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发表印迹 |
卷首语
眼下全世界最丰富的东西,不是其他而是资讯。资讯似海,横无际涯,吞吐一切。我们依赖资讯,享受资讯,但又为资讯所困所累。如何渡资讯之海既赏景观色又不迷失自我,成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毫无疑问,资讯阅读成为了最广泛的阅读,占去了我们阅读时间的百分之八九十,资讯阅读是一种浅阅读,过眼云烟而已,要过脑走心有些难。读那么多,收获却很少,这是许多人的感受,原因是我们吝啬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文学阅读属于深度阅读,或称专业阅读,是真正能过脑走心的阅读。我们以为,挤出更多时间来做文学阅读,是应对资讯泛滥的有效武器:因为文学,是故事是寓言,可以让你消遣而忘记时间;是情感是记忆,可以让你感动而多情;是思考是存在,可以让你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本期中篇小说李诗德《网珍婆的离去》和青禾《古厝沉浮录》,前者重新阐释乡土文化,后者反思城市管理文化,阅读它们会让您穿“乡”越“城”,得来启示。李晓光的散文《荒原上的石楠花》用优美的文字叙写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独特、纯真和刚毅。“新评论”推出“闽派批评”元老谢冕教授为闽派诗文丛书写的总序:《海滨邹鲁 左海风流》,皇皇大论,文采斐然。
小说纵横
重点推介
004/李诗德/网珍婆的离去(中篇)
023/鸿 琳/一个俗套的故事诠释不俗套的意思
(作家读作家)
026/石华鹏/ 《网珍婆的离去》 编后记
中篇
028/青 禾/古厝沉浮录
短篇
049/肖德林/瓜洲访
058/张遂涛/鼠患
063/傅友福/爱回头的老舅
散文风尚
文学肖像
072/李晓光/荒原上的石楠花
新体验
074/钟兆云/儿子的气息
078/康启昌/寒塘渡鹤
097/安武林/荔浦之恋(外二篇)
102/程 远/前山
104/林 肖/与鸽同在(外一篇)
109/何素平/一个人生不够使
113/白荣敏/太姥山间,大师们流连的身影
117/郭慧正/规则之外
寻找老手艺
121/季 仲/故乡的碱糕
闽派诗歌
(福建诗群巡展——厦门诗群作品选)
黄静芬/颜 非/冰 儿/泓 莹
黄 橙/谢春池/林 祁/草 梅
海中央/陈 功/华晓春/俊 峰
夏 敏/忆 泠/张漫青
新评论
124/谢 冕/海滨邹鲁 左海风流
——闽派诗文丛书总序
投稿信箱:fjwxxs@163.com(小说),fjwxsw@163.com(散文),fjwxsg@163.com(诗歌)。
《福建文学》邮发代号34-14,每月1日出刊,欢迎订阅。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fujianwenxue
标签:
转载 |
邓韶征是我多年的朋友,但如此集中地读他的小说却是第一次。邓韶征是土生土长的漳平人。漳平地处闽西,说的却是闽南方言,一条九龙江直通漳州厦门。漳州出过林语堂、许地山、杨骚、杨少衡等文学名家,邓韶征似乎也沾了不少闽南的灵气,小说里不经意透着的也是一股闽南味。
邓韶征小说写得不多,年近五旬,才出了一两本不薄不厚的小说集子。这些小说质量齐整,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少而精。邓韶征长得五大三粗的,小说也写得粗放。不仅线条粗、人物粗、故事也粗。这样的小说简约而敞亮,没有拖泥带水,没有婆婆妈妈,真是好读。这种粗放的写作,我戏称为“粗枝大叶”,如人物速写,如线描,有古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风。当然,喜欢“枝繁叶茂”者也许读之不过瘾,觉得少了血肉,少了细腻,少了细节,觉得根不深蒂不固,但正是这种直追本源的写法让我们读到了明白晓畅的故事,传达出了最直观的感受。关于这点,我想可以在“三言二拍”、“聊斋”、“水浒”等古典名著中找到最有力的注脚。
