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怀才不遇”的四大失败成就感
(2009-02-26 10:10:29)
标签:
大学生怀才不遇成就感心态规划财经 |
大学生“怀才不遇”的四大失败成就感
一位大学生,当他走进职场的时候,回想大学四年的学习,什么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面对职业理想,什么是他可以获得成功的信念?
从我的观察来说,无外乎四个答案,即知识、规划、能力和心态。但我发现,恰恰是因为对这几项成就感的过于强调,导致了大学生入职前期的困难重重,甚至产生“怀才不遇”的感慨。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分别说一下。
以积累知识为成就感时,拥有知识越多,越有成就感,这就意味着有没有很重要,有了能带来什么不重要,结果就是形成大量的知识库存,积累的知识并不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或者说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知识。这样,一旦没实现业绩上的预期,那么就会反咬一口,宣扬知识无用论。而事实上,在学校对专业知识的强调点是深浅、多少,而在企业强调的是满足客户的程度,比如产品的功能、质量。它们存在一致性,但是有很大区别的。
以规划为成就感的人,往往是对行动麻木的人。他会觉得规划多么多么宏伟,未来多么多么美好,这时候一发生问题,首先考虑的是规划是不是错了,结果是永远都在调整规划,而不是调整行动。这就将规划拉进了幻想的陷阱。所以,他总是希望别人、这个社会变成他想象的样子,他不考虑别人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并在这个基础上去调整自己,导致经常有挫败感,频繁的跳槽。正如Vanguard集团CEO杰克布伦南所说:“我所认识的那些对生活不满,或者经历过道德或法律危机的人都是那些制定了明晰的职业规划的人”,“如果你只是想一味地推进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你最终会对生活产生不满。”
以能力为成就感的人,会在潜意识中假设自己具有什么能力,然后就不断的寻找这一能力重要的证据,不断的强化这种能力,对此颇引以为荣,进入孤芳自赏的状态。不去思考这样的能力对目前工作业绩的创造、以及职业规划,是否具有价值,比如以技术能力为成就感的人,会把技术优越性的重要扩大化,很容易掉进陷阱,结果研发产品不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而是为了表现技术的先进性和个人的品位喜好。这样的人,失利后一定会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我们在看一下以热情、自信等心态为成就感的人,他们会把心态好看成最重要的因素,惯性的认为心态决定一切,这自然导致一个后果,就是轻视专业技能。心态好是好事,没有好的心态就不可能创造好的业绩,你都不想创造业绩,你怎么可能创造出来,天上不可能掉下馅饼。医生说治病救人是最神圣的事业,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但是,如果没有专业技能,如何做到?心态好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当出现失败的时候,找不到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会想我心态这么好都没成功,心态没我好的人反而成功了。另一个是不知道客户想要什么,还拼命的的给客户不想要的东西,如此这般,怎么会没有挫败感呢?继而就是抱怨牢骚,没积累到专业技能,心态也做废掉了。
成就感决定一切,一个人的成就感在哪里,他的成就在哪里,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也绝对必要做好成就感的定向。对于大学生,拥有丰富地知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利用了多少知识;做出宏伟地职业规划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立刻行动;具备突出地能力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一定是客户需要的;拥有积极地心态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业绩。
其他文章:
为什么“没有任何借口”并不是好的执行力?
行于善而臻于善:行动可以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