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闻改革省报格局自由表达 |
分类: 散文随笔 |
悼念一家昨天死去的报纸
2010年下半年我写过一篇小文章,题目是《梁中堂和他的计划生育特区》。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国家1970年代末开始实行一胎制。早在一胎制始行,山西的人口专家梁中堂就不赞成,他的方案是两胎制加大间隔。他向中央申请,在山西翼城搞了两胎制试点。中央批准了这个试验,这样山西翼城等地,就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计划生育实验特区。3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梁中堂的方案是正确的。在实行两胎制这些地区,人口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激增,同时避免了因为强推一胎造成的干群矛盾
标签:
地方戏师徒制技术派 |
分类: 散文随笔 |
回望师徒制
——武俊英唱腔传播的感想
十年前我在《大音绝唱》一书中,曾经专写一章武俊英,题目是《动听,从武俊英开始》,又是10年过去了,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戏曲圈人士和晋南同乡认可了我的这个评价。不但认可了我这个看法,也认可了我这个表达。认可了我这个想法,也认可了我这个说法。网上好多谈论蒲剧的文章,说到蒲剧动听,喜欢引用“动听,从武俊英开始”,也有平时谈论,说到蒲剧好听不好听,会认真地强调,蒲剧好听从武俊英开始的嘛!所有这些,都说明一点,由武俊英开辟一个蒲剧好听的时代已经成为共识。也说明了当时的表达很精准到位。这个发现,让我有些惊喜。
标签:
艺名美学习俗 |
分类: 杂文随笔 |
标签:
乡村变迁小历史随笔 |
分类: 散文随笔 |
常常想起小时走亲戚。
我们高头村在猗氏县最东边,和安邑县交界,这一带就好和安邑的邻村做亲。涑水河上游在山里,到了安邑县,才算出山到了平地。平地行走这一带叫河槽,说的是靠涑水河,地势低,水位高。一个小平原,水地多,历史上就是个富庶地面。高头村和邻近的村落这一块,就是涑水河的冲积扇的中游地段。地好,人口逐渐向这里集中,到民国时代,逐渐就成了人稠地窄,土地很金贵。我家还有舅家姨家,都是河槽人家。
河槽人家,经常羡慕南北两岸的土地宽阔。河槽北岸,上了坡是峨嵋岭,峨嵋岭是一个黄土岭台,边沿沟壑纵横,上了坡倒也是平地,可是旱地,靠天吃饭,老天
标签:
随笔乡村史社会学田野调查 |
分类: 有图有文 |
标签:
《秦岭》乡村档案历史文献 |
分类: 有图有文 |
标签:
仇日情绪民主进步小粉红民族主义 |
分类: 散文随笔 |
日本游,小粉红和沧州女人
到日本旅游几天,时间短,也就是看个新鲜。
第一次看日本的游客,一般都是在东京京都大阪转这一圈。去过的一系列景点,印象还不错。像所有发达国家那样,日本的强势发展印象强烈。密集的高楼,大跨度的厂房,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的运输,眼花缭乱的立交,让你感觉到,日本确实比咱们发达
标签:
李国涛先生回忆山西文学 |
分类: 有图有文 |
《山西文学》10期刊出《李国涛先生和郞爪子》
国涛先生去世后,我写过两篇纪念文章,一篇《李国涛先生琐忆》,一篇《李国涛先生和郞爪子》,这后一篇,刊发在《山西文学》10期。
两篇都在微信公布了。现在人们注重微信阅读,纸媒关注不够。其实,读报纸刊物较之电子文本,感觉更像阅读。
原文已在博客贴出,现在附上版样。山西的名家写了很多纪念文章,足见国涛先生的地位和影响。
标签:
非虚构历史记忆回乡军人 |
分类: 散文随笔 |
《山西文学》第5期刊载《回乡军人》
《山西文学》2017年第5期刊载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早年的回乡军人》,发表时更名《回乡军人》。二题,万余字。
这里其实还是这几年操作的那个乡村档案系列。回乡军人这一组,原拟采写三个复员军人。回乡调查过程中,发现南野可以单独成篇,这就是去年发表的《战斗英雄南野回乡》,留下这两篇在这里。
一如既往的乡村故事,乡村人物,时间地点,地名人名,无一不真实。刊物发表在《非虚构》一栏。
主编鲁顺民在卷首语推荐这篇作品时说:毕星星的《回乡军人》,粗看像是笔记小说,其实却是乡野档案。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他写得冷静克制。对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邻,他饱含同情。他用一篇又一篇经济的文章,梳理建档,把一段早已风化的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里的“笔记小说”,还有“经济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