邓韶征对古典小说有没有承继我不知道,但他对于当代同行的学习却是显而易见的。邓韶征小说的语言并不复杂,也谈不上什么鲜明的特色,但却很有意味地接近于当前众多小说的样式,如杨少衡等人的风格。但与杨少衡的机智幽默、长于调侃不同的是,邓韶征显得沉闷稳重,不苟言笑。
在我看来,小说的叙事肯定是区别一个小说家的关键标志,如果一个小说家没有足够的才华去讲述一个故事,讲述的方式千人一面,那就足以断定这个小说家的平庸。翻开邓韶征的小说,《呼噜山响》是这样开始的:“卡卡说,吴飞,你睡觉时呼噜山响,这辈子我要怎么和你过下去呀?”《例会》则说:“许天仙被通知去省城代开例会,是早上刚上班时。”随便举两例,邓韶征小说的叙事风格便一目了然,那便是单刀直入,直奔人物与故事,从不拖泥带水,絮絮叨叨。这显然是一个小说老手所为。一旦进入故事与人物,邓韶征的小说才华便飞奔直下,事无巨细,信手拈来,洋洋洒洒,皆成文章。在编织故事的过程中,小说家的生活与阅历便铺陈开来,人情世故,官场百态,小到一次恋爱(如《呼噜山响》),一次出差开会(如《例会》),大到变幻莫测的官场与人生(如《公职律师》《没药》),黑暗险恶的煤矿与人性(如《狗子脑煤窑轶事》)等等,不一而足。这显然得益于小说家的生活与经验,也得益于小说家对世事的洞察与人情的练达,正如古语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邓韶征长期生活于基层,所见所闻自然丰富,而长期混迹于公务与官场,也让他比一般小说家更见优势。当然,我不得不说,邓韶征的小说虽然显示了一个小说老手的成熟与老到,但在叙事与叙述上还是没有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相较于中国一流的小说家,他的语言还是太过于直白与粗浅,没有形成个人的面貌。总体来说,就是还不够讲究,随意了些。而这实际上又是基层小说家面临的普遍困境。当我们轻意地放弃叙事与叙述的难度,而匆匆步入讲故事的行当,其实是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与不归路。
小说集取名《没药》,没药者,“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是也,“偏于散血化瘀,治疗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小说也如一剂没药,只为“活血化瘀”,治“胃痛”,并不求什么“高大上”之精神境界。它写的是世俗与尘世,写的是普普通通之小人物,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只是一点人生经历,一点世态炎凉,一点社会感慨。《呼噜山响》里的吴飞与卡卡,《例会》里的许天仙,《公职律师》里的宗利国,《没药》里的周曲平,都不过是平凡普通的小职员,他们的工作与生活都遇见了这样那样的烦恼,都带有极大的普遍性,也表现出这个社会的无奈。但在故事的结局,他们一律都滑向了不了了之或无法言说的感慨与无奈。这与其说是一种智慧,还不如说是一种无力。
《呼噜山响》里的主人公吴飞最终得到了女友卡卡的原谅与支持,一场爱情危机与挪用公款的危机有了个暖色调的收尾。表面看来,结局相当完满,也留有余地,但真正的困难与意义也因此消解:吴飞真的原谅了卡卡的不贞了吗?新房是否就足以弥合他们之间的裂缝?同样,在《公职律师》中,宗利国最后决定辞去公职,申请执业社会律师。一个在乡镇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司法局副主任科员,在提拔为主任科员之际选择了辞职,原因就在于一宗司法案的无奈,这不能不说有些随意与无力。当宗利国从乡政府文书成长为乡党委委员、党委秘书,再从副乡长到县纪委常委,最后历经波折到司法局,宗利国都出示了一个普通公务员应有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他的人生到底如何进行下去?或者说,如何让他的人生具有更深更广的代表性与启迪意义?这才是小说家知难而进的艰巨任务。虽然让宗利国萌生辞职的念头也不失为一种意味深长的结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小说家的力不从心。
