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将“庭树”作“庭院”
http://s2/middle/5f4897ffg900d0cc1a731&690
闲读唐诗,轻吟刘梦得的一首五绝《秋风引》,感觉平白如话,浅显至极。短短二十字,稍诵即记,便随手默写在白纸上:“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院,孤客最先闻。”秋来雁去,客居的诗人睹物思乡而已。再翻书卷时发觉自己竟写错了一字。诗为“庭树”,我却误为“庭院”。稍一思忖,不觉面红耳赤,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了。
从逻辑上讲,如果没有这个“树”字,后一句中的“闻”字便无从着落。试想那庭中无树,单是空寂的小院,秋风拂过,了无声息,何来听闻?庭中有树,凉风过,树轻响,诗人方得闻见而心惊情动,遂起思乡之念。正是这个“树”字,使得秋风虽则无形,但却有声,一字之用,合乎情入乎理。
古人行文遣词,讲究个简约。“庭”为堂阶前的平地,即院子之意。从词义上分析,“庭”和“院”本属同义之词,大诗豪自然不会重复使用这样的字眼,作毫无意义的笔墨浪费。只是我等平日里惯习于文字的铺排,无话变成有话,短文拉成长篇,三节的故事当作十节讲,无病也作有病吟。无谓地牺牲许多纸墨,嘴上仍叫着要低碳。古人若见了恐怕是要骂娘喽。
扯远了,咱们继续来聊诗。诗歌诉诸形象,讲求的是意韵,不光是要因果逻辑,不光是要文字简约。言简的同时更要意丰,须有形象可感的画面。“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一幅唯美的初秋思乡图。试闭了眼,静心玩味,这是一帧怎样的小景:秋节初至,天气渐凉。诗人久居他乡,故人音信皆无,归期难测,素日忙于公务,却将这心头情思藏于心底。这天清晨,诗人早起,独自或静立或闲步于小院之中,一行南飞的大雁经过小院的上
http://s1/middle/5f4897ffg900d108f1e70&690
空,传来寂寥的鸣声,更显环境的空灵。无端地,一阵秋风倏然而至,不知起于何处,庭院一角的繁茂的碧树枝叶轻摇,沙沙作响。诗人心中一惊,久压的情思一时间涌入胸怀,不觉好一阵感慨,秋已至,我未归,家中父母妻儿是否安好?节令变更,夹衣上身未?念想之时孤伫院中,一时竟忘了回屋。此情此景,虽在千年之前,品读时却如在目下,那雁,那树,营造出多么动人的瞬间。没有了这树,诗人的绵绵情怀该托于何物呀。风吹树响,人人可闻,然谁人又会在意呢?唯客居者情在心底,敏感于这细微之变耳。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可见这“树”字是断不可变作“院”字的。
古人在诗中最喜将这“树”字换作“木”字来用。屈原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老杜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沈佺期在《古意》诗里说:“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用的都是“木”字。这首《秋风引》可否也将“树”字换作“木”字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古人诗中也有用“树”字入诗的,屈原就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的诗句,大晟词人周邦彦不是也写出“午阴嘉树清圆”的名句吗?可是,若把“朝来入庭树”改为“朝来入庭木”,我想就大错特错了。“树”与“木”字义虽近而意不同。汉文字的一大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暗示性,大凡用“木”字时,通常表示秋冬之时树叶已落,树形疏朗。而“树”字常常暗示树木浓密阴翳枝叶尚且润泽。刘禹锡所作《秋风引》时表现的是秋风初至,天气还未寒凉之时,此时的树叶应该是青碧茂盛着呢。用一“树”字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一个看似平常的字眼,却是诗人经过精心炼造,做到简约精准而又意韵丰厚,随便待之就辜负http://s11/middle/5f4897ffg900d169b78aa&690了诗人的匠心。正是:
风入庭树客先闻,
无树何以动客心?
莫笑先贤诗意浅,
字字珠玑值千金。
博主原创精彩博文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