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为什么不开心?

标签:
规则听话乖孩子安全父母孩子育儿 |
分类: 懒猫的早教园地 |
乖孩子为什么不开心?
小故事:
兵兵是一个男孩,2岁以前还比较乖,2岁以后就非常让妈妈头疼:淘气得不得了,看到什么都要动,妈妈管他的时候还不听,总对妈妈说“不”。兵兵妈妈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她看到兵兵这样很恼火,经常对兵兵发脾气并且采用打骂的方式,让兵兵听她的话。此后,兵兵果然逐渐变得乖起来,出门在外,从不乱跑乱动,总是乖乖地跟着妈妈,妈妈让他问候叔叔阿姨好,他也从来都照着做。很多人都说,兵兵是个文质彬彬懂礼貌的好孩子。兵兵妈妈觉得孩子很让她省心,心里美滋滋的。
但是逐渐地,妈妈发现,兵兵越来越胆小,在陌生的环境,总是躲在妈妈身后,任何事情,如果妈妈不让他做,就从不主动伸手,即使自己非常想做,也要先看看妈妈的脸色;而且,遇到任何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兵兵就会大哭大叫,看起来非常脆弱,也不敢尝试新的事情。兵兵妈妈陷入了苦恼。
后来,兵兵该上幼儿园了。兵兵在幼儿园表现得非常紧张拘谨,而且入园时哭得很厉害,也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经过很长时间还是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后来虽然不哭了,但是显得非常孤独,也很不开心。园长和兵兵妈妈谈,告诉她,兵兵的心智并没有发展到和年龄相应的水平,而且缺乏自主的探索和学习能力,缺少自信,不敢和别人交往。如果妈妈不及时改变做法,将来兵兵可能难以正常生活。
故事背后的分析:
兵兵的例子,其实是源于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事。故事中,兵兵在两岁时的表现,应该说,是那个年龄段孩子非常正常的行为——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2-3岁也是发现自我的阶段,孩子会表现得执拗、固执,经常对别人说“不”。可是,这些本是正常的行为,在兵兵妈妈眼里看来,就是太淘气、任性、不听话的表现。面对妈妈大发脾气,兵兵觉得妈妈不爱他了,加上打骂等手段的约束之下,兵兵压抑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去顺从妈妈的意愿,变成一个不正常、不开心的“乖孩子”。
兵兵的情况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着一些父母、包括一些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为了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而采取各种办法——“乖,再不听话,我就不给你买好吃的了。”“不乖就不是好孩子、不乖的孩子没人要”“听话就给你贴小红花”等等。有的幼儿园老师,为了方便管理,也可能采取一些威胁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你现在要是不好好睡觉,晚上就不让你妈妈来接你。”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平安健康,懂规矩、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不希望孩子出危险、走弯路;但是,为了达到这些,也不用要让孩子做到乖乖听话。如果凡事都是按照大人的话去做,往往在内心里难以建构起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很可能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没主见、不敢探索、缺少创造力、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乖孩子”,应该是能够自觉自愿遵守规则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要做讲道理、有主见的孩子。这样的“乖孩子”,今后会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也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
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发展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
1、只有拥有充分成长空间的孩子,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
家长首先要多学习和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生来是愿意遵守规则的,根据教育专家的研究,孩子从出生到3岁,都处在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孩子就会哭闹反抗。如果能够从小给孩子有秩序有规律的生活,就会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养成做事有章法不混乱的习惯。
2、 规则要尽量简单明确,并适用于家里所有人。
为孩子制定规则,要尽量简单明确,不要太繁琐。比如在安全方面,不要因为怕孩子出危险,就什么都不让孩子动,否则会压抑孩子自主的探索和学习精神。父母首先要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并教给大一点的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不要因为怕孩子扎到手就不让他动刀,很小的时候,把刀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等孩子大一点了,就可以教他如何使用,告诉他怎样才不会伤到自己。此外,家里的规则要适用于所有人,要想让孩子自愿遵守规则,父母先要以身作则。如果希望孩子用完东西及时归位,家长自己也要做到,不能自己一边乱丢东西,一边对孩子说,“你要把东西放好!”这样,孩子是不会真正理解规则的。
友童
2008年5月
(本文发表于《中国妇女》杂志)
很荣幸地接到博友 明月清风
懒妈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