同样,在小说《狗子脑煤窑轶事》与《没药》中,这种结局不了了之的问题一样存在。《狗子脑煤窑轶事》中,以一句“很快,天就要亮了”结尾,似乎是预示着一切会有个光明的结局,但我们真的不知道季小淘与丁文燕的命运会怎么样,而故事也并没有结束。在《没药》中,故事的结局是街道办副主任周曲平因为车祸得到了老上访户凌启发的眼泪与理解,但这场猫和老鼠的游戏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而这种猫和老鼠的游戏背后也还隐含着更为深刻的意义与内涵,这种意义就不应该用眼泪与感动化解而去。
如此种种,在邓韶征小说的结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实质就是对故事的思想性把握不住。一个故事,如何让它完整地呈现,如何让它达到高潮与推向极致?如何让它在不该结束的地方继续前行,而不是随心所欲地结束,这真是一门相当大的学问。
我认为,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便是小说家的思想,思想的深度与厚度将最大程度地影响着一篇小说的结局。同样写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就写得我们心悦诚服,叹为观止,心灵饱受洗礼。同样写一个平凡的邻里与普通人,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惊奇与发现,震动很大。小说主人公的结局都是那么意外而又那么合理,故事也都远在我们预料之外又那么朴素平常!它们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有那么大的力量,给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以逼人的光芒,给读者以感动与震撼,给人以启迪与智慧。
相比于大师的作品,我要借用邓韶征的小说重申一下小说的难度。如果一个小说家轻易放弃了思想,他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小说,放弃了写作。
标签:
转载 |
分类: 发表印迹 |
《时代文学》2015.9上半月(总第308期)目录
时代广场(主持人/李朝全)
社会纪实
4 根据地(上) 李延国 李庆华
49 寻根报告与国家记忆 李朝全
国民记忆
52 越狱 王若煜 那 非
中短篇选萃
58 多情岁月 陈占敏
76 拿天鹅 乔洪涛
109 穿越那片密林 张世勤
114 李肖与朵朵 杨 猎
152 拈花不语 海 诚
176 苏拉是只流浪狗 律广峰
鲁院风(主持人/李一鸣)
131 想象悲伤漫过荒野 张遂涛
141 女警察和她的“警丈夫” 胡金岚
148 以舒缓的节奏捋平时间的褶皱(组诗) 陈茂慧
150 苏雨景诗歌 苏雨景
小小说世界
194 修锁的冯师傅 岳 勇
195 不成文的规矩 尹 栋
196 决定 戴 希
197 设局 殷贤华
198 欠我一块橡皮 崔 立
199 一字绝招 李忠元
名家侧影(主持人/白烨)
85 追寻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 张宏图
89 一个古稀之年怀念母亲的人 黄爱菊
93 亦师亦友亦兄长 许 晨
97 我眼中的李延国老师 盛红娟
101 “老”友记 刘琬著
103 打赤脚走来的笔耕人 李彩萍
107 附:李延国主要作品目录
时代诗坛(主持人/张清华)
183 路也的诗 路 也
184 飞絮之歌(组诗) 王黎明
185 梨非离 长 征
186 时代(外一首) 格 式
187 木腿 韦 锦
188 马行的诗 马 行
189 孙方杰的诗 孙方杰
190 漫与集 邵风华
191 尤克利的诗 尤克利
192 送老友(外二首) 王宜涛
时代论坛
200 个体叙事·这族伦理·中国故事 丛新强
205 地域抗战史的文学书写 丰 云
翰墨心声(主持人/兴安)
207 咫尺之狂不输纸上 兴 安
