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宝宝婴儿孩子恐惧怕生分离焦虑安全感育儿 |
分类: 懒猫的早教园地 |
妈妈不怕宝宝的“怕”(一)
友童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妈妈们都会发现,孩子时常会出现害怕这个害怕那个的现象。有些妈妈因此会产生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太胆小了?
其实,孩子出现恐惧的情况,并不是坏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也是让孩子远离危险的一种本能反应。接下来,结合一些经常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恐惧?如果能够心中有数,妈妈就能坦然面对孩子的“害怕”了。
小故事一:
圆圆是个非常健康可爱的宝贝,自从她出生以后,家里经常有亲朋好友前来看望和祝贺。圆圆很小的时候,一见到有客人来,就会高兴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样子可爱极了。可是,半岁以后,除了家里的人之外,圆圆一见到外人,就会皱起小眉头,露出紧张的表情,甚至有时还会大哭,更不肯让陌生人抱她。这让妈妈在客人面前感觉很没有面子,同时妈妈也很纳闷,圆圆以前那么可爱大方,现在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胆小了?
解读宝宝 “怕生”:
怕生,一般会发生在6个月到18个月的宝宝身上,因为,宝宝长到6个月的时候,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此时的孩子已经能够区分,哪些人让他感到安全,哪些是不熟悉的陌生人。怕生是孩子天生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帮助他远离潜在的危险。一般到1岁半以后,随着孩子接触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经验不断增多,怕生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弱。
但是,如果宝宝到2岁还有较严重的怕生现象,家长需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1、
要让孩子多接触外部环境、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他人在一起,多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
2、
妈妈(或孩子的抚养人)平时要多陪伴孩子、多鼓励孩子,并注重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
小故事二:
贝贝4个月大的时候,贝贝妈妈就结束产假去上班了,白天,由贝贝奶奶在家里照顾贝贝。每天早晨,奶奶抱着贝贝在门口目送妈妈上班。但是,贝贝8个月以后,只要看到妈妈准备去上班,就开始大哭,那个样子伤心极了。从这以后,为了不让贝贝哭,妈妈要上班时,奶奶就抱着贝贝躲在屋里,让妈妈悄悄地走。可是,从此以后,贝贝越来越粘妈妈了,只要妈妈在家,就不要别人,只让妈妈抱着她,就连妈妈上厕所都要和妈妈在一起,贝贝妈妈很苦恼,现在她在家,除了和贝贝在一起,什么都做不了。
解读宝宝“怕和妈妈分开”:
贝贝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分离焦虑”。这个现象也是随着宝宝的认知能力发展而产生的,一般在孩子7、8个月的时候开始出现。当孩子的妈妈(或者其他抚养人)突然消失的时候,孩子会产生一种恐惧,不知道他最亲近的人去哪里了。这种心理现象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促使孩子发出信号,呼唤和寻找妈妈(或最亲近的人)。
严重的分离焦虑,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为了找妈妈,影响到孩子的正常饮食和其他活动,时间长了还会导致孩子免疫力下降。如果要消除孩子分离焦虑,妈妈就要尽可能多地陪伴着孩子,给予孩子安全感,如果妈妈白天要上班,应该把孩子交给孩子平时熟悉的人来带,而且不要经常更换带孩子的人,
同时,要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所以,象贝贝妈妈那样,采取悄悄离开的方式,是非常错误的,这会加重孩子的恐惧,从而表现为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更加粘妈妈,生怕妈妈离开。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在离开的时候要和孩子告别,并告诉孩子妈妈还会回来。一开始,孩子可能通过哭泣表示心中的恐惧,随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慢慢地,他的分离焦虑程度就会降低。孩子到2岁以后,心理更加成熟,能够离开妈妈(抚养人)去探索周围的世界,那个时候,只要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得比较好,分离焦虑的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后续文章: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