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8-02-26 03:20)
标签:

服饰

历史

文化

分类: 拾得

​​       民国初年,陶洙、朱纶、陶毅三人“奉(内务部)总长面谕考订祭祀服式”,在梳理了历代典章制度後,决定以明代制度为参考,设计了一套冠服方案,并绘以图示,称为《暂行祭祀冠服制》,“仿明制为五等”,其中“一等冠服”为大总统举行祀典时所穿:

       '冠用冕,无旒,以五色宝石镶成五角锐形为冠章,起花金座,上缀明珠一。

       元(玄)衣纁裳,绣十二章,衣六、裳六。

 

标签:

服饰

历史

文化

分类: 拾得
       刘若愚《酌中志》里记载,明代宫廷每到端午节时,要在门两旁安放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画有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样式与年节所挂门神相仿,一个月后才撤下。到初五日午时,饮用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和加蒜过水面,还要赏石榴花、佩艾叶、合诸药、画治病符等。皇帝驾幸西苑,看斗龙舟、划船,或到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勇士跑马走解(在马上表演技艺)。除了这些丰富的节日活动,宫眷内臣从五月初一日到十三日均需穿着“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作为端午节期间的应节服饰。
       不同节令穿戴相应纹样衣饰的做法在宋代已非常流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其中“艾虎”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纹饰。
       所谓“艾虎”本是用艾叶扎成的虎形,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斯时“暖气始盛,虫蠹并兴”(崔寔《四民月令》) ,疫病开始蔓延,人们制作艾人、艾虎,希望能驱鬼魅、除毒虫、辟瘟疾,南朝梁宗
(2017-01-28 22:12)
标签:

历史

文化

服饰

分类: 拾得

       帝王冕服有十二章之饰,“华虫”便是其一,关于它是指一物还是二物,古人曾有过不同的看法,但较为通行的观点都将其视作单独的图案,即雉鸡,或曰锦鸡、鷩雉,因身有五彩,“象草华之色”,故名“华虫(虫,雉也)”。

       与鸾、凤等神鸟不同,古人心目中的华虫(鷩)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鸟类,也就是今人说的红腹锦鸡(雄性),《尔雅·释鸟》注中有非常形象的描述:“(鷩)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鲜明<图1>。”宋人很喜欢羽毛漂亮的锦鸡,不仅饲养观赏还互相赠送,曹勋《有惠锦鸡者因暇赋之》诗中说:“山鸡美毛羽,五采若絺绣。不能掩颜色,居然遭笼囿。”张舜民的《焦君以锦鸡为赠文彩可爱性复驯狎终日为家猫所困因遂挈还仍嗣短句》诗则透出“铲屎官”的深深无奈:“鲁恭感物性能驯,因把华虫赠里仁。虽有文章堪悦目,却无言语解谋身。只愁猫犬常窥汝,胡不山林远避人。好在旧笼还旧主,便当归放涧之滨。”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芙蓉锦鸡图》,传为宋徽宗所绘,画的就是一只红腹锦鸡(因带有一些白腹锦鸡的特征,有相关学者研究认为画中可能是红腹锦

(2016-04-03 23:12)
标签:

文化

历史

服饰

分类: 拾得
       《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了清代汉族女子的婚礼装束——凤冠霞帔:“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至国朝(清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霞帔,妇人礼服也,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妇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于是争相沿用,流俗不察,谓为嫡妻之例服。沿至本朝,汉族妇女亦仍以此为重,固非朝廷所特许也,然亦仅于新婚及殓时用之,其平时礼服,则于披风上加补服,从其夫或子之品级,有朝珠者并挂朝珠焉。结婚日,新郎或已有为品官者,固服本朝之礼服矣。而新妇于合卺时,必用凤冠霞帔,至次日,始改朝珠补服。其说有二。一以凤冠霞帔表示其为嫡妻也。一以本朝定鼎相传有男降女不降之说也。”
       文中提到的披风是清代汉族女性比较正式的外衣款式,出现于明代,《夜航船》中说:“(披风)如背子制较长,而袖宽于衫。”明代披风主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对襟直领,男女通用,衣襟用系带一对系结或用花形玉纽扣纽系,《朱氏舜水谈绮》:“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图1)。”另一种是对襟竖领
(2015-12-19 04:35)
标签:

文化

服饰

分类: 拾得
        汉至南北朝,后妃有步摇冠之饰,其形制及来源、传播,孙机先生在《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一文中有详细分析。除了这种多饰件组合的较为隆重的步摇冠之外,还有一类相对简单可用作日常装饰的步摇钗(簪)。两种“步摇”都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如《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的“虹裳霞帔步摇冠”,即是冠形步摇,而《长恨歌》之“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则是指的步摇钗(簪)。《新唐书·五行志》“服妖”条云:“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玄宗时人吕令问《驾幸芙蓉园赋》亦有“两两相看步摇簪,一一共斗承云髻”之句,可见《长恨歌》的描写与当时的流行是吻合的。
        虽然《新唐书》将妇女簪戴步摇钗视作“服妖”,但并没有影响人们对步摇钗(簪)的喜爱,唐代及後世的文学作品里,有关“步摇”的内容随处可见,其中不少是指的步摇钗(簪),像韩偓《浣溪沙》之“拢鬓新收玉步摇”,从材质与插戴来看显然不是冠类,和凝《宫词百首》之“怪得宫中无兽炭,步摇钗是辟寒金(用嗽金鸟典故)”则说得非常明确。不过对
标签:

