中几乎见不到这种执笔方法了。五代南唐李后主得传这一神妙的“笔法”后,不但“书绝劲”,“复増二字曰:导、送。”并且“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聊记之”:
……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干钩。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今向上。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于此节文字可知,五字与七字之“笔法”,可以确定为执笔的方法。
现代特别钟情于五指执笔方法,又在理论上加以论证与推广的便是沈尹黙先生了。他在所著《书法论丛》中强调:“五字执笔法是唯一适合于手臂生理的运用工具一一毛笔制作的性能发挥的。”他在《执笔五字法》中写道:
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五指执笔法在沈尹黙看来是“对的”、“合理的”、“二王传下来”的。其中尤以“二王传下来”一句分量重,与“书圣”挂起钩来,谁敢不信与不从!《书法论丛》与《执笔五字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在书法圈内影响极大。
也就是上述古今有关五指执笔典型的理论,使得大家确信五指执笔法是最佳的执笔方法。既然是最佳的方法,那有不采用与推广之理。至于得到一种神秘的笔法,是否就能写好书法了呢?且看现代已然普及了这种“二王皆传”的“笔法”了,几乎人人都是五指执笔的方法,书法是否就胜于古代,产生神奇的效果了呢?!
其次要说的是,正是由于悬臂悬腕书写改为臂腕依附桌面书写之后,同时又要兼顾到“中锋用笔”,符合“心正则笔正” (毛笔要与桌面垂直)之要求,手掌不能不由原来的腕平与掌平或稍斜,改变为腕斜与掌竖了。于是,原来极少数人使用的,非传统式的五指执笔法就成为一种实际的需要了。
时至清代后期,便有刊载五指执笔图像的图书资料在社会上流通。然其时所示执笔皆为腕平指聚式的五指执笔,而非腕竖指散式的五指执笔。时至民国及解放以后,书法初学教材都偏向于采用五指执笔的方法并附有示范性的执笔图像,且大都为臂腕依附桌面书写的腕竖指散式的五指执笔法式了。如此逐步变化升级之种种原因,终至促成五指执笔方法在大陸范围内渐成风尚。我们可以从一连串的“出版物”上,窥见其逐渐形成局面的轨迹与过程﹙图27.1–27.7﹚。
http://s12/mw690/001O88Jety6RORn60Fd9b&690
图27.1 【清】 《执笔图式》
这是乾隆二年镌石流通的《执笔图》。图示中言掌之“直”,或日后“掌直”之来由。然观其“直”,实言手背掌骨自然之斜直。。
http://s8/mw690/001O88Jety6RORmcNfhd7&690
图27.2 【清】 戈守智 《拨镫法》 《汉溪书法通解》插图
《汉溪书法通解》集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其执笔图式所示,即五指共执之“擫、押、钩、格、抵”五字之诀。该书在当时影响较大。
http://s15/mw690/001O88Jety6RORmuKWGbe&690
图27.3 【清】 郑虎文 《执笔图式》 《四体书法》插图
此为光绪年间﹙1871–1908﹚刻本《四体书法》刻本插图,其执笔图式所示即五指执笔法,并录有“执笔之法,大指食指拿紧,中指勾向内,无名指抵向外,小指压于无名指下”的文字。
http://s3/mw690/001O88Jety6RORmysYGd2&690
图27.4 【民国】 《五指执笔照片》 《科学书法》插图
这是民国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书法》﹙陈公哲著﹚插图,执笔姿势強调“名指爪下肉拒笔向外”,“小指依傍名指”,为五指执笔法之典型。该书当时影响不小,《书法精论》作者丁文隽对其很推重。
http://s3/mw690/001O88Jety6RORmDa94e2&690
图27.5 【民国】 《执笔二式》
这是丁文隽著《书法精论》,民国年间即出版,1983年由中国书店再版。执笔姿势分枕腕与悬腕二式,皆为五指共执之法。
http://s7/mw690/001O88Jety6RORmKSNM36&690
图27.2 【现代】《执笔正面图》
上世纪60年代初由柳溥庆编辑出版的《标准习字帖》曾一版再版,创造了初级习字帖出版发行的奇迹,影响巨大。执笔姿势要求除“大指上节端与食指上节相对紧握笔管” 、“中指上节端着在笔管”,另要求“名指之背顶拒笔管使向外。小指傍元名指助其行动”。此为典型的五指执笔法。
http://s8/mw690/001O88Jety6RORmgdAr47&690
图27.2 【现代】 《五字法执笔图》
这是沈尹黙撰《标准习字帖》中的执笔示范图,强调“擫、押、钩、格、抵”五字之诀,即现代普遍流行的五指执笔法式。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二十、现当代的执笔(二)
现当代的执笔所以要一分为二,目的是将大陆汉文化区域作为一个单元,因为这是五指执笔法普遍流行的地域;另外一个即是与此相对的,为非五指执笔法流行的区域,即港台与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港台地区没有普遍流行五指执笔法,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五指执笔法大面积推广流行历史之短暂。少数民族主要关注的是藏文化地区。该地区所以没有流行五指执笔法,首先应该是日用文字不同;其次所采集到的图像大都为绘画类的执笔图像,未受书法新版执笔法的影响。
笔者先在网络上搜查到港台书画名家们带有执笔作书作画的照片,发现其执笔情况可说是晚清与民国的翻版,二指、三指、四指、五指都有,是一个多元的状态。在此则刊豋二指与三指单钩与双钩式执笔法的照相资料﹙图20.1–20.5﹚,以证笔者所言不虚。少数民族地区则主要关注藏文化区域,其中绘画类为唐卡画家的执笔,书写类为藏文书法的书写。这些书画家们主要采用的执笔方法是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图20.9–20.14﹚,其次是三指双钩,五指执笔则非常少见。若以我国古代执笔方法作为参照,可见唐卡画家们接受的执笔传统,比港台地区还要早。根据这些现象,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港台地区执笔方法继承的是清代以后的传统;藏文化区域执笔方法继承的是清代以前的传统。所以,相对于大陆汉文化区域的执笔现象,并按历代是否主流性的执笔要求,前者属于相对的“旧法”“古统”,后者则为“新制”。
笔者利用上半年去台湾考察之机,跑了两家书店,浏览了店中的书法专柜,惜未找到教育部门统一颁布的书法基础教材。书架上见到一册由台湾雄狮出版的丛书之一《中国书法之旅》,其中有两幅插图﹙图20.6、20.7﹚,执笔皆为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在书架上同时见到上世纪60年代在大陆地区普遍流行的《标准书法习字帖》系列,其中即刊登五指执笔法的图示与倡导五指执笔法。当时即有一种预感,受此影响,台湾五指执笔法的队伍也会慢慢壮大起来。笔者在台北亲见台湾书法家、故宫博物院展览信息部主任游国庆先生挥毫,执笔采用三指双钩法式。询其釆采取这种执笔法的缘由,言感觉到如此舒服,便于书写,故用之。上网查阅台湾书法教学的视频,发现吴三贤先生教学示范系列受关注与好评。看视频知道,其执笔用笔与大陆完全不同:执笔采用二指单钩式,笔杆向右后倾斜;用笔全无回锋,直接了事。笔者相信这种执笔与书写方法,较新八股式的五指执笔法更接近于古代的法统。
http://s7/mw690/001O88Jegy6RAoykLP016&690
图20.1 李奇茂执笔
李奇茂为台湾驰名国际知名水墨画大家(1925年出生),现为中国孔学会、中华伦理教育学会理事长、美国圣荷西大学设立「李奇茂教授艺术基金会」、美国旧金山市订每年11月29日为李奇茂日,成为中华民国获荣誉之第一人。其执笔为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AoyGf4r9f&690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AoyJdQW3e&690
图20.2 饶宗颐执笔
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1917年生,2011年12月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其执笔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AoyXfew88&690
http://s2/mw690/001O88Jegy6RAoFmCnna1&690
图20.3 星云法师执笔
此为《星云大师一笔书法 2014中国大陆巡回》封面,其执笔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为证此说不误,笔者细细观看万了星云法师书法的相关录像,确证无疑。
http://s4/mw690/001O88Jegy6RAoyyvOr43&690
图20.4 淨空法师执笔
淨空法师执笔为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2/mw690/001O88Jegy6RAoyD1M511&690
