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庄天明
庄天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86
  • 关注人气:5,1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七﹚

(2015-04-16 09:35:45)
标签:

书法

历史

文化

研究

十六、明代的执笔

 

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王朝,历时276年。1368年明太祖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现北京),1644年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夺取政权而灭亡,历时276年。明朝是继汉、唐、宋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有“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之誉。明代的人物画继承传统而有新的发展,宫廷、文人、职业、民间各层的人物画家众多,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皆成就可观。除了常规的绘画作品之外,另有多种人物类的木刻集流行,为人物画留下丰富的资料。因此,明代美术作品中的执笔图像数量也比较可观,据此应该可以推断出明代执笔的大概情况。

根据现阶段收集到的明代执笔图像资料加以分析,可以作出这样的报告:明代的执笔在承继宋元传统的基础之上而有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原来三指双钩与二指单钩两种主流性执笔方法相对平衡的局面至此发生较大的改变,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一枝独秀,在数量上超过了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而首次成为主体性的流行执笔法。

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所以成为明代占据统治地位的执笔方法,从明代的执笔理论中可以知其消息。

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指明“单苞”与“双苞”的方法为:“用大指挺管,食指钩,中指送,谓之单苞。食中二指齐钩,名指独送,谓之双苞。”其所言与宋元时期出现的执笔图像不同的是,此时所谓“单苞”已是三指式的单苞,而非二指式的单苞;所谓“双苞”是四指式的双苞,而非三指式的双苞。这种增加一个手指的单苞、双苞执笔方法在古代都出现过,但数量很少,更说不上是主流性的执笔方式。即使在明代,也不是主流性的执笔方法。

丰坊在《童学书程》中主张采用双钩法:“双钩者,食指中指圆曲如钩,与拇指相齐,而撮管于指尖,则执笔挺直也。” 丰坊此处所言的双钩之法,基本符合古代传统的主流执笔法;然其在介绍“实指”时又说:“实指者,三指齐撮于上,第四指抵管于下也。” 此处又提到了要用无名指抵笔。据此或可以推测:明代对于双钩执笔法的认识,也许是无名指参与和不参与,三个手指执笔与四个手指执笔皆是可行的,两者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甚至都可称之为“单苞”与“双苞”。丰坊《童学书程》中还讲到执笔用笔要“让左侧右”与“露锋以耀精神”:

 

学书者必先审于执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此口诀也。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拘,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笔者认为丰坊所谓“让左侧右”是古代执笔书写的重要门径,而与现代执笔与鼻中线相对,笔管则要与纸垂直完全相反。“让左”且“侧右”,不但视线开阔,且符合手的自然习惯,便于自由自在的挥毫。且此“让左侧右”可与沙孟海提出的古代“斜执笔”互参,以明八股式执笔方法之非。

觧缙在《春雨杂述》中言“拨镫”式执笔法曰:“执之法,虚圆正紧,又曰浅而坚,谓拨镫,令其和畅,勿使拘挛。” 并未言及具体的指法。但在其后提到另外几种执笔方法,值得注意:

 

又有扳罾法,食指拄上,甚正而奇健;

摄管法,摄聚管端,草书便;

提笔法,提挈其笔,署书宜。

 

《明刻历代帝贤像》中出现有两个执笔的图像,一为伏羲,一为王羲之。伏羲(生卒不详),是古代传说中人文的始祖,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和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为历代所宗,在现代仍家喻而户晓。伏羲与王羲之的执笔在此有明显的区别,前者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图16.1﹚,后者则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图16.2﹚。这两种执笔方法,恰恰是该时代两种最流行的执笔方法。伏羲与王羲之的执笔所以不同,正可说明明代人对执笔的认识与观念,即认为原始古老的执笔方法是采用二指单钩的法式,而王羲之以来的执笔方法则是采用三指双钩的法式。另从明代画家钱贡《兰亭诗序图卷》中出现的单钩与双钩的执笔方法﹙图16.3﹚,也可证明这两种执笔方法在当时都得到认可与普遍流行。

为什么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会逐步取代二指单钩法成为主流性的执笔方法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代韩方明留下的赞扬双苞(双钩),而贬低单苞(单钩)的执笔理念(可参阅“唐代的执笔”),经过数代后终于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成为首选的主流性执笔方法﹙图16.4–16.18﹚。

对于明代的执笔方法,特别要加以说明的是,有些图像看似五指或四指的执笔方式,其实为三指双钩或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此如笔者在《执笔图像甄别的困难》一节文字中所描述的,凡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因表现的角度正好让手指与笔杆重合,便容易错判为五指或四指的执笔方式。只要画家表现的角度能使手指与笔杆明显分开,则能清楚判断其为三指双钩式或二指单钩的执笔方式。只要将手指与笔杆重合的图像排除在外,在明代是很难找到五指或四指的执笔方式的。这就是笔者认为明代尚未流行五指或四指执笔方式的缘由。

 

 

http://s7/mw690/001O88Jegy6RvZF8Phce6&690

图16.1  【明】  《伏羲像》   明刻《历代帝贤像》

此图中伏羲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单苞)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vZFjKbe08&690

http://s8/mw690/001O88Jegy6RvZFgi1h47&690 

 图16.2  【明】  《王羲之像》   明刻《历代帝贤像》

此图中书圣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0gXfEka8&690
http://s7/mw690/001O88Jegy6Rw0gZTn006&690
 图16.3  【明】  钱贡  《兰亭诗序图卷》局部之一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http://s5/mw690/001O88Jegy6Rw1pmAT224&690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0a10la38&690