208 快乐漫过了自己的脚,打湿了别人的鞋 何立伟
标签:
转载 |
分类: 发表印迹 |
标签:
转载 |
《读书台》2015年第3期(总第7期)
目 录
卷首语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
马上读书
漫游书海只等闲
——美籍华人朱小棣《闲书闲话》系列阅读心得……赵燮雨
经典常谈
我读汪曾祺……………………………………………………………陈 凤
温故知新
一幅赝品引发的情谊………………………………………………梁秋川
中国早期军事电讯领导人陈一白………………………………金 晔 邓华兴
守望人文
给一位黑发姑娘………………………………………………………赵丽娜
花边……………………………………………………………………… 厚 奇
铁琴铜剑
待开垦的处女地
——《翁同龢瓶庐丛稿》及其文献价值……………………朱新华
钱仲联和他的《胡蝶曲》…………………………………………孙永兴
游文书院
苏州访书记………………………………………………………………张遂涛
为图书馆树碑立传的邓绍康………………………………………凌鼎年
行策截流大师与虞山普仁禅院……………………………………朱旭光
《至正重修琴川志》县界句读辨正…………………………… 虞 春
常熟宝卷与常熟社庙…………………………………………………余鼎君
虞阳说苑
宁静的水北门大街……………………………………………………胡燮敏
寻访宋氏海棠糕………………………………………………………王振浩
见证百年
《图书馆成立赋诗志喜》…………………………………………文 史
新书架
《老生》等……………………………………………………………封 二
汲古阁
严虞惇跋《史记》…………………………………………………封 三
标签:
军事短篇小说张遂涛文化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
5月19日,经过两天的审读、讨论,全体编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5年卷的入选作品,入选的10部作品是:
陈宏伟的小说集《如影随形》、包倬的小说集《风吹白云飘》、张遂涛的小说集《陌生人来到马巷》、李晁的小说集《朝南朝北》、小昌的小说集《小河夭夭》、谭广超的诗歌集《圈地运动》、杨犁民的散文集《露水硕大》、赵兴红的评论集《小说戏剧性》、王颖的评论集《谜面与迹底》、季亚娅的评论集《文学的行间距》。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策划,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程序编选的青年作家作品集。自1996年开始,中国作家协会将编审、出版这套丛书列入扶植青年作家计划,意在扶持文学新人,繁荣中华优秀文学创作。2015卷是这套丛书的第18年卷,自1994年首卷至今,总计有184部青年作家的处女作入选。目前,这10部书稿正分别由10位编委负责编定、写序,预计年底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标签:
转载 |
分类: 视读笔记 |
用写小说的手敬礼
——楸立其人其文 张遂涛
(发人民公安报11月21日作品版)
用写小说的手敬礼。写下这句话,我自己都感觉矫情。但在楸立身上,却是事实。楸立是笔名,本名崔楸立,河北大城县人氏,一个派出所民警。地位卑微,人却不卑微,长得粗壮厚实,脸膛总是红的,让人想起高原红,还想到羞涩,可他哪懂得羞涩?一个四十不惑的男人。楸立还是大嗓门,一张口,气运丹田,声震屋瓦,常常吓人一跳。他虽然是写小说的,可体内流动的却是诗人的血。有一阵子我们流行组织读诗会,说是读诗,其实就是几个喜欢诗歌的朋友凑到一个同学的屋里,每人找首诗就读。诗可以是别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楸立也来凑热闹,经常是别人在读,他在纸上吭吭哧哧地写,轮到他了,他就把笔放下,或者抬头说,姐,你们继续。