http://s4/mw690/001O88Jegy6RAoy8Vwf13&690
图20.5 梁洁华执笔
香港著名人物画家梁洁华执笔为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AoyfGZoae&690
http://s4/mw690/001O88Jegy6RAoyioXpd3&690
图20.6 李萧錕执笔
李萧錕著《中国书法之旅》﹙台湾雄狮丛书﹚配图,其执笔为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AoyLd2ge8&690
图20.7 吴三贤执笔
《百度网》所播《吴三贤〈智永真草书千字文〉临帖示范书法视频》中的执笔采用二指单钩式,笔杆向右后倾斜;用笔全无回锋,直接了事。笔者相信这种执笔与书写方法,更接近于古代传统。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AqVVlXPd9&690
图20.8 【台湾】 江逸子 《地狱变相图》
台湾著名画家江逸子(1938生) 《地狱变相图》中的执笔其为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mw690/001O88Jegy6RAoFsxk490&690
图20.9 【清】 许钦·楚臣仁钦 《著书的法王》 插图
这是西藏著名画家许钦·楚臣仁钦(1697-1774) 所作《著书的法王》,图中法王的执笔应为单钩或双钩式的执笔法,然此角度不易分辩。
http://s13/mw690/001O88Jegy6RAoFq1isbc&690
图20.10 唐卡执笔
此为2013年4月12日《青年商旅报》发表《寻踪香格里拉文化》专文所附照片,执笔方式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AqQK7Fd27&690
图20.11 唐卡画师次旦朗杰图执笔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涉藏期刊库《中国西藏》2007年第一期《唐卡画师次旦朗杰图》一文所附照片。画师执笔方式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AoyRP4cc8&690
图20.12 唐卡僧人画师桑木丹执笔
《国际在线》2011年11月12日专稿《唐卡僧人画师桑木丹》附照,画师执笔方式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3/mw690/001O88Jegy6RAqFlejU32&690
http://s9/mw690/001O88Jegy6RApSUpni08&690
图20.13 唐卡画师希热布执笔
此为《阿倍写意》博客2013年1月20日《巧遇唐卡大师希热布大师 》附照,画师作藏文书法的执笔为单钩法式。
http://s5/mw690/001O88Jegy6RAoyaTisa4&690
图20.14
藏文书法家德昂洒智执笔
“中国民族广播网”2013年6月20日《德昂洒智藏文书法》附照。书家执笔方式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十九、现当代的执笔﹙一﹚
经过晚清与民国书画执笔方式多元的时期后,便进入到1949年之后新的时代了。在这个时代中,执笔可以说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五指执笔法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与推广,创纪录地首度成为主流性的执笔方法﹙图18.1–18.3﹚。而且这种推广是带有行政与全民色彩的,所以很快就将五指执笔法以外的其他执笔方法“赶净杀绝”,而“一枝独秀”了。以至于现代一般的公民们只知道自古至今唯有五指执笔法才是最正统、最优秀的、也是流传有绪的执笔法。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时代五指执笔法的推广与普及,未能包括港台地区,同时也不一定包括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因或多或少未受到此风潮的影响,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书画执笔方式﹙图18.5﹚。这一点有些像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虽以往接受学习过我国书画的传统,执笔方法相同于古某朝代,但五指执笔法的推广未能波及到这些国家,所以他们的执笔方法反而是古代式、传统式的,而有别于我国现当代。
至于五指执笔法何以在历史上沉寂久之,一直没能成为主流性的执笔方法,何以在1949年以后却像撞大运一般时来运转,一举取得统治地位呢?要说明其中奥妙,需费点口舌,故在后面列专节讨论。在这里不得不承认五指执笔法为现当代唯一的主流性执笔法之同时,对其他执笔方法或可作些必要的考察与关注,尤其是在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二、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看其如今命运如何?
笔者小学书法课上,老师所教的执笔方法即为五指执笔法。上世纪80年代得读香港版沈尹黙书论专著,其特别推崇五指执笔法,认为这是王羲之一脉所传正宗合理的执笔方法。当时深信而不疑,庆幸早就接受采用了这种伏优异的执笔法。近期重点考察历代的执笔方法,对当代的执笔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其中让我最为惊奇的是,对五指执笔法特别推崇的沈尹黙本人且并非五指共执,中国书法家协会数任主席及一些老书画家也不一定采用五指执笔法﹙图19.6–19.11﹚。倒是大多数一般的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们都坚信五指执笔法是最科学正宗的执笔方法。大凡出现有人采用古代流行的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的执笔方法时,都会认为是奇怪的与错误的执笔方法。笔者在网络搜查到一张照片,其中一位美女采用三指单钩执笔法在写毛笔字,便被照相上了网终络,批评采用了错误的执笔方法﹙图18.15﹚。另外听说我国有关专家去日本交流讲学,见到日本书家与书法爱好者们都采用单钩式的执笔方法时,还善意地提出批评,并建议他们“改邪归正”。
时至今日,书法界对五指执笔法怀疑并提出批评的渐多,采用古代三指单钩式(与现代执硬笔相同) 执笔方法的也越来越夥。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对古代执笔的深入发掘与研究,大家对古今的执笔现象一定会有更加全面与正确的认识,在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二、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极有可能取代五指执笔法,而重新确立主流性执笔方法的地位。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BXwYwH36d&690
图19.1 现代典型的五指执笔法
这是2010年10月《时尚芭莎》周年珍藏双刊的封面,图中人物的执笔姿势为现代普遍流行的五指执笔法。
http://s4/mw690/001O88Jegy6RAlMbeL123&690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AlMdQmybe&690
图19.2 “锺繇”执笔
锺繇为三国时人,著名的大书法家,有“楷圣”之誉。这是电影《锺繇》的剧照,“锺繇”的执笔被表现为当代普遍流行的五指执笔法,与史实相差甚远。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BUdLPwaae&690
http://s8/mw690/001O88Jegy6RBUdObI3d7&690
图19.3 【现代】 蒋兆和 《葛洪》﹙部分﹚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蒋兆和》
葛洪自号抱朴子,为东晋道教学者重要人物,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按古代执笔现象推论,其执笔应为单鈎法。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BUdFf4t99&690
图19.4 【现代】 蒋兆和 《自画像》﹙部分﹚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蒋兆和》
受现代执代执笔理论的影响,画家所绘古代名人的执笔为五指执笔法。而自画像中的执笔却为三指单钩之法。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AlOzIwD7f&690
http://s2/mw690/001O88Jegy6RAlOClUZf1&690
图19.5 凤翔泥塑彩绘执笔
《非常搜索》2012。6。12《泥巴揑出来的祝愿–陕西凤翔泥塑自助游攻略》附照。两位老艺人的执笔皆为单钩式执笔法。是传统吭呢,还是方便?
