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法式小城”安其拉贝
—
探秘马达加斯加系列(十一)
安其拉贝(ANTSIRABE),马达加斯加海拔最高的城市,街上穿梭往来着色彩艳丽的人力车“pousse-pousse”,车夫的背影是风景的一部分,坐上车子,短短十几分钟里,你会觉得好像了解了这个城市很多很多…

(安其拉贝最出名的是这种叫做“pousse-pousse”的人力车)
在马达加斯加炽烈的阳光下,我走过马岛第三大城市安其拉贝(ANTSIRABE)的市中心,街道整洁,风格如同欧洲小镇般宁静优雅,随处可见上个世纪样式的法式建筑,这些在时光深处已经略显陈旧的殖民建筑物,旅馆,邮局,教堂或者是市政办公厅,无论残损或者保存完好,不仅能看到马达加斯加的过去,还能深刻地感受到殖民时代对这个国家的深远影响。

(安其拉贝市中心大街)


路边,青春靓丽的啤酒推销女郎代替了临街法式风情咖啡馆,街角的那家“花宫Flower
Palace”旅馆或许也与法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无端让人想到巴黎花神之类的那些左岸著名的咖啡店。马达加斯加,1896年沦为法属殖民地,到1960年独立,大半个世纪的统治,让法国人在这个非洲最大岛国留下了无所不在的影响。无论从社会制度,教育体系,语言,还是建筑文化,西方文化的输入,令包括安其拉贝在内的很多城市开始了全然不同以往的生活,也改变了马岛的风貌。

(市中心的邮局,典型的法式建筑)

(马也是当地常见的交通工具)
(骑马者悠闲经过“花宫”酒店门前)
(靓丽的啤酒推销女孩儿)

我住的温泉酒店
HOTEL DES
THERMES也是个老古董了,于1896年建成使用,法国殖民时期曾一度为执政官的行宫,当年法国贵族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冠盖云集的聚会情景已成追忆,今天只留下这栋气势不凡的建筑。
漫步在街头,街上人不多,我注意到没有一辆公车,原来这座城市竟然没有公共交通,而大街上穿梭往来最多的是一种类似过去的黄包车,车身一如马岛建筑般艳丽,法文名“pousse-pousse”,英文就是“push-push”,中文翻译过来倒也形象:推推。甚至还有骑马者,经过身边时问是否有需要,我微笑着摆摆手。坐上人力车,在这温馨的城市里,看着法式阁楼和尖顶教堂从身边一一掠过,细细品味这座浓浓的法式风情与马岛生活方式并行的城市,车夫们脚步轻快,不管坐不坐他的车子,都会冲你友好地微笑,本应很辛苦的拉车生涯,倒变得不那么沉重了,或许和马人天性乐观有关。

周日,正好是人们前往教堂做礼拜的日子,马人对大地和宇宙的敬畏,不是以单一方式呈现的。今天的马达加斯加,52%人信仰本土宗教,41%的人信奉基督教,然而现实则要复杂得多,许多家庭里既有基督徒,也有万物有灵论者。接近中午,人们结束礼拜,从教堂中鱼贯而出,坐上“pousse-pousse”离去,街道上顿时喧哗起来,纷乱嘈杂中能够感受到马人坚韧的姿态植根于自己固有的文明体系,而这种隐藏着的体系,是走马观花的外来者所无法窥探到的。


(MAKI—狐猴之意,是马岛最有名的生产T恤衫的公司)

(五颜六色的广告占据着街边的墙壁)
这里也是著名的手工艺品中心,此地以盛产宝石闻名,除了常见的各种水晶外,产量多品相好的还包括碧玺、刚玉等,只是加工过于粗糙,好好的石头只能做成圆形或者椭圆形,五颜六色的堆在那里,可惜了。倒是附近的一家生产牛角制品的小作坊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加工方式也很简陋,但做出的饰品还是蛮漂亮的。

安其拉贝出产宝石,和这里的地质条件有很大关系,自古以来,火山喷发的地质运动形成湖泊与巍峨的山脉,给这个地区带来宝贵的财富,也带来了众多的温泉资源和富含矿物质的优质水源,听说这附近就有两座美丽的火山湖,于是让罗杰带我去了距离市区7公里的Andraikiba湖,那里一直是安其拉贝人休闲度假的日常去处。这个地区还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规定:比如住在湖周边的人家不得食用猪肉,也不可以在湖边洗衣,据说守护这个湖的精灵是一位怀孕的漂亮女子,很多年前在这里投湖自尽,她的灵魂便萦绕在湖边,或许还会在黄昏时看到她坐在湖边的石头上。湖边嬉戏钓鱼的孩童,让这种传说变得虚无,看他们快乐的表情,这样的童年都让我感到羡慕,又想起了那些人力车夫,在生活艰辛的国家里,宗教信仰指导行为准则变得普遍,更加虔诚的人们反而会散发更多的积极情绪,于是再艰辛的生活也变得简单而幸福起来。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
“探秘马达加斯加”系列

哈诺马法纳国家公园
实拍罕见竹狐猴
原始雨林中的神仙眷侣

安雅环尾狐猴保护区 华丽神秘的Sifaka Zombitse的“玩具熊”

“史前侏罗纪公园”
田园处处好风光
伊萨鲁的野奢进行时
“牛背上的国家” 高原小城安其拉贝
马人斗鸡也疯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