我们就继续,等到再次轮到他,他就开始用他那带着大城口音的普通话诗意地朗诵,朗诵的当然是他自己的诗,不管写得好不好,总之给人的感觉是感情充沛,就像那首结业后依然被传唱的《等我老了》。对,楸立就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经常是正在上课,哪个老师说了几句警察的好话,说到他心窝子里了,他就会突然站起,声音像炸雷一样在屋子里炸开,只见他右迈一步,站到过道中央,满脸红光地冲着讲台上目瞪口呆的老师喊:“老师,就冲你这句话,我要代表我们全班同学给你敬个礼!”说完,唰,就敬了一个不那么标准的礼!敬得大家面面相觑,然后才是掌声。老师反应过来了,松弛了下来,开始笑,嘴合不拢的样子,可能觉得是意外的收获。
楸立经常动不动就代表我们敬礼。他表现得太淳朴了,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适应。连辅导老师有时也怪他:楸立,你不要乱起哄。他很委屈,我这怎么是起哄了。也难怪老师冤枉他,他有时的表现确实像起哄,敬礼是其一,更多的时候他是突然拍掌,嘴里叫着好好好,吓得同学们一惊一乍。但是我理解他是出于本心,甚至是本能。《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听老师讲课,也是动不动一惊一乍,祖师问他,他说是听到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后来看“同窗”武和平写听课感觉,也提到听到会心处,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暗自雀跃。看来这都是真正有慧根的人。
因为楸立的感情如此直露,总让人疑心他会写出什么样的小说。谁知读了他的小说集《红孩子》,让我刮目相看。这是他2012年出的一本小说集,共收小小说70余篇。看介绍,这几十篇小说都是他这两三年写就的,让人不由惊讶。问他,他承认,说是因为2008年母亲去世,心情烦闷,2009年底才开始写小说的,谁知一写不可收拾,一年即发表上百篇,2010年一年即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小小说擂台赛入围奖、第二届“小小说月刊杯”闪小说大赛优秀奖、首届汉语蚂蚁小说“金蚂蚁”佳作奖、“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小说还被入选《中国微型小说2010年精选》、《2010-2011年名家作品排行榜》、《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方阵河北卷》、《最具中学生人气的名家小小说》等重量级选本。连小小说界名家,为《红孩子》倾情写序的杨晓敏先生都为之惊叹,称楸立是“一个悟性好起点高的人”。楸立说这些话时毫不压抑他的得意和自豪。如果是在之前,我肯定又认为这家伙是在吹牛,但读了这本小说集后,我发觉他确实有值得吹牛的本钱。说楸立的小说人文不符,也不对,因为他的小说仍然充满饱满的感情,那种感情一看就属于楸立的。但是也与人确实有点不同,他的小说里多了一些节制和巧思。特别是巧思,简直是他小说集的亮点,这真让人看不出这个外表鲁莽、类似猛张飞的人原来还有如此细腻的一面,比如他的成名作《红孩子》,同样写革命历史,他切入点极佳,既轻巧又沉重,有四两拨千斤之力。再比如那篇《反恐精英》,一开始是通篇的警察突击描写,让人看了又紧张又刺激,但是最后一句“网管,再续两小时会员”将前面彻底颠覆,让人看了不由捧腹。这个看起来憨憨的楸立呀,没想到你还有这手!他这是在耍聪明呀。但是耍聪明,极容易落入耍小聪明。这也是我跟他谈到的小小说这个文体的局限性,它容易让人沉迷于这样的巧思,满足于小情绪、小玩意。我暗含的意思是写小小说对于他这样聪明的人有点大材小用。他多聪明的人,立刻表示赞同,说他也已经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并已在一些大刊物上发表。
但是说了这么多,我最后还是忍不住想感叹一句,其实相对于楸立的文,我还是更喜欢他的人多一些。这么一个有血有肉、重感情、活生生的人,在今天你到哪里去找呀!