http://s8/mw690/001O88Jegy6RAlORJszf7&690
http://s9/mw690/001O88Jegy6RAlOUnEs68&690
图19.6 舒同执笔
舒同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其书法被誉为“舒同体”。从舒同这张照片可知,舒同作书时采用的是三指双钩之法。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AlMGs6Ra9&690
http://s4/mw690/001O88Jegy6RC8aLngL93&690
图19.7 启功执笔
启功先生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这些在业界显赫的地位,可见其在执笔研究上的重要性。启老在执笔上很像沈尹黙,嘴上虽提倡五指执笔法,自己写字时往往采用二指双钩之法。从书法吧《启功先生的执笔》选取的这两个图像中,可看清楚其无名指与小指在执笔中并未粘贴笔杆,起“导、送”的作用。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AlMirTL3d&690
图19.8 沈鹏执笔
沈鹏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任主席。从这张照片可知,沈鹏先生书时采用的执笔方法与前两任主席一样,亦是二指双钩之法。
http://s6/mw690/001O88Jegy6RAlMurch55&690
图19.9 张海执笔
张海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任 (第五任)主席。于此可知张海先生采用的执笔方法为五指执笔法。
http://s6/mw690/001O88Jegy6RAlOr4EZ25&690
图19.10 林散之执笔
林散之是一代书法大家,被誉为当代“草圣”。其晚年执笔即采用与现代硬笔执法一般的、传统的三指单钩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AlOLHLha7&690
图19.11 石鲁执笔
著名中国画家石鲁所用似的执笔法似为二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6/mw690/001O88Jegy6RAlMUmxf85&690
图19.12 【现代】 蔡岚 《点睛破壁》 白描
这是已故著名人物画家蔡岚笔下顾恺之的形象,持笔方式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作者专画古装人物,画中出现的执笔方式,与传统执笔相符合。
http://s9/mw690/001O88Jegy6RAlMzkYUd8&690
图19.13 【现代】 李里 《神笔马良》 连环画封面 1955山西人民出版社
此为单钩式的执笔方法。作者作画前应该对古代的执笔方法有一定的研究。且多种有关《神笔马良》的绘画作品,几乎统一为单钩式的执笔法。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AlMJmdz19&690
图19.14 【当代】 《神笔马良》游戏截图
上为新版本的《神笔马良》,执笔亦为单钩式的执笔。
http://s9/mw690/001O88Jegy6RAlMOrVua8&690
图19.15 “不会握笔”
这是刊登于《成都图片网.快拍成都》的照片,称这位美女“不会握笔”。其实她的执笔动作为传统正宗的三指单钩法。
http://s1/mw690/001O88Jegy6RAlOFMvm10&690
http://s13/mw690/001O88Jegy6RAlOISK09c&690 图19.16 笔会执笔
这是在“孔夫子旧书网”营销的一张老照片(邵焱摄),据称曾发表于1986年11月的《人民政协报》。照片记录了上个世纪80年代老画家们笔会合作的场面,其中出现的7个执笔动作,细加观察,约有二人为单勾法(三指),有二人为双钩法(三指),其余三人是双钩法或五指执笔(四指双钩)难以确定。虽然画家作画要比书家写字的执笔随意一些,但也能说明其时执笔方法并不统一。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十七、清代的执笔
清朝(1636–1911) 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267年。康雍乾三朝国家巩固发展,有“康乾盛世”之誉。中后期由于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世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清朝时期的人物画比较发达,可与山水、花鸟鼎足而立。除了宫廷、文人画家之外,民间绘画也颇可观。加之现代化的出版业初兴,各类人物画资料增多。由于人物绘画的兴旺发达,给现代留下了数量比较可观的执笔图像。
淸代的执笔或发掘与继承传统的执笔方法,如二指单钩、三指单钩、三指双钩;或提倡四指与五指共执的方法;或自创一法,如何绍基晚年改用回腕式执笔法。所以,从清代美术作品中存在的执笔图像可知,该时代多种执笔方法并存,是为执笔史上最为自由多样的一个时期﹙图17.1–17.27﹚。
对于淸代执笔的多元现象,名重一时、工书善文的于令淓(1713-1801) 在《方石书话》中说:“世间所传旧法,以食指、中指着节双钩,悬腕,以无名指倚笔……或以食指中指第二节钩勒,以无名指顶之;或合四指尖与大指搦之;或专用食指与大指。” 此处讲的“世间所传旧法”就有四种,别说自创与附会古人的另类执笔方法了。书法爱好者与书法家处在这种风气之下,能不让人不知所择而不折腾一番吗?且听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言:“余尝自题《执笔图》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盖作书必期名指得劲。然予练名指劲数年,而其力乃过中指;又数年,乃使中指与名指为均。以迄于今,作书时少不留意,则五指之力互有轻重,而万毫之力亦从之而有参差。”包氏为求“五指力齐”,“数年”“又数年”,到最后“少不留意”“而有参差”。这反映了掌握五指共执这种执笔方法过程艰难之外,也反眏了五指共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如碑学泰斗康有为,其在执笔上也是费过一番周折而有自己的体会。其在《广艺舟双楫》中辟专章论执笔,或云 “方明曰:‘置笔于大指节前,大指齐中指,相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或云“(朱九江)先生曰:‘腕平,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竖锋,当使大指横撑而出。’” 或云“黄小仲云:‘食指须高,如鹅头昂曲。’”最后认定的方法是“四指争力”法,具体则为:
大指中指夹管,已自成书,然患其气浮而不沉,体超而不隐。又患腕平则笔锋多偃向右,故以名指擫之使左。又患其擫力推之使外也,则以食指擫之使内。四指争力,势相蹙迫,锋自然中正浑全,掌自虚,腕自圆,筋自左纽,而通身之力出矣。
在经历了明代三指双钩取代二指单钩成为首屈一指主流执笔方法之后,时至淸代,绘画作品中怎么还存有数量不菲的二指单钩式的执笔图像呢?这可以从清代书法家(书论家) 的论点中找到依据。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1735-1815)在《述笔法》中言:“其以大指与食指也,谓之单钩。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谓之双钩。中指者,所以辅食指之力也。总谓之‘拨镫法’。”段氏在明代人将三指双钩定为拨镫法之后,居然能够正本清源,复将二指单钩也纳入到拨镫法之内。並且道明单钩“其以大指与食指也”,双钩 “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这便指明单双钩皆不用名指与小指。这种论点与史实相符,真无愧为训诂与经学大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也说:“双钩者,食指、中指尖钩笔向下;大指托住;名指、小指屈而虚悬,帮附中指,不得著笔”。梁谳在《评书帖.执笔歌》中也说:“禁指﹙小手指〕无用任其闲”。杨宾在《大瓢偶笔》中也说:“单钩双钩,本古法也。前辈往往专用上三指,而废第四指。” 从这三位名家的话中可知,不管单钩与双钩,只用到上三指,其余二指是“不得著笔”与“任其闲”的。正由于清代的书法家(书论家) 们具有上述的认识,导致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在其时不但没有被淘汰,更有复与三指双钩形成抗衡的局面。
五指执笔法所以能在1949年之后逐渐成为一统天下的执笔方法,其缘由与唐代以后不断有人推重其法,清代也不例外有关。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执笔之诀,先将大拇指横顶笔端,食指中指双钩于外,次将无名指背抵于内,而以小指助之;无论大小字,皆悬肘书之。”这便是典型的五指执笔论。另如王澍在《论书剩语》中倡导:“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捻宻持,不通一缝。则五指死而臂斯活,管欲碎而笔乃劲矣。” 依此说执笔,可谓真正的五指执笔之法。其与现代提倡的五指执笔法不同的是,王澍所要求的是五指相次执管,且手指紧宻合并而无缝。现代则四指执管(小指帮衬名指而不拈管),且指尖部分分散。
曾国藩执笔的方法与观点显然有别于前列数位,可作为另类执笔方法的代表。他强调:“握管宜高,能握至管顶者为上,握至管顶之下寸许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许者,亦尚可言;若握近毫根,则难写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断不能写好字。”(《曾文正公全集》) 曾氏所赞扬的这种执笔方法,近似于传统记载中的“撮顶法。但这种方法显然不是历代传统的主流执笔法。另有记载何绍基使用一种回腕式的执笔方法,那是因为他书写流程过于熟练,而滋生一种不良的习气,所以采取这种带点别扭的方法,使之达到“熟而后生”的效果。这种方法只能属于个别之奇法,显然不适宜推广普及。
http://s13/mw690/001O88Jegy6RyJxa70w5c&690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yJx2w6S8a&690
图17.1 【清】 无款 《乾隆帝写字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不但是有作为的皇上,同时特别爱好书法,天下名景名迹留有他很多的题词与手迹。所以,作为皇上与书家,他的执笔是很有代表性的。从这幅作品可知,乾隆的执笔应该属于三指单钩之法。
http://s4/mw690/001O88Jegy6RyJoCZQn53&690
图17.2 【清】 郎世宁 《乾隆皇帝朝服像》﹙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此幅作品中的执笔与上不同,显然属于三指双钩之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yNjKOm8c4&690
图17.3 【清】 佚名 《玄烨便服写字像》﹙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yJxqCB12f&690
http://s8/mw690/001O88Jegy6RyJxmOOPd7&690
图17.4 【清】 莲溪 《吴熙载像》 日本版《中国书道》插图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yOd62uoc4&690
http://s3/mw690/001O88Jegy6RyOd8MWm32&690
图17.5 【清】 俞培 《査升写经册》 (部分)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yJogbZm68&690
图17.6 【清】 闵贞 《羲之爱鹅图》 (部分) 上海朵云轩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yJnE7Jc9e&690
http://s7/mw690/001O88Jegy6RyJnHuzI96&690
图17.7 【清】 黄山寿 《怀素书蕉图》 (局部) 西泠印社2011年春季拍卖会拍品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yMVbC9W38&690
