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二﹚

标签:
书法历史文化研究 |
唐代是继魏晋之后书法特别的兴盛,且对后世产生非常之影响的时代。唐代的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一样精彩纷呈,尤其难得的是,一些大家宗师留下了论书的名篇名论。唐代的书论中首次论及了执笔的具体方法,其中的核心人物要数韩方明了。他不但留下了有关执笔的观点,也侧重介绍了执笔的两种方法。另外,他的日本“留学生”空海学成归国之后,又有大同小异的执笔理论传世,甚至还有相关的执笔图像﹙图11.1﹚流传至今。这师徒俩的执笔理论,对于中日两国的执笔现象,似乎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值得特别的关注。
韩方明,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书法理论家,自云受法于东海徐公璹、清河崔公邈,生平事迹无考,书迹也未见流传于世。林韫在《拨镫序》中引卢肇言“吾昔受教于韩吏部”,韩吏部未知是否即韩方明。如实,即可知其曾在朝廷任职,且官至吏部。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言:
徐公曰:执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况执之愈急,愈滞不通,纵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
韩方明所言“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间“双指苞管”易明,可以判定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钩笔。而“五指共执”则很难辨明其所指。“五指共执”既可以理解成同时代人卢携在《临池诀》中所说的“笔拒亦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 。照此而言,名指与小指只是微微帮衬中指者,而非后人所理解的小指帮助名指在内侧拒笔。笔者相信卢携之说才是韩方明“五指共执”的真实注解。
韩方明所言“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即是说当时普遍流行的是单苞式的执笔方法。现从唐代遗存的绘画作品中发现的执笔图像可知,尽管韩方明认为单苞法“力不足而无神气”,提倡“妙无所加”的“双苞”法,然而其时主流的执笔法还是单苞之法。其后转述徐公的执笔要点有“执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这里只提到用大指、头指与中指执笔,未及其他二指,且头指齐于中指,应该是三指双苞之法,亦即韩方明所谓“妙无所加”的执笔方法。
卢携在《临池诀》中论及执笔的方法:
用笔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令转动自在。然后奔头微拒,奔中中钩,笔拒亦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皆不过双苞,自然虚掌实指。‘永’字论云:以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此盖言单苞者。
上节言大指与中指在中间相对,食指(第二指) 与名指上下相对应,这种执笔方法似为四指双苞之法。下节所言执笔,小指拒名指、名指拒中指,紧贴兼助为力,应为小指与名指不拈笔杆的三指双苞法。后所言“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此盖言单苞者。” 前一句或有问题,似应为“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拒)”,此即言三指单苞;或为“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此即言三指双苞;如改为“大指拓,头指钩”,如是则为二指单苞。
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还介绍了五种执笔方法,可以看作为其时除单苞与苞之外流行其时的数种执笔方法,录其原文如下:
夫把笔有五种,大凡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
第一执管。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第二扌族管,亦名拙管。谓五指共扌族其管末,吊笔急疾,无体之书,或起槁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扌族管中,则全无筋骨,慎不可效也。
第三撮管。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亦与拙管同也。
第四握管。谓撚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或云起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此笑也。
第五搦管。谓从头指至小指,以管于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有好异之辈,窃为流俗书图幛用之,或以承凡浅,时提转,甚为怪异、此又非书家之事也。
下面说说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的执笔图与执笔论﹙图11.2、11.3﹚。因其所传为唐代之执笔法,所以列入此节。根据日本舟桥秀贤所作的《弘法大师书流系图》,可知空海的传系为:“蔡邕一一蔡琰一一卫夫人一一王旷一一王羲之一一王献之一一智永一一虞世南一一徐浩一一徐(王寿)-韩方明一一空海一一嵯峨天皇。”此谱系说明韩方明即为空海在中国的书法导师。该图与文釆录于孙晓云所著《书法有法》,上一节言单苞之法,下一节言双苞之法:
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所谓实指虚掌也。虽执之至牢,必须运之自在。今人好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急之愈滞,缓之不使。
置笔与前意同,俗谓之包笔。笔偏压第四、五指也。欲令掣之不脱,明其执之至牢。但小指力微,不堪久任。凡为此执,其掌自虚,偶中其虛,粗亦轻快。既知其理,须诣其微,固不若单指力齐,可以长久。必用于单指,手有所便,则亦从其所便,取令流转矣。
上节所言的单苞法,为三指共执的单苞法,与现代硬笔执法相类似。下节言双苞法,为四指共执的双苞法,与现代的五指执笔明显不同的是,空海所传者腕平而指聚,而非腕竖而指散之模式。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日本留学生与其导师的观念也有异。老师认为双苞比单苞好,学生且认为单苞更好。其理由即是双苞“不若单指力齐,可以长久”,所以,“必用于单指,手有所便,则亦从其所便,取令流转矣。”这也许就是日本主要流行单苞法的理论基础与根本原因了。
图11.1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p8t2JZk0e&690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p8t51db9d&690
图11.2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p8t8gi1ed&690
http://s2/mw690/001O88Jegy6Rp8sXAOt71&690
图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