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古人”白岩松:我儿子已经活脱脱是个小汉人了

(2007-08-15 05:05:07)
标签:

旅行/见闻

56民族

白岩松

分类: 走进56个民族家庭

此文被新浪博客首页推荐

“蒙古人”白岩松:我儿子已经活脱脱是个小汉人了

八年前,我正在筹备着寻访56个民族之旅,那时的白岩松刚刚做了一年的父亲。

 

“为什么要走遍56个民族?”七年来,经常被人这样问道。

 

潜台词是:有意义吗?这么苦,这么累......又不赚钱,又不如超女、快男好看。呵呵,刚一开博,已经有网友这样跟贴:“这里好古老哟......”

 

现代社会越来越物质化,我们身边充斥着推土机、炸药、钢筋、水泥、超市、汽车、电视、无所不在的广告以及信息膨胀的网络越来越多的人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城市这个巨大的搅拌机中,把自己完全融入其中。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中,媒体是功利的,喜欢突发性的重大新闻、热衷于“炒作”。因此就有人看不懂了:花费这么大的精力,用长达3年的时间来关注并不热门的“民族文化”,并且还将为此耗去未来的十年, 图啥?

 

八年前,小我一岁的白岩松听说我《走进56个民族家庭》的计划时当即发表过一番感概:“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消亡速度之快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以我家为例: 我爷爷是草原上正宗的牧民,一句汉话听不懂;我爸爸是牧区第一个大学生,汉话蒙话说得一样好;我出生在城市(海拉尔),蒙古族习惯已经很少了;我儿子小巴蒂生在镇江,活脱脱是个小汉人了,老爷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生对他来说,比格林童话都要遥远。只用四代,蒙族的文化就在我们这个家庭中消了,其他家庭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局面,只是时间长短的区别

 

一路上,这样的体会越来越深,也越来越痛。白岩松家乡附近的草原,已经很难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了,因为过度放牧已经使草场严重沙化、退化。象小伊达木这样顽强保持蒙古族传统的人也不多了,特别是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比家里时间长,在家时在电视的时间比与父母一起的时间长,得勒、马靴哪比得上阿迪、耐克舒服,骑马哪里有摩托、吉普潇洒?这一代孩子长大时,不知草原将是什么样子?

“蒙古人”白岩松:我儿子已经活脱脱是个小汉人了

随着草场沙化退化,"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经很难寻觅

 

我们一说起少数民族来,总会联想到“老少边穷”四个字。少数民族自已也有痛切体会,现在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排他”,而是“排我”: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越来越多的民族,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融入以城市文化这个大搅拌机中,把自己搅得粉碎,几乎彻底地融入到所谓主流文化之中。把很多不该丢弃的给丢弃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鄂伦春老人说的:“我们小民族是落后的,你们大汉族是先进的”,永远忘不了,象鄂伦春这样的很多“小民族”,纷纷搬进新村别墅后,已经连一件传统的服装和器皿也都找不到了。

 

也许,这就是我曾辛苦三年、今年要跋涉十年的活动的意义所在: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一部分人对少数民族文化重视起来,就算不枉此行了

 

当然,这只是副产品。我的本意,是让自己的生命不至于太苍白。让这一生变得好玩一些。人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经历,后半部分是回忆。给自己增加一些回忆的资本而已。

 

施晓亮《走进56个民族家庭》对蒙古族的采访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4561d01000a65.html

 

“蒙古人”白岩松:我儿子已经活脱脱是个小汉人了

六年前,我的蒙古族阿爸小伊达木在锡林郭勒草原他的牧场上亲自动手搭建蒙古包.随着草原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游牧改为相对定居),砖房越来越多,蒙古包越来越少.

 

“蒙古人”白岩松:我儿子已经活脱脱是个小汉人了

 草原上的新一代,已经离“马背上的民族”这个称号越来越远了

 

“蒙古人”白岩松:我儿子已经活脱脱是个小汉人了

这个蒙古族小美女比白岩松的儿子大2岁,长大后,她还会依恋这片草原吗?

 

精彩博文导读:

让"摇滚之父"崔健跪拜的纳西族老妈妈

纳西葬礼上的哀歌

路遇劫匪,我把他撞飞了

一生中写给妈妈的第一封信

从大理到丽江,寻找远去的宁静

梦中的香格里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