http://s4/mw690/001O88Jegy6RyMVeJgfc3&690
图17.8 【清】 佚名 《校射图》 (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http://s4/mw690/001O88Jegy6RyJnSJ2z73&690
图17.9 【清】 冷铨 《仕女图》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yJrRH9y64&690
http://s6/mw690/001O88Jegy6RyJrU67r35&690
图17.10 【清】 禹之鼎 《禹之鼎》 (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http://s13/mw690/001O88Jegy6RyJnXW5m2c&690
图17.11 【清】 纽枢 《行乐图册》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执笔,单钩与双钩都有可能。
http://s5/mw690/001O88Jegy6RyJoxTN294&690
图17.12 【清】 吴友如 《古今百美图之二》(部分)
此执笔方法应为三指双钩法
http://s7/mw690/001O88Jegy6RyJrWCI686&690
http://s4/mw690/001O88Jegy6RyJrZ2fhe3&690
图17.13 【清】 丁观鹏 《中秋图》(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著名宫廷画家丁观鹏所画王献之书写《中秋帖》之形像,其执笔为二指单钩之法。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yJs68mj77&690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yJs8GxQba&690
图17.14 【清】 任薰 《学书图》(部分)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任薰作品选粹》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2/mw690/001O88Jegy6RyJs1lct71&690
图17.15 【清】 任薰 《西厢记图册之二》(部分)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任薰作品选粹》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yJwUEtn5d&690
图17.16 【清】 胡淦 《吴中七老图巻》 (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yJx52abc7&690
图17.17 【清】 林福昌 《吴中七老图巻》 (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yJrOY3a34&690
图17.18 【清】 《魁斗》 刺绣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yJwKgSG6e&690
图17.19 【清】 《杜甫像》 《息影轩画谱》(康熙年间)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7/mw690/001O88Jegy6RyJoiLcO26&690
http://s8/mw690/001O88Jegy6RyJokRj9b7&690
图17.20 【清】 上官周 《陆文安像》 《晚笑堂画传》﹙乾隆八年﹚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12/mw690/001O88Jegy6RyMV4yzVab&690
http://s8/mw690/001O88Jegy6RyMV8GB9f7&690
图17.21 【清】 佚名 《神图 . 左判》 水陆画 湖南美术出版社《民间绘画》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http://s1/mw690/001O88Jegy6RyJUjDhe10&690
图17.22 【清】 王翙 《管道升》﹙部分﹚ 版画 《百美新咏》之一
此执笔方法似食指闲置式二指单钩法。
http://s2/mw690/001O88Jegy6RyJoplipe1&690
图17.23 【清】 《王祎》﹙部分﹚ 版画 《脘笑堂画传》之一
此执笔方法为摄顶式单钩法。
http://s2/mw690/001O88Jegy6RyJo2PoRa1&690
图17.24【清】顾见龙 《杜甫饮中八仙诗意图卷》﹙部分﹚ 1676 上海书画出版社《宝龙精选中国书画》(古代部分)封面
此为食指闲置状的摄顶式执笔法
http://s3/mw690/001O88Jegy6RyJwz9aqf2&690
图17.25【清】 《许廷鑅像》﹙部分﹚ 《吴郡名贤传赞》清道光间刻本
此执笔方法为大姆指与食指执持的兰花指执笔法
http://s13/mw690/001O88Jegy6RyJovkh65c&690
图17.26 【清】吴友如
《古今百美图之一》(部分)
此执笔方法应为大姆指与食指执持的兰花指执笔法
http://s4/mw690/001O88Jegy6RyOY4NGj63&690
图17.27 【日】 回腕执笔法
日本书法家模仿何绍基回腕式执笔法。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十六、明代的执笔
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王朝,历时276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现北京),1644年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夺取政权而灭亡,历时276年。明朝是继汉、唐、宋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有“治隆唐宋宋”、“远迈汉唐”之誉。明代的人物画继承传统而有新的发展,宫廷、文人、职业、民间各层的人物画家众多,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皆成就可观。除了常规的绘画作品之外,另有多种人物类的木刻集流行,为人物画留下丰富的资料。因此,明代美术作品中的执笔图像数量也比较可观,据此应该可以推断出明代执笔的大概情况。
根据现阶段收集到的明代执笔图像资料加以分析,可以作出这样的报告:明代的执笔在承继宋元传统的基础之上而有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原来三指双钩与二指单钩两种主流性执笔方法相对平衡的局面至此发生较大的改变,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一枝独秀,在数量上超过了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而首次成为主体性的流行执笔法。
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所以成为明代占据统治地位的执笔方法,从明代的执笔理论中可以知其消息。
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指明“单苞”与“双苞”的方法为:“用大指挺管,食指钩,中指送,谓之单苞。食中二指齐钩,名指独送,谓之双苞。”其所言与宋元时期出现的执笔图像不同的是,此时所谓“单苞”已是三指式的单苞,而非二指式的单苞;所谓“双苞”是四指式的双苞,而非三指式的双苞。这种增加一个手指的单苞、双苞执笔方法在古代都出现过,但数量很少,更说不上是主流性的执笔方式。即使在明代,也不是主流性的执笔方法。
丰坊在《童学书程》中主张采用双钩法:“双钩者,食指中指圆曲如钩,与拇指相齐,而撮管于指尖,则执笔挺直也。” 丰坊此处所言的双钩之法,基本符合古代传统的主流执笔法;然其在介绍“实指”时又说:“实指者,三指齐撮于上,第四指抵管于下也。” 此处又提到了要用无名指抵笔。据此或可以推测:明代对于双钩执笔法的认识,也许是无名指参与和不参与,三个手指执笔与四个手指执笔皆是可行的,两者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甚至都可称之为“单苞”与“双苞”。丰坊《童学书程》中还讲到执笔用笔要“让左侧右”与“露锋以耀精神”:
学书者必先审于执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此口诀也。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拘,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笔者认为丰坊所谓“让左侧右”是古代执笔书写的重要门径,而与现代执笔与鼻中线相对,笔管则要与纸垂直完全相反。“让左”且“侧右”,不但视线开阔,且符合手的自然习惯,便于自由自在的挥毫。且此“让左侧右”可与沙孟海提出的古代“斜执笔”互参,以明八股式执笔方法之非。
觧缙在《春雨杂述》中言“拨镫”式执笔法曰:“执之法,虚圆正紧,又曰浅而坚,谓拨镫,令其和畅,勿使拘挛。” 并未言及具体的指法。但在其后提到另外几种执笔方法,值得注意:
又有扳罾法,食指拄上,甚正而奇健;
摄管法,摄聚管端,草书便;
提笔法,提挈其笔,署书宜。
《明刻历代帝贤像》中出现有两个执笔的图像,一为伏羲,一为王羲之。伏羲(生卒不详),是古代传说中人文的始祖,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和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为历代所宗,在现代仍家喻而户晓。伏羲与王羲之的执笔在此有明显的区别,前者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图16.1﹚,后者则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图16.2﹚。这两种执笔方法,恰恰是该时代两种最流行的执笔方法。伏羲与王羲之的执笔所以不同,正可说明明代人对执笔的认识与观念,即认为原始古老的执笔方法是采用二指单钩的法式,而王羲之以来的执笔方法则是采用三指双钩的法式。另从明代画家钱贡《兰亭诗序图卷》中出现的单钩与双钩的执笔方法﹙图16.3﹚,也可证明这两种执笔方法在当时都得到认可与普遍流行。
为什么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会逐步取代二指单钩法成为主流性的执笔方法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代韩方明留下的赞扬双苞(双钩),而贬低单苞(单钩)的执笔理念(可参阅“唐代的执笔”),经过数代后终于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成为首选的主流性执笔方法﹙图16.4–16.18﹚。
对于明代的执笔方法,特别要加以说明的是,有些图像看似五指或四指的执笔方式,其实为三指双钩或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此如笔者在《执笔图像甄别的困难》一节文字中所描述的,凡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因表现的角度正好让手指与笔杆重合,便容易错判为五指或四指的执笔方式。只要画家表现的角度能使手指与笔杆明显分开,则能清楚判断其为三指双钩式或二指单钩的执笔方式。只要将手指与笔杆重合的图像排除在外,在明代是很难找到五指或四指的执笔方式的。这就是笔者认为明代尚未流行五指或四指执笔方式的缘由。
http://s7/mw690/001O88Jegy6RvZF8Phce6&690
图16.1 【明】 《伏羲像》 明刻《历代帝贤像》
此图中伏羲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单苞)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vZFjKbe08&690
http://s8/mw690/001O88Jegy6RvZFgi1h47&690
图16.2 【明】 《王羲之像》 明刻《历代帝贤像》