历史

明朝

服饰

文化

分类: 拾得

       在明代冠服制度中,皇后、皇妃、皇嫔、皇太子妃、亲王妃、世子妃、郡王妃礼服均有“玉谷圭”一件,即瑑有谷(穀)纹的玉圭。

       《周礼·考工记》记载:“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春官》篇也说:“谷圭以和难,以聘女。”郑玄注云:“谷圭,亦王使之瑞节。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贾公彦进一步解释说:“‘谷,善也’,故执善圭和之使善也。聘女亦是和好之事,故亦用善圭也。知‘饰若粟文’者,以其称谷,若谷粟然也。”这里提到了三点,一是谷圭的功能:天子以聘女;二是谷圭的纹饰:形如谷粟;三是谷圭的尺寸:七寸。

       明代皇后王妃的礼服使用玉谷圭正是“天子以聘女”的体现,谷圭的纹饰是大小相同、排列整齐的凸起圆点,以象征“谷粟”,虽然相比早期玉器上的谷纹略显粗大且缺少变化,但仍保持了基本特征。


http://s11/mw690/001lZIPRgy6LbTm68VYba
   明神宗定陵出土玉谷圭           益宣王墓出土玉谷圭
(2014-07-14 15:31)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拾得

古人很早就有将凤凰(皇)拆分为雌雄的说法,如《尔雅》云:“鶠(yǎn),凤,其雌皇。”《说文解字》进一步解释:“鶠,鸟也,其雌皇,从鸟,匽声,一曰凤皇也。”《禽经》也记载:“凤雄凰雌……亦曰瑞鶠(《本草纲目》认为鶠指“百鸟偃伏也”)。”《毛诗正义》疏援引诸书後说:“是雄曰凤、雌曰皇也。”因此历代男子多有以凤为名者,如西汉、新莽有两位王凤,晋有钱凤,唐有虢庄王李凤,直到明、清时还有不少单名为凤的(《三国演义》中的上将潘凤也在网上火过)。


http://s15/mw690/001lZIPRgy6Krkvuqtwce
《尔雅》书页

《玉台新咏》卷九录有“司马相如琴歌二首”,其序云:“司马相如游临邛,富人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窃于壁间窥之,相如鼓琴歌挑之。”两首琴歌分别有“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之句,都是用雄凤、雌凰来表达男女之爱。

後世文学作品经常引用《凤求凰》的典故,如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拾得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里记录的中国版“灰姑娘”故事,原文略加注释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洞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桂海虞衡志》:“因其疆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
(2014-01-29 04:27)
标签:

明朝

服饰

文化

分类: 拾得
    《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六回描写:“狄希陈下了定礼,叫银匠薛和同打造首饰,叫裁缝刘一福裁制衣裳,叫珠花匠邸焕穿珠结翠花……转眼到了吉期。狄希陈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四人大轿,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
    小说中狄希陈被吏部选为府经历(正八品),另娶童寄姐为妻,寄姐在成婚当天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这是明代女性比较流行的吉服款式,可用于各种吉庆或节日场合。所谓通袖袍,是指衣身装饰有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的长袍,《元史·舆服志》载:“云肩,制如四垂云。”最初衣身的云肩纹在前胸、后背和两肩处勾勒出如意云头形轮廓,轮廓内装饰有各种纹样,后来复杂的轮廓逐渐演变成简单的圆弧线条,而轮廓内的图案得到加强,元素和装饰手法更为丰富。通袖襕用在两袖,一般表现为从两臂云肩轮廓处直抵袖口的平直线条,在袖子上形成一个长条形的纹饰区域,到明代后期,通袖襕的平直线条也变成和云肩轮廓一样的造型,使得两袖的装饰愈加丰满。膝襕在衣身前后襟接近两膝的位置,也是由平直线条构成的横向长条形纹饰区域。云肩、通袖襕、膝襕的装饰图案都使
(2013-12-03 21:17)
标签:

明朝

服饰

文化

分类: 拾得

    《西游记》第十一回:“(太宗)直至天明方起,抖擞威仪,你看他怎生打扮:戴一顶冲天冠,穿一领赭黄袍,系一条蓝田碧玉带,踏一对创业无忧履。貌堂堂,赛过当朝;威烈烈,重兴今日。好一个清平有道的大唐王,起死回生的李陛下!”

    头戴冲天冠身穿赭黄袍,是明清小说中帝王们的标准装束,其原型来自明代皇帝的常服。常服用于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大明会典》记载了常服的形制:“(皇帝)常服: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

    翼善冠,明初称作“乌纱折角向上巾”,外形类似唐代男子的幞头,用竹丝为胎,外面冒以乌纱,在冠的后部耸立折角一对,末端朝上,故又形象地称为“冲天冠”。明太宗(成祖)驾崩后,继位的明仁宗将先帝遗物分赠给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遗物名单中就列有“皂纱冲天冠”。北京昌平定陵出土了三顶明代皇帝的翼善冠实物,一顶为金丝编成的金翼善冠,两顶为乌纱翼善冠。其中一顶乌纱翼善冠用细竹丝编成内胎,内衬红素绢,外蒙一层黄素罗,再以双层黑纱敷面

个人资料
撷芳主人
撷芳主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14
  • 关注人气:4,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