 图16.4  【明】  钱贡  《兰亭诗序图卷》局部之二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图中所选两位作书者执笔方法明显有别,上图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下图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从此图像可以证明,这两种执笔方法为明代普遍流行的执笔法。

 

http://s13/mw690/001O88Jegy6Rw0yVimE9c&690

图16.5  【明】佚名  《诸司判官等众》 (局部)   壁画  张家口蔚县宋家庄心佛寺

此图执笔者大指与食指、中指并执,名指坻笔,小指闲置,四指双钩之法。

  

http://s3/mw690/001O88Jegy6Rw0z6ZFw82&690

图16.6  【明】佚名  《阿氏多尊者》 (局部)  壁画  山西省右玉县城关镇宝宁寺

此图执笔者食指钩笔,中指、名指、小指并列,且名指、小指弯曲明显,应为单钩之法,是二指还是三指单钩难辨。


http://s7/mw690/001O88Jegy6Rw0yXTTg06&690 

 图16.7  【明】佚名  《冥府司官》 (局部)  壁画  张家口蔚县宋家庄心佛寺

此图执笔者大指与食指同执,中指、名指、小指闲置不拈笔管,应为二指单钩之法。

 

http://s1/mw690/001O88Jegy6Rw0YkLegd0&690

图16.8  【明】  杜堇   《十八学士图》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中两位学士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一般不拈笔杆(根据明代执笔的总体情况分析),所以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6/mw690/001O88Jegy6Rw0XRhk1a5&690

 http://s3/mw690/001O88Jegy6Rw0Y23Zw22&690

图16.9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绘画性的执笔图像。作画者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一般不拈笔杆,所以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w3ptCdAaa&690

图16.10  【明】  陈洪绶  《南生鲁四乐图之一》(局部)   苏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馆藏

此为书法性的执笔图像。像主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清楚显示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w4HkifJ27&690

http://s1/mw690/001O88Jegy6Rw1H5jTWc0&690

 图16.11  【明】  佚名  《棋乐图》(局部)  河南博物院藏

此为书法性的执笔图像。作书者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清楚显示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2338Wk98&690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w23bq0Laf&690

 图16.12  【明】  佚名  《蓍英盛会图》(部分)  辽宁博物馆藏 
此图左边作书者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粘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右边作者执笔应与之相同,同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只是角度不一样,难以判断无名指与小指拈不拈笔杆?根据明代执笔的总体情况分析可知,无名指与小指应该不拈笔杆。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2NasFW98&690

 图16.13  【明】  张路  《神仙图册之一》(部分)   上海博物馆藏  

持笔者作思考欲书状,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应该不拈笔杆,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8/mw690/001O88Jegy6Rw2pbhav47&690

 图16.14  【明】  《王琼事迹图册之一》(部分)  国家博物馆藏

持笔者作思考欲书状,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应该不拈笔杆,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3/mw690/001O88Jegy6Rw2pgN9M72&690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w2plakB4d&690 

 图16.15  【明】  张路  《人物故事图》(部分)

 
http://s2/mw690/001O88Jegy6Rw2N1vABa1&690
图16.16  【明】  谢环  《香山九老图》(部分)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http://s10/mw690/001O88Jegy6Rw5nmHC989&690

图16.17  【明】  吕文英  吕纪  《竹园寿集图卷》(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w4W4LLxbf&690
图16.18  【明】  王俭  《壼天洞乐图卷》(部分)  浙江博物馆藏

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

 

http://s4/mw690/001O88Jegy6Rw3cR9C393&690

图16.19  【明】  佚名  《诸神朝元图》(部分)  精品国际出版《水陆画经典》

此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w3F8Zll8f&690

 图16.20  【明】《宝宁寺水陆画》(部分)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

此应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16/mw690/001O88Jegy6Rw3FoPAXaf&690 

http://s14/mw690/001O88Jegy6Rw3Fkpch6d&690

图16.21  【明】  《宝宁寺水陆画》(部分)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

此应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http://s7/mw690/001O88Jegy6Rw5neCcS96&690

 图16.22  【明】 《孔子题季札墓》   版画  天津杨柳青画社1997《孔子圣迹图》

此应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http://s2/mw690/001O88Jegy6Rw44Lmfve1&690

图16.23  【明】  唐寅  《红叶题诗仕女图》(部分)  美国露丝和舍曼李日本艺术研究所收藏

仕女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

 

http://s6/mw690/001O88Jegy6Rw44EX6B85&690

 图16.24  【明】  项圣谟  《自画像》(部分)  新罕布夏州翁万戈藏

项圣谟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与书法家,自画像中的执笔方式,大拇指与食指共执,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http://s9/mw690/001O88Jegy6Rw4WjR1u38&690

 图16.25  【明】  佚名  《小鬼画符》   上海博物馆藏


http://s11/mw690/001O88Jegy6Rw4xnlTI2a&690

 图16.26  【明】  《张大帝出行》 (局部)   壁画   约1507年  山西新绛稷益庙

 

http://s13/mw690/001O88Jegy6Rw4xdfQMac&690 

图16.27  【明】  《玄奘法師譯經圖》(部分)   明刻

此应为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法 

 

http://s7/mw690/001O88Jegy6Rw3cYdGC86&690

图16.28  【明】  王问  《煮茶图》(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皆有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