此图中书圣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0gXfEka8&690
http://s7/mw690/001O88Jegy6Rw0gZTn006&690
图16.3
【明】 钱贡
《兰亭诗序图卷》局部之一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http://s5/mw690/001O88Jegy6Rw1pmAT224&690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0a10la38&690
图16.4 【明】 钱贡 《兰亭诗序图卷》局部之二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图中所选两位作书者执笔方法明显有别,上图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下图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从此图像可以证明,这两种执笔方法为明代普遍流行的执笔法。
http://s13/mw690/001O88Jegy6Rw0yVimE9c&690
图16.5 【明】佚名 《诸司判官等众》 (局部) 壁画 张家口蔚县宋家庄心佛寺
此图执笔者大指与食指、中指并执,名指坻笔,小指闲置,四指双钩之法。
http://s3/mw690/001O88Jegy6Rw0z6ZFw82&690
图16.6 【明】佚名 《阿氏多尊者》 (局部) 壁画 山西省右玉县城关镇宝宁寺
此图执笔者食指钩笔,中指、名指、小指并列,且名指、小指弯曲明显,应为单钩之法,是二指还是三指单钩难辨。
http://s7/mw690/001O88Jegy6Rw0yXTTg06&690
图16.7 【明】佚名 《冥府司官》 (局部) 壁画 张家口蔚县宋家庄心佛寺
此图执笔者大指与食指同执,中指、名指、小指闲置不拈笔管,应为二指单钩之法。
http://s1/mw690/001O88Jegy6Rw0YkLegd0&690
图16.8 【明】 杜堇 《十八学士图》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中两位学士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一般不拈笔杆(根据明代执笔的总体情况分析),所以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6/mw690/001O88Jegy6Rw0XRhk1a5&690
http://s3/mw690/001O88Jegy6Rw0Y23Zw22&690
图16.9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绘画性的执笔图像。作画者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一般不拈笔杆,所以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w3ptCdAaa&690
图16.10 【明】 陈洪绶 《南生鲁四乐图之一》(局部) 苏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馆藏
此为书法性的执笔图像。像主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清楚显示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w4HkifJ27&690
http://s1/mw690/001O88Jegy6Rw1H5jTWc0&690
图16.11 【明】 佚名 《棋乐图》(局部) 河南博物院藏
此为书法性的执笔图像。作书者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清楚显示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2338Wk98&690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w23bq0Laf&690
图16.12 【明】 佚名
《蓍英盛会图》(部分)
辽宁博物馆藏
此图左边作书者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粘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右边作者执笔应与之相同,同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只是角度不一样,难以判断无名指与小指拈不拈笔杆?根据明代执笔的总体情况分析可知,无名指与小指应该不拈笔杆。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2NasFW98&690
图16.13 【明】 张路 《神仙图册之一》(部分) 上海博物馆藏
持笔者作思考欲书状,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应该不拈笔杆,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w2pbhav47&690
图16.14 【明】 《王琼事迹图册之一》(部分) 国家博物馆藏
持笔者作思考欲书状,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应该不拈笔杆,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3/mw690/001O88Jegy6Rw2pgN9M72&690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w2plakB4d&690
图16.15 【明】 张路 《人物故事图》(部分)
http://s2/mw690/001O88Jegy6Rw2N1vABa1&690
图16.16 【明】
谢环
《香山九老图》(部分)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w5nmHC989&690
图16.17 【明】 吕文英 吕纪 《竹园寿集图卷》(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w4W4LLxbf&690
图16.18 【明】
王俭 《壼天洞乐图卷》(部分)
浙江博物馆藏
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
http://s4/mw690/001O88Jegy6Rw3cR9C393&690
图16.19 【明】 佚名 《诸神朝元图》(部分) 精品国际出版《水陆画经典》
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w3F8Zll8f&690
图16.20 【明】《宝宁寺水陆画》(部分)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
此应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w3FoPAXaf&690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w3Fkpch6d&690
图16.21 【明】 《宝宁寺水陆画》(部分)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
此应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7/mw690/001O88Jegy6Rw5neCcS96&690
图16.22 【明】 《孔子题季札墓》 版画 天津杨柳青画社1997《孔子圣迹图》
此应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2/mw690/001O88Jegy6Rw44Lmfve1&690
图16.23 【明】 唐寅 《红叶题诗仕女图》(部分) 美国露丝和舍曼李日本艺术研究所收藏
仕女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
http://s6/mw690/001O88Jegy6Rw44EX6B85&690
图16.24 【明】 项圣谟 《自画像》(部分) 新罕布夏州翁万戈藏
项圣谟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与书法家,自画像中的执笔方式,大拇指与食指共执,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4WjR1u38&690
图16.25 【明】 佚名 《小鬼画符》 上海博物馆藏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w4xnlTI2a&690
图16.26 【明】 《张大帝出行》 (局部) 壁画 约1507年 山西新绛稷益庙
http://s13/mw690/001O88Jegy6Rw4xdfQMac&690
图16.27 【明】 《玄奘法師譯經圖》(部分) 明刻
此应为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法
http://s7/mw690/001O88Jegy6Rw3cYdGC86&690
图16.28 【明】 王问 《煮茶图》(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皆有可能。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十五、元代的执笔
元朝(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成的统一帝国,定都于大(北京),历时仅97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随后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368年朱元璋领军攻占南京,改国号为大明,终结了元朝的历史。元朝的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在蒙元的统治下,盛极一时的南宋绘画受到重创,尤其是人物画,与前朝相比有萎缩停顿之势。加之年代不足百年,导致元代传世人物画作品数量有限,其中具有人物执笔图像的更属稀贵。
从元代数量金贵的执笔图像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如同元代居于宋与明之间的历史地位一样,元代执笔也属于前朝二指单钩偏胜于三指双钩与后代三指双钩偏胜二指单钩法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两种执笔方法交替并行的新局面。
在历代书法理论中,元代部分只占了很少的篇幅,其中论及执笔方法,又停留在“指实掌虚”“意在笔前”与执笔因体而有深浅之类。如郑杓《衍极》中虽言“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然未论及具体的执笔方法,且悲叹魏晋“师法不传”。其曰:“魏晋间帖,掌指字也。师法不传,人便其习。便其所习,此法所以不传也。”其所言之师法,当不止于执笔,但必包括执笔。陈绎曾在《翰林要诀 . 第一执笔法》中说:“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著中指名指尖,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动也。”其中未提及食指之用,如食指与小指皆不拈笔而指翘起,便是兰花指式的执笔法了。他在随后描述执笔的“变法”四种,可作其时对执笔的认识与辅助性执笔资料参考。
撮管 以拨镫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之,书壁尤佳。
族?管 以大指小指倒垂执管,族?三指攒之,就地书大幅屏障。
捻管 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握管 四指中节握管,沈著有力,书诰勅牓疏。
此四种执笔方法为古代介绍较多者,也因时代不同而有人偏爱某一法式。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握管法的介绍,言“握管”法“沈著有力,书诰勅牓疏”,可作汉代盛行握管法的解说词。
