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六﹚

(2015-04-15 14:39:48)
标签:

书法

历史

文化

研究

十五、元代的执笔

 

元朝(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成的统一帝国,定都于大(北京),历时仅97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随后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368年朱元璋领军攻占南京,改国号为大明,终结了元朝的历史。元朝的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在蒙元的统治下,盛极一时的南宋绘画受到重创,尤其是人物画,与前朝相比有萎缩停顿之势。加之年代不足百年,导致元代传世人物画作品数量有限,其中具有人物执笔图像的更属稀贵。

从元代数量金贵的执笔图像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如同元代居于宋与明之间的历史地位一样,元代执笔也属于前朝二指单钩偏胜于三指双钩与后代三指双钩偏胜二指单钩法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两种执笔方法交替并行的新局面。

在历代书法理论中,元代部分只占了很少的篇幅,其中论及执笔方法,又停留在“指实掌虚”“意在笔前”与执笔因体而有深浅之类。如郑杓《衍极》中虽言“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然未论及具体的执笔方法,且悲叹魏晋“师法不传”。其曰:“魏晋间帖,掌指字也。师法不传,人便其习。便其所习,此法所以不传也。”其所言之师法,当不止于执笔,但必包括执笔。陈绎曾在《翰林要诀 . 第一执笔法》中说:“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著中指名指尖,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动也。”其中未提及食指之用,如食指与小指皆不拈笔而指翘起,便是兰花指式的执笔法了。他在随后描述执笔的“变法”四种,可作其时对执笔的认识与辅助性执笔资料参考。

 

    撮管  以拨镫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之,书壁尤佳。

    族?管  以大指小指倒垂执管,族?三指攒之,就地书大幅屏障。

    捻管  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握管  四指中节握管,沈著有力,书诰勅牓疏。

 

此四种执笔方法为古代介绍较多者,也因时代不同而有人偏爱某一法式。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握管法的介绍,言“握管”法“沈著有力,书诰勅牓疏”,可作汉代盛行握管法的解说词。

上海博物馆与吉林省博物馆分别藏有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其中所绘少司命像都是一手拿纸、一手拿笔的形象,惟两种执笔姿势略有差异。吉博所藏应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图15.1﹚,上博所藏则为比较少见的食指闲置的中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图15.2﹚。这种姿式在宋代绘画中曾出现过。而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所藏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卷》中的执笔较为难辨,既似二指单钩法,又像三指单钩法﹙图15.3﹚。颜辉所绘《十六罗汉图卷》中写经者的执笔方式,则为典型的二指单钩法﹙图15.4﹚然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不易明辩。。李康所绘《伏羲像》﹙图15.5﹚与无款《秋庭书壁图》﹙图15.6﹚,同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在原题为陆忠信所绘《地藏十王图》的11幅组画中,出版的6幅图像中有4幅中分别有执笔的图像﹙图15.8–15.11﹚,其中一个为单钩式的执笔法,二个为双钩式执笔法,另一个因表现角度而较难辨汄,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皆有可能。宋元时期虽出现了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并存的现象,但从两个时代的相关组画中,能看到宋代二指单钩稍多,元代以三指双钩稍多,这似乎也符合这两种执笔方法交替过渡发展的实际情況。

 

 

http://s9/mw690/001O88Jegy6RvW2idssa8&690

http://s1/mw690/001O88Jegy6RvW2a09O30&690

 图15.1  【元】  张渥  《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  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图的执笔方法应为大拇指与食指同执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vW27peAd4&690

 图15.2  【元】  张渥  《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执笔者的执笔方法应为兰花指式的执笔法。食指与大拇指在内侧,其余三指在外侧,主执笔则为大拇指与中指。

  

http://s4/mw690/001O88Jegy6RvW1QY5Jc3&690

图15.3  【元】  张渥  《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执笔者食指单钩,中指贴靠笔杆的右侧,应为三指单钩法式执笔法。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vW1TFDN9f&690

图15.4  【元】  颜辉  《十六罗汉图卷》(局部)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折页长卷古代书画之一

图中写经师食指单钩,中指、名指与小指皆弯曲。唯中指拈不拈笔杆难辨,不拈则为二指单钩法,拈则为三指单钩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vWBRUYn27&690

http://s12/mw690/001O88Jegy6RvW2kRrJ0b&690 

图15.5  【元】  李康  《伏羲像》局部   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选集》

此图执笔手法清楚,食指与中指双钩,名指与小指与之有一定距离而不会拈,故可确定其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15/mw690/001O88Jegy6RvY7S2iG0e&690

图15.6  【元】  佚名  《秋庭书壁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执笔者食指与中指双钩,惟名指与小指拈不拈笔杆难以确定,拈即为五指执笔法,不拈即为三指双钩法。从元代执笔总体情况分析,名指与小指一般不拈笔杆,故三指双钩的可能较大。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vXPoxA38f&690

http://s9/mw690/001O88Jegy6RvW1LpjOc8&690 

图15.7  【元】  佚名  《抄写金刚经》局部   扉页画  元至元六年版《金刚经》

如按图像辨认,毛笔似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大拇指压食指之上。有可能食指画得不准确,实是二指或三指单钩之法都有可能。 

http://s5/mw690/001O88Jegy6RvXtfweU54&690

图15.8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http://s5/mw690/001O88Jegy6RvXtuUN684&690

图15.9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此图执笔者采用食指与中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小指明显不拈笔杆,名指作弯曲状,弯曲便不拈笔杆,所以判其为三指双钩法。

 

http://s5/mw690/001O88Jegy6RvXtlmxC84&690

图15.10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钩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一般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4/mw690/001O88Jegy6RvYeGvbd83&690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vXtxPLV0f&690 

图15.11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此图执笔方法从实际图像作分析,似为握管(拳) 式执笔法;但从明代总体情況与表现角度而论,则有三指双钩法之可能,因为这种角度画不出指与笔的分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