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殇
(2011-09-10 10:28:05)
文/龚德位
今天是教师节,不是“教师劫”,也不是“送礼节”。
但这样的强调似乎不大管用,社会舆论就是这样定位的。“教师素质低下”“师德滑坡”等议论更是满天飞。其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教师并不是因“送礼”而去看待所谓的教育教学。这不,近日南京的一位小学教师就发帖《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声音,赢得大量网友的热烈追捧。
实则倒回来想想,教师也挺悲哀的。在中国,但凡为某个群体、某个职业设定节日大多数就意味着“弱势群体”的表现。从“臭老九”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跨越还远未结束。有人戏称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公务员节”“老板节”,还有人戏言近年来记者也有了节日而进行调侃:“都已经沦为做记者了还有什么好失去的。”有人说医生是高危职业,其实教师更是如此。
9月6日,东方教育时报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公布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九成教师感觉压力大,其实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各种指标和考核评价机制。有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教师“只育分不育人”,然而又有多少人不看重“分”而只看“人”的?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教师和家长,只要分数“不达标”就会引起众多的非议,这在现实生活中是百分之百存在着的,你说怎么办?
再退一步,在工作调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众多因数影响着一线教师。当整个社会都陷入“大交易”中时,我们又岂能要求教师独善其身?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要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这句话我认为本身没有错,但前提条件是要有适应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和土壤。本身给予教师的有很多的“硬性要求”,这是不能触碰的底线,但更多的是“软”的一面,有时会让你觉得“一张书桌”“一支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所谓的空间和土壤。
最近几天有点郁闷,关于教育的话题是铺天盖地。前有“我爸是李刚”,后又“我爹是双江”。在社会心态日益复杂的当下,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问题,我想学校教育也很难逃其运,人们对教师的指责也就不足为奇了。
恨爸不成刚,怨爹不双江——实则,教育之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