上海博物馆与吉林省博物馆分别藏有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其中所绘少司命像都是一手拿纸、一手拿笔的形象,惟两种执笔姿势略有差异。吉博所藏应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图15.1﹚,上博所藏则为比较少见的食指闲置的中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图15.2﹚。这种姿式在宋代绘画中曾出现过。而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所藏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卷》中的执笔较为难辨,既似二指单钩法,又像三指单钩法﹙图15.3﹚。颜辉所绘《十六罗汉图卷》中写经者的执笔方式,则为典型的二指单钩法﹙图15.4﹚然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不易明辩。。李康所绘《伏羲像》﹙图15.5﹚与无款《秋庭书壁图》﹙图15.6﹚,同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在原题为陆忠信所绘《地藏十王图》的11幅组画中,出版的6幅图像中有4幅中分别有执笔的图像﹙图15.8–15.11﹚,其中一个为单钩式的执笔法,二个为双钩式执笔法,另一个因表现角度而较难辨汄,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皆有可能。宋元时期虽出现了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并存的现象,但从两个时代的相关组画中,能看到宋代二指单钩稍多,元代以三指双钩稍多,这似乎也符合这两种执笔方法交替过渡发展的实际情況。
http://s9/mw690/001O88Jegy6RvW2idssa8&690
http://s1/mw690/001O88Jegy6RvW2a09O30&690
图15.1 【元】 张渥 《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 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图的执笔方法应为大拇指与食指同执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vW27peAd4&690
图15.2 【元】 张渥 《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执笔者的执笔方法应为兰花指式的执笔法。食指与大拇指在内侧,其余三指在外侧,主执笔则为大拇指与中指。
http://s4/mw690/001O88Jegy6RvW1QY5Jc3&690
图15.3 【元】 张渥 《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执笔者食指单钩,中指贴靠笔杆的右侧,应为三指单钩法式执笔法。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vW1TFDN9f&690
图15.4 【元】 颜辉 《十六罗汉图卷》(局部)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折页长卷古代书画之一
图中写经师食指单钩,中指、名指与小指皆弯曲。唯中指拈不拈笔杆难辨,不拈则为二指单钩法,拈则为三指单钩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vWBRUYn27&690
http://s12/mw690/001O88Jegy6RvW2kRrJ0b&690
图15.5 【元】 李康 《伏羲像》局部 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选集》
此图执笔手法清楚,食指与中指双钩,名指与小指与之有一定距离而不会拈,故可确定其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vY7S2iG0e&690
图15.6 【元】 佚名 《秋庭书壁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执笔者食指与中指双钩,惟名指与小指拈不拈笔杆难以确定,拈即为五指执笔法,不拈即为三指双钩法。从元代执笔总体情况分析,名指与小指一般不拈笔杆,故三指双钩的可能较大。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vXPoxA38f&690
http://s9/mw690/001O88Jegy6RvW1LpjOc8&690
图15.7 【元】 佚名 《抄写金刚经》局部 扉页画 元至元六年版《金刚经》
如按图像辨认,毛笔似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大拇指压食指之上。有可能食指画得不准确,实是二指或三指单钩之法都有可能。
http://s5/mw690/001O88Jegy6RvXtfweU54&690
图15.8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http://s5/mw690/001O88Jegy6RvXtuUN684&690
图15.9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此图执笔者采用食指与中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小指明显不拈笔杆,名指作弯曲状,弯曲便不拈笔杆,所以判其为三指双钩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vXtlmxC84&690
图15.10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钩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一般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4/mw690/001O88Jegy6RvYeGvbd83&690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vXtxPLV0f&690
图15.11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此图执笔方法从实际图像作分析,似为握管(拳) 式执笔法;但从明代总体情況与表现角度而论,则有三指双钩法之可能,因为这种角度画不出指与笔的分合。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十三、宋代的执笔﹙一﹚
宋朝(960—1279)分北宋和南宋,总历时320年。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朝,建都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1127年金兵南侵灭北宋,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权。南宋初建都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为元所灭。宋朝是上承五代、下启元朝,文艺繁荣的大时代。宋代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宫廷绘画、民间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宋代的人物画在北宋时就出现一代宗师李公麟,至南宋时期更形成高潮,人物画家与作品数量均很可观。宋代人物画中有执笔图像的也不在少数,为研究宋代执笔提供了比较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对历代执笔图像进行整体的比较分析,宋代可说是执笔方式的一大转折点。从宋代数量可观的执笔图像﹙图13.1–13.20﹚可知,宋代在继承唐、五代主流性执笔法一一单钩法﹙二指、三指﹚的同时,双钩式的执笔方法逐渐显现,终至呈现出二指、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并行的局面。
现收集到的北宋时期的执笔图像约有四种,其中一件为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所藏《猴侍水星图》,是画技艺精湛,人物表现真实美好的难得的一件佳作。其中女性人物的执笔方法即为单钩法,唯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不容易辨认。笔者根据该时代执笔的总体情况推论,认为二指单钩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三件图中存有执笔图像的人物画,则传为北宋代人物画大家李公麟所作之临本或摹本。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出身名门大族,知识渊博,好古善鉴,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人风。人物能集诸家之长,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李公麟与王安石、苏轼、米芾、黄庭坚为至交。传其所作《西园雅集图卷》,是其以白描写实的方式描绘了他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名流在附马都尉王诜府中雅集的情景。从所收两件《西园雅集图卷》可知,应出于同一祖本。场景大致相同,苏东坡在桌上作书,米芾在石上题字,画家本人﹙李伯时﹚伏案作画,执笔的方式皆为单钩式的执笔方法,而非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另一幅传为李公麟的《执笔人物》,执笔亦为单钩式法。按此四种画作反映的执笔现象,似乎告知我们,北宋时期的执笔还是唐、五代的执笔传统,基本皆为单钩式的执笔法。
再看南宋时期的执笔图像,已然出现双钩式的执笔方法。联系元代执笔图像反映出的执笔方式,便是单钩与双钩两种执笔方法交相并行之现象,可知这种变化主要发端于南宋时期。时至明代,终于出现以双钩式执笔方式为主流性执笔法的局面。由此现象可知,执笔方式逐渐流变之痕迹。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sq8LKFL1d&690
图13.1 【北宋】 佚名 《猴侍水星图》(部分)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明显,中指是否抵笔难辨。笔者推测二指单钩法之可能较大。
http://s6/mw690/001O88Jegy6Rsq9odnvf5&690
图13.2 【北宋】 李公麟 《执笔人物》(部分) 广陵书社《南画大成》第五卷
图中执笔方法二指单钩式执笔法可能较大。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sqQLoJc5a&690 图13.3 【北宋】 李公麟﹙传﹚《西园雅集图卷》﹙部分﹚ 中贸圣嘉拍卖公司2002年秋拍作品
图中绘有苏东坡、米元章等人的执笔图像,细加分析,可确定为单钩之法式,但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不易确定。
http://s8/mw690/001O88Jegy6Rsq8PfRt57&690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之一 苏东坡执笔
似为三指单钩法。
http://s2/mw690/001O88Jegy6Rsq9giEF71&690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之二 米元章执笔
似为三指单钩法。
http://s7/mw690/001O88Jegy6Rsq8VnOm86&690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之三 李伯时(公麟)执笔
似为二指单钩法。
http://s2/mw690/001O88Jegy6Rsq8tonne1&690
