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职场/励志跳槽弃武从文命运转变陈清贫 |
分类: 陈清贫散文系列 |
我拿到《知音》杂志的第一笔稿费是75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每月只有13元津贴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笔巨款。后来,我就拿这笔钱,请全排的弟兄去武昌的小东门大搓了一顿。
那天大家开心极了,对他们的排长大人喊了不少“排长真棒!”“排长万岁!”之类的还算真诚的口号,并热情无比地灌下了不少迷魂汤,如:“排长真是文武双全,前途无量……”
我最后是昏天暗地被弟兄们搂头抱脚地抬回来的。那一夜,我在神智恍惚中做了一夜的梦,梦见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大奖,娶了山口百惠……
说实在的,在那几年亦文亦武的岁月里,我的作品不少,但值得一提的佳作却不太多。真正让我一举成名的,却是因为报道武汉市的一场轰动全国的特大火灾。那是1990年6月1日23点45分,湖北汉阳造纸厂发生了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火灾,大火燃烧了整整七十个小时。
那天大家开心极了,对他们的排长大人喊了不少“排长真棒!”“排长万岁!”之类的还算真诚的口号,并热情无比地灌下了不少迷魂汤,如:“排长真是文武双全,前途无量……”
我最后是昏天暗地被弟兄们搂头抱脚地抬回来的。那一夜,我在神智恍惚中做了一夜的梦,梦见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大奖,娶了山口百惠……
说实在的,在那几年亦文亦武的岁月里,我的作品不少,但值得一提的佳作却不太多。真正让我一举成名的,却是因为报道武汉市的一场轰动全国的特大火灾。那是1990年6月1日23点45分,湖北汉阳造纸厂发生了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火灾,大火燃烧了整整七十个小时。
在那前后,各新闻单位的记者走马灯似地在灭火现场出出入入,我任务在身,完全没有办法哪怕是忙中偷闲地为这一事件写上一个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如云的记者渐渐稀少,到明火扑灭一周以后就几乎看不见什么新闻人了。到我们胜利完成任务最终撤离时,现场已经看不见一个记者。然而也就在这时,这一事件中最感人的一幕发生了!
……部队撤出工厂时,闻讯赶来的工厂职工早已将所有的出路堵得水泻不通,上千名自发赶来的职工拿着赶制的大红花和各种食品饮料迎在前面,当疲惫不堪的武警官兵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群立刻躁动起来。
一位老大娘奋力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拿着四袋香酥花生边往战士手上塞边说:“谢谢你们啦,你们救了我们厂,救了我们家,救了我们几代人啊!”
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小男孩胖乎乎的小手上紧攥着一束精致的塑料花喊道:“谢谢叔叔!谢谢叔叔!”年轻的母亲说:“吻吻叔叔。”小男孩当真在一名少尉的右颊上吻了一下。
道路四周全是黑压压的人群,人们争先恐后地涌上来将大红花往武警官兵胸前戴,将各种食品饮料往战士手上塞,战士们不停地劝阻着。半个小时过去了,部队只向前移动了七八米,带队的孙鸿永副支队长急了,立刻命令四路纵队合成两路,两路纵队又合成一路,尽力在人群中前行……
战士们开始登车了。一袋鸳鸯夹心饼干扔进了车厢,如雨般的鲜花、饮料、副食品也紧跟着扔向了各个车厢。
走在最后的新兵队长李炳山万般无奈收下了两盒西洋参,刚转身递给旁边的一个小孩,又立刻被小孩的母亲夺过扔进了车厢。数以千计的人们伸出了数以千计的胳膊,人群缓缓地随车向前移动,争相着跟车上的战士握手、致意,夹道的人群一直送出了两里多路……
——事后,被那一幕深深激动着的我,不顾自己的内伤外伤均未痊愈,当天就写出了一篇长达两千字左右的新闻通讯,题目就叫《送别》。
这一通讯一经送出便大受好评,第二天便爬上了湖北各大报纸的头版甚至头条!接着,倍受鼓舞的我将此文情节重新调整后,又鼓起勇气地投向了当时在我们心中神圣无比的中国第一大党报——《人民日报》。结果,《人民日报》1990年7月12日第三版,将此文隆重推出!足足占了六分之一个版面!
此文后来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三等奖,和湖北好新闻一等奖。
——1992年,陈清贫在黄鹤楼。
让我当时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我竟然在无意中邂逅了那位《人民日报》的责任编辑!相认后,他笑着对我说:“知道吗?关于那场大火,我们《人民日报》接到的、你们湖北传送过来的稿件不下百篇,其中不乏名记的佳作。但我们最终只决定选用了你的这一篇。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这一篇写出了新意,通篇不提一字救火,却字里行间让人感觉到,我们的子弟兵们救火是如何的英勇……”
他的这一点评,对我今后的写作影响甚巨,也第一次使我感觉到,面对新闻事实,巧妙地选材和找出最佳的写作角度,对一篇新闻作品的成败会有多么的重要!
还有,令人拍案惊奇的是,那时我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这个《人民日报》的责任编辑,在两三年后居然和我的一位女同事喜结连理!并在若干年后,在武汉市的某一高楼大厦间,和我居住在同一层楼的隔壁!让人实在不能不衷心感叹,TMD命运流转的神奇!!(未完待续)
让我当时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我竟然在无意中邂逅了那位《人民日报》的责任编辑!相认后,他笑着对我说:“知道吗?关于那场大火,我们《人民日报》接到的、你们湖北传送过来的稿件不下百篇,其中不乏名记的佳作。但我们最终只决定选用了你的这一篇。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这一篇写出了新意,通篇不提一字救火,却字里行间让人感觉到,我们的子弟兵们救火是如何的英勇……”
他的这一点评,对我今后的写作影响甚巨,也第一次使我感觉到,面对新闻事实,巧妙地选材和找出最佳的写作角度,对一篇新闻作品的成败会有多么的重要!
还有,令人拍案惊奇的是,那时我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这个《人民日报》的责任编辑,在两三年后居然和我的一位女同事喜结连理!并在若干年后,在武汉市的某一高楼大厦间,和我居住在同一层楼的隔壁!让人实在不能不衷心感叹,TMD命运流转的神奇!!(未完待续)
前一篇:弃武从文:我这样走上写稿之路2
后一篇:弃武从文:我这样走上写稿之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