2014年7月16日于厦门
2014年9月3日改毕
标签:
转载 |
分类: 视读笔记 |
西流
读李秋沅的新著《木棉·离歌》,我总忍不住会从书中抽回目光,痴痴地想那个一海之隔的鼓浪屿。当然木棉岛作为一个文学符号,并不就是鼓浪屿,或者说并不完全等同于鼓浪屿。但是熟知秋沅、熟读秋沅木棉岛系列的读者,心知肚明,木棉岛确实脱胎于鼓浪屿。但是眼前这个人声喧闹、已完全变成风景名胜旅游景点的鼓浪屿与书中那个充满人文气息,雅致洁净的木棉岛是何其不同。
然而熟知厦门历史的人也知道,鼓浪屿并非一开始即是如此,繁盛时,可谓风华绝代,风情万种。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时,说过一句名言,大学者,非高楼大厦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说鼓浪屿雅致大气,也并非因为鼓浪屿上的那些红顶别墅,而是曾经生活在鼓浪屿上的人。这些人因缘际会,大多留学海外或接受过教会教育,虽不敢说学贯东西,但至少知书达礼。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又懂得谦卑和感恩。《木棉·离歌》里写的多是这种人,不论是喜好音乐、诗词的爷爷,还是喜画海上落日的沈夫人。从他们身上让我们不由追怀那个时代。
只是好时光总不长久,这段历史稍纵即逝,留在老鼓浪屿人记忆中的,除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伤感,还有伴随着狂风暴雨留下的伤痛。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商业大潮来得彻底,时代大手没有擦洗干净的,都被金钱洗得焕然一新,宛然新造。在《木棉·离歌》中,在木棉岛住了一辈子的沈夫人虽然留恋,仍被迫搬出了木棉岛。而已经长大了的薇薇一家,也因为爷爷的健康,决定卖掉木棉岛的老屋,搬到对面的海门市。华美学院的旧楼将被迫让位给水葫芦式不断扩张的商业街,整个木棉岛显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为什么秋沅的书中凝结着一股化不开的愁绪?
从形式上看《木棉·离歌》是《木棉·流年》的姊妹篇,但从内容上讲,它是后者的延续,二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篇章。《木棉·流年》写的是木棉岛的前身,《木棉·离歌》写的是后世,中间隔着一个鹭江宽的历史断层。在《木棉·流年》里,阿宁还像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在《木棉·离歌》中,薇薇却眼看着一天天长大。长大了就回不去了,就像木棉岛,也回不去了。
真不知今天的游客来鼓浪屿是看什么,看美丽的风景,异国情调的老别墅,还是追怀那个曾经风雅的时代?但是我知道秋沅的野心,她是想用文字的方式,为故园作传,写出它的精血和灵魂,写出她对一种风骨和精神的追怀。秋沅用离歌为小说命名,其意也许正在于此,她是要为心中的故乡写一首离别曲。
那些真正想了解鼓浪屿的人真应该都读读秋沅的书。
抛开木棉岛不说,我总惊叹于秋沅的文笔,都说秋沅写的是儿童文学,我总不肯承认,或者是因为她与我印象中一般的儿童文学作者差异太大。她不迁就,不做作,不模仿孩子的假声,她坦坦荡荡地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她的读者绝对不只限于儿童或青少年,成年人读后仍会产生共鸣。但是她又算是儿童文学,因为她是在用一颗童心创作,她的眼睛仿佛没有沾染过尘世尘埃的儿童的眼睛,那么清澈,那么干净。只是世道太悲哀了,当大人告诉她有时真话也不可以说时,她也难免会产生类似这样的疑问:
“那么什么真话可以说,什么真话不可以说呢?”
《木棉·离歌》
作者:李秋沅
出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时间:2014年7月
定价:18.00元
标签:
转载 |
特别推荐
烈焰陶魂(长篇连载)/暗香
大案要案
寻找遁形人(纪实文学)/一丁
好看小说
天杀(中篇小说)/张遂涛
心罪难赎(短篇小说)/曲从俊