图13.4 【北宋】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之一 苏东坡执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似为二指单钩法。
http://s1/mw690/001O88Jegy6Rsq8yI9ia0&690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之二 米元章执笔
似为三指双钩法。
http://s7/mw690/001O88Jegy6Rsq8rabcc6&690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之三 李伯时(公麟)执笔
似为二指单钩法。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sq8GnP82e&690
图13.5 【宋】 佚名(原题周肪) 《联呤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中国历代名画集》
图中两位女诗人皆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其余三指闲置,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4/mw690/001O88Jegy6Rsq8DnsDd3&690
《联呤图》局部之一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sq9iqRc8a&690
《联呤图》局部之二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ssKRhNz7d&690
图13.6 【宋】 刘松年 《十八学士图轴》(部分)
此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sqQSvdi84&690
图13.7 【宋】 佚 名 灵芝大师像(部分) 日本泉涌寺藏
此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sqRxNihb9&690 http://s4/mw690/001O88Jegy6RsqRvmZtd3&690
图13.8 【宋】 佚名(原题贯休) 《罗汉写经图》(部分) 《中国画》1985第3期
此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6/mw690/001O88Jegy6Rss8KXJjf5&690
图13.9 【南宋】 周季常 《应身观音》(部分)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此应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sqRnC7c2e&690
图13.10 【宋】 刘松年 《撵茶图》(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应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sqQXxxw4a&690
图13.11 宋 梁楷 王羲之书扇图 故宫博物院藏
此应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sqR0f6a4a&690
图13.12 宋 无款 著色人物(王羲之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像虽不够清晰,然不难确定其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stMJqMTb7&690
http://s9/mw690/001O88Jegy6RstMNqm418&690
图13.13
【宋】 金处士
《十王图》(部分)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应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mw690/001O88Jegy6RstNFeU070&690
图13.14 【宋】 金处士 《十王图》(部分) ﹙美﹚波士顿美术馆藏
此应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stOYnRO84&690
图13.15 【宋】 佚名 《十王图》(部分) 日本 神奈川县立历史博物馆藏
此应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4/mw690/001O88Jegy6RsqR6Kd543&690
图13.16 汉人侍从图(四) (部分) 辽 1994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黑水镇七贤营子村水泉一号辽墓出土
侍者右手拿笔,左手拿纸卷已写字。从执笔姿势分析,虽略有损,然食指高曲,中、名、小三指并列,似为二指单钩的执笔方法。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ssVHyVMbe&690
http://s3/mw690/001O88Jegy6RssVDO3of2&690
图13.17 辽
收财帛图(部分) 壁画
山西大同周家店辽墓
此应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ss8QtWF89&690
图13.18 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部分)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食指与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ss90YXue8&690
图13.19 夏圭 西园雅集图(部分) 美国 纳尔逊-艾金斯博物馆藏
此应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6/mw690/001O88Jegy6RsqRkNff65&690
图13.20 【辽】 《侍女图》(部分) 壁画 辽乾享四年(982年) 山西大同南郊辽许从赟墓出土
此种角度执笔,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都有可能,甚至言其为握管法亦难说其非。然从当时执笔总体情况而论,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可能较大。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十二、五代的执笔
五代(907–960)指唐朝灭亡之后到北宋建立之间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代时中原地区之外还存在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故合称为五代十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历时仅53年,人物画有了新的发展,不但出现了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阮郜、贯休、石恪等名家,并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中原地区多受吴道子画风影响;南唐和江南地区则趋于细巧精丽。
五代留下的名家名迹数量尚可观,然其中出现执笔图像的不多,阮郜所绘《阆苑女仙图》中有一个二指单钩式的执笔图像﹙图12.1﹚。类同于唐韩滉﹙传﹚《文苑图》的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摹本中的执笔为二指单钩﹙图12.2﹚。另有邱文播的《文会图》两种,一种存有四个执笔图像﹙图12.3﹚,一种存有二个执笔图像﹙图12.4﹚,都为单钩式的执笔,但是二指单钩还是三指单钩,则较难确定。该时期比较可靠的执笔图像为从敦煌藏经洞散落于海外的遗画,其中尚有一些人物执笔的作品﹙图12.5–12.8﹚。在此或可将名家名作作为表现上层社会执笔的记录,敦煌遗画则可作为民间执笔的反映。然从这两类执笔图像分析,该时期继承了唐代执笔的传统,执笔方法似以二指单钩法为主,辅以三指单钩。且这些图像都是书法(文字书写) 类的,尚未发现绘画类的执笔图像。
五代时期传世的书法论文很少,其中南唐李煜在《书述》中有论述书法执笔的文字,并首次提出执笔的“七字法”压、钩、揭、抵、拒、导、送,且与“拨镫”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可以将此观点看作为五指执笔的理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就是现代所提倡的五指执笔的理论。先录其有关内容如下:
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锺、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孤以幸会得受诲于先生。奇哉,是书也!非天赋其性,口授要诀,然后研功覃思,则不能穷其奥妙,安得不秘而宝之!所谓法者,擫压、钩提、抵拒、导送是也。此字今有颜公真卿墨迹尚存于世,余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聊记之。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干钩。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今向上。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李煜论述执笔的文字中,首次将“导、送”増入到“压、钩、揭、抵、拒”之后。“导、送”所指是小手指的功能,五字与七字之所以不同,在于小手指是否加入与如何加入执笔体系的。而该时期的五指执笔与现代的五指执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平腕与斜掌(略带倾斜),后者则是斜腕(应非平腕)与竖掌;前者的手指基本集中而指尖下倾,后者的手指则分散而朝向不一。所以,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http://s6/mw690/001O88Jegy6RqQ9WQOV65&690
http://s12/mw690/001O88Jegy6RqQ9Zy3x8b&690
图12.1 【五代】 阮郜 《阆苑女仙图》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或认为是宋人摹本而列为宋画之列,但作为执笔的图像,应以原作时代为准。图中仙女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皆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单苞)式执笔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qQa2kOr97&690
http://s3/mw690/001O88Jegy6RqQa6OkOc2&690
图12.2 【五代】 周文矩 《琉璃堂人物图》 (局部) (美)大都会美术馆藏
图中女性文官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qN0nLSn0f&690图12.3 【五代后蜀】 邱文播 《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存有四个执笔图像,都为单钩式的执笔,但是否都是三指单钩,则较难以确定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qN0kWCh6d&690
http://s3/mw690/001O88Jegy6RqN0tRTA42&690
《文会图》局部之一
http://s9/mw690/001O88Jegy6RqN0riSk78&690
《文会图》局部之二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qN0OgTbed&690
《文会图》局部之三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qN0ABom3a&690
《文会图》局部之四
http://s6/mw690/001O88Jegy6RqN0Qt4Ve5&690
