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跳槽之前必须警惕和回答的问题?
(2009-03-10 09:21:03)
标签:
跳槽职业规划钟彬娴麦肯锡palm财经 |
什么是跳槽之前必须警惕和回答的问题?
文/刘永烜
跳槽,对于职场中人来说,恐怕是内心里、言语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似乎这样一个念头是无法抗拒的。为什么有的人总在为跳槽做倒计时?为什么有的人频频跳槽无定所?
成功跳槽之前,什么是你必须警惕的问题?
跳槽本身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你因为什么跳槽。跳槽的目的在于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是经常成为一种逃避问题的借口。很多人抱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期待下一家公司会更好,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只有符合这一期望,才会有跳槽的理由。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当你去寻找这个理由的时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在职公司存在哪些不合理之处,一个是备选公司存在哪些合理支持。
关键是在寻找这些理由的时候,人们是在我想离开的情绪下展开的,那么就极容易陷入一个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陷阱,从而过分的夸大在职公司的不好,极力的吹捧目标公司的好,结果坏的愈加坏,好的愈加好,那当然可以义无反顾的跳槽,而且是合情合理、理直气壮地离开。
会这样吗?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吧!相信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某天,在路上感到特别的饿,你会告诉自己,你看,到了吃饭的时间我没有吃,我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咕的叫了,不该饿着自己,那对健康不好,我这么辛苦,要多吃一点犒劳自己,这时你开始想象那些可口饭菜,一盘一盘自己喜欢吃的,色香味俱全的菜谱就开始在脑海里打转了。你觉得你更加饥饿了。
于是,你急不可待地走进了餐馆,充满食欲的点了很多菜,但是吃着吃着,你发现自己饱了,已经吃不下了。你一定会觉得奇怪,怎么就吃不下了呢?为什么呢?
因为你成功的对自己实施了一次自我辩解,玩了个自欺欺人的游戏。一面你夸大了饥饿的程度,一面你又夸大了菜的美味和自己的食量,结果骑虎难下。现在明白跳槽出现偏差的道理了吧!
这样,跳槽很可能仅仅是因为你对目前工作不满的情绪发作,或者你无力挣脱困境、屡屡受挫,因而你期待着换一家公司试试,希望带来好运。目前来看,很多职场新人都存在这样的心理陷阱。
跳槽本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但是却变成了逃避问题的方式。但是工作、人生中存在的问题会一直存在,它就在你的身上,所以不会因为你换一个地方问题就自动消失了。也许你短时内不需要面对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就像潜伏的炸谈,总有一天还会出现,而且来得更加凶猛,甚至让你无力还击。
案例:为什么宁可做“将衣服从一个架子移到另一个架子”的工作也不辞职?
在成为雅芳公司CEO之前,钟彬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布鲁明代尔的管理培训项目(Bloomingdale’s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由于每天都是处理一些非常琐碎的工作,她很快就感到厌倦了。“我当时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储物间里把衣服从经销商的衣服架上转移到商店的衣架上,我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完全被荒废了。”没过几个月,她就想辞职了,在所有的受训者当中,有3/4都选择了中途辞职。可她的父母告诉她:“你不应该辞职。”
如果是因为在工作中受到了虐待,那另当别论,但你之所以想辞职,是因为你不愿意坚持下去,你不愿意干一些基础的工作。我们家不会有人轻易放弃,我们要坚持下去;
于是钟彬娴持续坚持了下去,最终成为布鲁明代尔最年轻的副总裁之一,领导着一个员工平均年龄比自己大20岁的部门,这也是她真正管理事业的开始。
成功跳槽之前,什么是你必须回答清楚的问题?
那么,如何面对职业选择?什么时候选择跳槽?这取决于三个层面的因素,只有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才不会陷入职业陷阱,才能真正的解决职业发展的问题。
第一个是“喜欢什么”,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做的问题,是动力问题,爱因斯坦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擅于什么”,解决的是如何能做到的问题,是优势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能力层面。
第三个问题是“需要什么”,解决的是怎样能实现的问题,是基石问题。任何的获利活动,一定是围绕一个群体展开的。
比如,你为什么决定买一种产品?那是因为你需要这个产品,如果你不需要,你就不会买,你不买,对方就不可能赚钱。所以,对方能不能赚钱,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满足你的需求。
也就是说,你的成功是通过满足了别人的需求而实现,你满足的越及时越有效,需求的越迫切、规模越大,你获得的成功就越大。福特的成功是和满足人们拥有汽车的梦想和便利的需求量成正比的,比尔盖茨的成功是和满足人们对操作系统的需求量成正比的。
华为任正非曾说,“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案例:是什么促使一位明星顾问炒了麦肯锡的鱿鱼?
回忆在麦肯锡作为一名明星顾问的学习经历时,艾丽斯伍德沃克说自己当时非常在意那些负面反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状态一直如此,直到有一天,她意识到自己用在回应负面反馈上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欣赏或者发挥自己的长项。“没有人能够过克服自己的弱点来取得杰出的成就。”她解释。
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你才会做出真正卓越的表现。历史上很多成就斐然的人都有严重的个人缺陷,撒切尔、甘地、拿破仑都有很多缺点,但他们身上的某个方面又会表现出超常的天赋,正是这些天赋帮助他们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通过认真的自我反省,唐纳杜宾斯基在30多岁的时候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苹果公司和Claris软件公司经历了连续10年每周80个小时的工作之后,她感到身心疲惫,于是决定前往巴黎休假一年。她在巴黎租了一间公寓,开始学习绘画、法语,并开始考虑自己下一步究竟该做什么。“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并思考了自己能创造怎样的价值。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名非常有创造性的革新思想者,在产品创新上我永远不可能达到史蒂夫乔布斯那样的水平,我在科技行业待了十年之久,但却从没有产生一个伟大的新想法。”
当她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核心能力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非常善于发现别人的好创意,善于建立团队,并擅长设计一些关键的商业流程,“除了不会构想下一个伟大的产品,我几乎什么都会。”她总结说。
回到硅谷之后,我开始有了清晰的目标,我知道什么是能真正唤起我热情的事业,而现在我需要找到一个伟大的产品创意者与我组成一个团队,所以对我来说,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设计产品,而是找到能和我互补的人。
唐纳最终找到了杰夫霍金斯,一位曾经发明了Palm Pilot的天才产品开发大师,于是在1992年,唐纳成了Palm的CEO,两个人之间的能力形成了紧密的互补,没过多久,他们两个人就被看成硅谷最了不起的商业搭档,如今,他们正在一起努力创建第三家公司——Numenta。
同类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