凤还巢(小小说三题)/楸立
侦探与推理
妖猫(中篇小说)/阿真
尘封档案
“741情报组”覆灭记(纪实)/孙沉
警察故事
独臂刑警(纪实)/莫测
外国悬疑推理
旧友(短篇)/【日】麻耶雄嵩 杜海清 译
散文随笔
出生地哀歌/吴佳骏
侦探俱乐部
牙膏和巧克力/晓音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文学评论 |
流水账里的山峰
苏童
读雷蒙德·卡佛(RAMOND CARVER)会读出怪事来,不喜欢的人会认为这是个记流水帐的作家,记得很固执很细腻罢了。这种歧见尚属正常,如果不喜欢卡佛的遇见个喜欢的,如果前者就小说的流水帐倾向质问后者,恐怕后者一时会抓耳挠腮,对某种流水帐的满腹爱意就像暧昧的心理异常,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谈起。怪就怪在这儿,卡佛的好处其实很难用严谨恰当的文学语言去赞美,以我的一己之见,说服一个乐观主义者赏识卡佛是愚蠢的,说服一个崇尚经典文学价值体系的鉴赏者去热爱卡佛则是徒劳的,卡佛其实就是一个记流水帐的人,只不过那是一本男人的流水帐,可以从低处往高处流。卡佛对文学样板的叛逆很离奇,别人努力从高处叛逆,他却是从低处开始。他几乎只用中学生的语文词汇写作。他抓紧了现实生活去写,几乎放弃了虚构带来的种种文字便利——这怎么就好?还是不能说服人,唯一可与我文章主旨匹配的说法是:卡佛可以令人把小说和现实生活混在一起,这种混淆感是有魔力的,也许由于卡佛的故事大多不成其为故事,更多是一种生活场景的有机串联,人物的心情在这种串联中便像乌云遮盖的山峰一样凸现出来了。
所以读卡佛读的不是大朵大朵的云,是云后面一动不动的山峰。读的是一代美国人的心情,可能也是我们自己这一代中国人的心情。
没办法,只能将比喻用在讨厌比喻的卡佛身上了。要谈论这个被封为简单派的作家一点也不简单,人们通常会认为卡佛的创作标签是醒目的:关注日常生活,文字简洁朴素,几乎排斥所有的修辞手法,但你最终会发现你准备的标签贴完了,卡佛仍然面目不清。
卡佛在写作上有洁癖。洁癖体现在他对许多正常的小说元素的排斥,除了修辞上的戒律,他大概极其痛恨对景物`外貌`心理之类东西的细致描写,我们做一种不严肃的猜想,如果有人请求卡佛去像肖洛霍夫那样描写顿河上的“苍白的太阳”,或者让他参照他祖国的大师福克纳去写白痴昆丁在忍冬香味中的心理流,卡佛也许会说,那你让我一头撞死算了!卡佛其实一直在挑战人们的阅读趣味,除了人物,该写的不该写的他都不写。所以当我们要谈论卡佛也只能从他笔下的人物着手——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卡佛的创作来源几乎是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发生论的一次证明,一切都与个人经历有关。这样我们不得不简单谈一下卡佛的短暂的不如意的一生,他的研究者告诉大家,卡佛当过锯木工`送货员`加油工`门房,他十九岁娶了未婚先孕的妻子,不知道是主动还是被迫做了一个养家糊口的男人,卡佛后来抱怨他从没有享受过青春。卡佛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是如何在无意中成为了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宣传品,他是如何自然地利用自身经历中的资源,成长为美国文坛上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但是创作的发生是一回事,作品却是另一回事了。不该被忽略的是卡佛笔下的美国人,他们身上散发的是卡佛本人的令人焦虑的那一丝酒气,它既不代表沉沦和悲剧,当然也不暗示大众印象中的积极开拓的美国精神,那一丝发苦的酒气,最多代表某种郁郁寡欢的心情。是的,卡佛小说中的男人大多是郁郁寡欢的,让人联想到作者本人,他的工人般粗砺的外表和敏感的内心世界。他对失败的男人形象的热衷几乎令人怀疑是一种变相的自恋,一种诉诸于文字的自我性格和命运的分析报告。