(传)《文会图》局部之一
http://s9/mw690/001O88Jegy6RqN0Vu7m58&690
(传)《文会图》局部之二
http://s3/mw690/001O88Jegy6RqN120TM62&690
图12.5 【五代】 《地藏十王图》﹙局部﹚ 敦煌遗画 (英)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正在整理笔毫。
http://s5/mw690/001O88Jegy6RqN18btO14&690
图12.6 【五代】 佚名 《北方神星图》(局部) 敦煌遗画 (英)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qN1bxfIea&690 http://s7/mw690/001O88Jegy6RqN1eOmqb6&690
图12.7 【五代】 佚名 《炽盛光如来立像》(局部) 敦煌遗画 (英)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
http://s4/mw690/001O88Jegy6RqNqbfy3a3&690
图12.6 【五代】 佚名 《地藏十王图》敦煌遗画 (英)大英博物馆藏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qN1kWUTff&690
《地藏十王图》局部之一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qNq5vjr89&690
《地藏十王图》局部之二
图中执笔者左手握笔,执笔方法很难确定,食指单钩与食指虚悬皆有可能。如依据时代执笔情况而论,为二指单钩的可能性较大。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qNqPGhsca&690图12.9 【五代】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 (部分) 敦煌遗画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该图卷中出现七个执笔图像,基本上都可确认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qNqsXqS0e&690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一
http://s7/mw690/001O88Jegy6RqNqCKz486&690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二
http://s6/mw690/001O88Jegy6RqNqJ62pc5&690
http://s7/mw690/001O88Jegy6RqNqMrS686&690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三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qNqmi8S3e&690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四
http://s3/mw690/001O88Jegy6RqNqqR4m92&690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五
http://s8/mw690/001O88Jegy6RqNqxmF9c7&690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qNqvfKhf9&690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六
http://s12/mw690/001O88Jegy6RqNqEO6v9b&690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qNqH0UNe9&690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七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十一、唐代的执笔(二)
唐代是继魏晋之后书法特别的兴盛,且对后世产生非常之影响的时代。唐代的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一样精彩纷呈,尤其难得的是,一些大家宗师留下了论书的名篇名论。唐代的书论中首次论及了执笔的具体方法,其中的核心人物要数韩方明了。他不但留下了有关执笔的观点,也侧重介绍了执笔的两种方法。另外,他的日本“留学生”空海学成归国之后,又有大同小异的执笔理论传世,甚至还有相关的执笔图像﹙图11.1﹚流传至今。这师徒俩的执笔理论,对于中日两国的执笔现象,似乎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值得特别的关注。
韩方明,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书法理论家,自云受法于东海徐公璹、清河崔公邈,生平事迹无考,书迹也未见流传于世。林韫在《拨镫序》中引卢肇言“吾昔受教于韩吏部”,韩吏部未知是否即韩方明。如实,即可知其曾在朝廷任职,且官至吏部。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言:
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徐公曰:执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况执之愈急,愈滞不通,纵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
韩方明所言“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间“双指苞管”易明,可以判定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钩笔。而“五指共执”则很难辨明其所指。“五指共执”既可以理解成同时代人卢携在《临池诀》中所说的“笔拒亦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 。照此而言,名指与小指只是微微帮衬中指者,而非后人所理解的小指帮助名指在内侧拒笔。笔者相信卢携之说才是韩方明“五指共执”的真实注解。
韩方明所言“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即是说当时普遍流行的是单苞式的执笔方法。现从唐代遗存的绘画作品中发现的执笔图像可知,尽管韩方明认为单苞法“力不足而无神气”,提倡“妙无所加”的“双苞”法,然而其时主流的执笔法还是单苞之法。其后转述徐公的执笔要点有“执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这里只提到用大指、头指与中指执笔,未及其他二指,且头指齐于中指,应该是三指双苞之法,亦即韩方明所谓“妙无所加”的执笔方法。
卢携在《临池诀》中论及执笔的方法:
用笔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令转动自在。然后奔头微拒,奔中中钩,笔拒亦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皆不过双苞,自然虚掌实指。‘永’字论云:以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此盖言单苞者。
上节言大指与中指在中间相对,食指(第二指) 与名指上下相对应,这种执笔方法似为四指双苞之法。下节所言执笔,小指拒名指、名指拒中指,紧贴兼助为力,应为小指与名指不拈笔杆的三指双苞法。后所言“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此盖言单苞者。” 前一句或有问题,似应为“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拒)”,此即言三指单苞;或为“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此即言三指双苞;如改为“大指拓,头指钩”,如是则为二指单苞。
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还介绍了五种执笔方法,可以看作为其时除单苞与苞之外流行其时的数种执笔方法,录其原文如下:
夫把笔有五种,大凡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
第一执管。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第二扌族管,亦名拙管。谓五指共扌族其管末,吊笔急疾,无体之书,或起槁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扌族管中,则全无筋骨,慎不可效也。
第三撮管。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亦与拙管同也。
第四握管。谓撚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或云起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此笑也。
第五搦管。谓从头指至小指,以管于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有好异之辈,窃为流俗书图幛用之,或以承凡浅,时提转,甚为怪异、此又非书家之事也。
下面说说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的执笔图与执笔论﹙图11.2、11.3﹚。因其所传为唐代之执笔法,所以列入此节。根据日本舟桥秀贤所作的《弘法大师书流系图》,可知空海的传系为:“蔡邕一一蔡琰一一卫夫人一一王旷一一王羲之一一王献之一一智永一一虞世南一一徐浩一一徐(王寿)-韩方明一一空海一一嵯峨天皇。”此谱系说明韩方明即为空海在中国的书法导师。该图与文釆录于孙晓云所著《书法有法》,上一节言单苞之法,下一节言双苞之法:
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所谓实指虚掌也。虽执之至牢,必须运之自在。今人好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急之愈滞,缓之不使。
置笔与前意同,俗谓之包笔。笔偏压第四、五指也。欲令掣之不脱,明其执之至牢。但小指力微,不堪久任。凡为此执,其掌自虚,偶中其虛,粗亦轻快。既知其理,须诣其微,固不若单指力齐,可以长久。必用于单指,手有所便,则亦从其所便,取令流转矣。
上节所言的单苞法,为三指共执的单苞法,与现代硬笔执法相类似。下节言双苞法,为四指共执的双苞法,与现代的五指执笔明显不同的是,空海所传者腕平而指聚,而非腕竖而指散之模式。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日本留学生与其导师的观念也有异。老师认为双苞比单苞好,学生且认为单苞更好。其理由即是双苞“不若单指力齐,可以长久”,所以,“必用于单指,手有所便,则亦从其所便,取令流转矣。”这也许就是日本主要流行单苞法的理论基础与根本原因了。
http://s8/mw690/001O88Jegy6Rp8t0ma357&690
图11.1 【日本】 《弘法大师所传执笔法》 1996年采录于日本《墨》杂志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p8t2JZk0e&690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p8t51db9d&690
图11.2 【日本】 《弘法大师所传执笔法 单苞法》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孙晓云著《书法有法》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p8t8gi1ed&690
http://s2/mw690/001O88Jegy6Rp8sXAOt71&690
图11.3 【日本】
《弘法大师所传执笔法
双苞法》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孙晓云著《书法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