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应该用心而非用脑
(2011-08-19 07:07:48)
标签:
用心用脑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育儿技巧家庭教育育儿 |
分类: 父母教育 |
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经常会有一些困惑,也经常在不知不觉中犯一些较为低级的“错误”。按理说,如果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用到成人身上,可能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因为,由于孩子的认知和智力的发展还有限,他们不可能按照成人的为人处事标准行事,所以,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往往是“用脑”而非“用心”。说到这里,我井中月为了避免大家的误解,先把要说的名词解释一下。
“用心”,更偏向于情感方面,是家长用其心灵,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为什么说这些话、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聆听才是用“心”听。用心是用父母的心去感受孩子的感觉,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你先要去体会和感觉,而不是先想这件事是不是正确和错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先认同孩子的情绪,而后你想对孩子说的,孩子才有可能听进去,否则真是对牛弹琴的。
“用脑”,更偏向于理智方面,是家长用其思想,站在正确和错误的逻辑角度,去体会孩子为什么说这些话、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聆听就是用“脑”听。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在教育孩子中,如果我们经常使用脑来处理各种信息,则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你首先是先进行思维判断,分析这件事情的对错,完全无视对方的感受和原因。
比如,当孩子哭着闹着让你抱的时候,如果你是“用心”,则你会想孩子是不是真的累了?或是孩子什么地方不舒服了?或是孩子只想和我亲热一下?其应对想法是先从孩子的方面考虑,分析其要求背后的原因;如果你是“用脑”,则你会想孩子是不是太娇气了?或是孩子在无理取闹?此时你的反应,往往是想到孩子的问题,出发点也是你的思维判断。在你眼里,孩子完全是一个讨厌、固执、毫不留情的小东西!
再说一个成人的例子,比如一对恋人在一起。如果你是“用心”,则你会用心体会和对方在一起的感觉,是否可以让自己愉悦和放松,是否有家的感觉。如果你是“用脑”,则你会看这个人的工作和收入如何,有什么性格缺陷,对方在金钱上是否大方?假若你真的是这样想,我井中月想,再好的人,也会被你“逼”走。大家在许多时候,还是要相信自己的感觉的,也许没有什么明确的道理,但不会欺骗自己。
回到儿童教育上来,在面对幼儿出现问题的时候,“用心”的教育要比“用脑”的教育,效果会好的多。“用心”的教育,虽然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也显得听话和懂事。“用脑”的教育,虽然为了孩子做了很多事,但效果不好,最后家长不耐烦了,往往就是指责、训斥孩子。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我们作为成人,太喜欢对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了,非要分出是非来不可。
既然“用心”比“用脑”好,那家长应该如何做?这也不难,如果你能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别那么按照成人的行为规范要求孩子,别一上来就想孩子是做的对还是做的错,特别是成人道德的判断。有时候,孩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之分,也没有什么道德概念,对孩子而言都是学习。这也要求我们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孩子自然会做的比你期望的还好。
从孩子的角度看,其行为做事,不能像成人那样,有很强的社会约束和道德规范。例如4-5岁的幼儿,主要属于前道德判断阶段,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道德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而4-8岁的幼儿,属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对行为做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所以,对幼儿过多的强调对于错,孩子是不能理解的。当孩子的问题出现,每个家长应该注意不要把自己放在“法官”的地位上。父母对待孩子,应该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孩子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你遇到问题,当你不“裁决”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你是“用心”,他们的情绪也会得到释放。此时,孩子就愿意听你的话,父母就可以再采取一些“用脑”的教育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事情是不能绝对的。也就是说,“用心”和“用脑”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即有差别,但又紧密联系。如果只知道“用心”而不知道“用脑”,这样的家长就比较没有原则和界线,反之则会过分教条,简单粗暴,难以维护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所以我们做父母,既要认同情绪,又要坚守原则。如果你能够在生活中坚持这样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很快就会懂得,我的父母接纳我、认同我,同时我也要遵守规则和界线。(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父母教育:
《从左利手写字到孩子习惯改正》
《你敢对孩子的争权战争说不?》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当孩子弄丢新买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