到处都是失败的男人,到处都是麻烦缠身的男人,到场都是要舔伤口却找不到自己的舌头的男人。在卡佛的成名作《请你安静一点好不好》中,男主人公与妻子的紧张关系一开始虽没有明显的征兆,但是有非常隐晦的暗示的,雷夫看见妻子穿白衣服戴红头巾站在阳台上时,联想到某部电影中的一幕场景。“玛丽安在戏中,可是他没份。”雷夫在诱逼妻子回忆她的那次红杏出墙的经历的同时,再次感到妻子在电影中,只不过这次他由于受辱而暴怒,绿帽子丈夫的角色使他有份闯入了戏中,雷夫离家出走后的表现很有意思,他去跟人赌博了,钱输光了,还莫名其妙挨了人打,然后作为一个全面受伤的男人回了家,回家后的表现更具深厚的意味,他在愤怒和沮丧中一遍遍让内疚的妻子住嘴,“请你安静一点好不好?”他妻子安静了,妻子最后安静地向丈夫的下体伸出一只手,结果一个顺理成章而又发人深省的结果出现了,丈夫也安静了!那对夫妻暂时好了,读者却怎么都觉得不好,尤其男性读者,似乎就是前面我所说的感受,最后是读者尤其是男性读者挨了卡佛的一记闷拳。
到处都是因受伤害而变得敏感的人,到处都是因为敏感而更加不幸的人,到处都是对生活失望的人,到处都是令他人失望的人,到处都是脆弱的融洽和深深的隔阂。《羽毛》中的叙述者怎么也记不住他的朋友兼同事巴德的妻子奥拉的名字,但他和女友还是被邀请去巴德家做客了,两对甚至两对夫妇以上的男女聚在一起的场面在卡佛的短篇小说并不少见,比如《我们谈论爱情时都说些什么》,但《羽毛》里的两对男女聚会的开始也是告别的开始,一晚上的聚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可以说什么也没发生,也可以说什么都发生了。巴德家养了一只美丽的孔雀,还有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这婴儿起初是在幕后哭着,奥拉无意把婴儿抱出来,可是“我”女友佛兰出于女性交际的本能坚持要看看可爱的婴儿,结果就弄出了事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婴儿当然预示着某种危险,是一个丑陋的怪婴!随着这怪婴的暴光,巴德夫妇的创痛也彻底地展示在“我”和佛兰面前,可是切记参观别人的创伤是要付代价的,这难得的家庭聚会成为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谁也见不到谁的孩子了,从此只有几根孔雀的羽毛作为“我”和巴德友情的见证。在另一篇小说《卧铺车厢》中,另一个经不起伤害的男人梅耶坐穿越法国的火车去看八年未见的儿子,但这次旅程因为一次意外完全失去了目标,梅耶的手提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乌云忽起,我们看见的是只有卡佛先生能准确描绘的一种男人,这种男人在遭受不幸的时候作顺流而下的选择,让不幸延续下来,梅耶就是这样,他在斯特拉斯堡的车站上看见了等候他的儿子(已经是一个年轻男子),但是他不下车!他怀着一种无以名状的哀伤`恐惧和来历不明的愤怒和复仇心拒绝了那个车站。他留在火车上,居然很快对法国乡间景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导演罗伯特·阿特曼曾经把卡佛的九个短篇和一首诗拍成了电影《捷径》,他说,“我把卡佛所有的故事当作一个故事”,这当然是典型的导演使用小说的“捷径”,不过这个说法启发了我,我假设把卡佛笔下的所有人物当一个人,那么他是谁呢?无疑他是卡佛自己,这不能怪我思维老套,所有完美的虚构都会令人生疑,怀疑作家是拿自己的灵魂与什么什么神或者什么什么魔鬼作了交换。
卡佛小说里的一切尖锐得令人生畏,如果说他“杀人不见血”有点夸大他对读者的精神压迫的话,说他拿着刮胡子刀片专挑人们的痛处可能比较被人赞同。有批评家论及卡佛的世界观,说是黑色的。怎么会呢?那是把追求简单叙述的卡佛一起简单化了,我反而觉得卡佛是个很复杂的作家,只有复杂的作家会对语言有超常的狠心肠,杀的杀,剐的剐,留下的反而是文字锻造的一把匕首。我一直试图用标准的评论腔调总结我对卡佛作品的印象,结果却不好意思写出来,竟然都是些不通顺的自作聪明的网络语言:
比如绝望的希望,消沉的力量啦,比如温和的剧痛,无情的缠绵啦,比如干净的罪恶`简单的复杂啦,诸如此类,卡佛在天之灵听见,一定会让我搞糊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