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陆香港地铁电车轨道交通 |
分类: 游记中国 |
香港是个地少人多的地方,要实现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城市轨道交通当然是首选,香港在这方面也做得很不错。
这是港铁运行图,目前它已经拥有11条线路和83个车站的规模,其中22个是换乘车站,可见其换乘率之高。
香港1000平方公里多一点(不能住人的山区占很大比重)却有700多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之高排在世界前列,因此香港地铁的利用率也很高,属于比较拥挤的地铁系统。虽然如此,但地铁内的秩序和环境卫生却都很好。
车厢内非常整洁,地面几乎“一尘不染”。上下车的秩序也非常好,无论什么时间段多么拥挤,所有人都能做到先下后上按规则排队。同样是中国人,就隔着一条窄窄的深圳河,在这种细节小事上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国内有地铁城市的朋友们,不妨明天注意一下,看看自己城市的地铁能这么干净和有秩序吗?
香港地铁从立项规划和建设到今天,已经有差不多50年的历史了,其间方案进行过若干次修改。今天的地铁地图与当年的第一规划稿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由于年代跨度大规划变更多,更主要是香港寸土寸金并且实行私有制,所以拆迁是很困难的,所有的后续线路只能在原有的线路和环境的前提下修建。这样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很多地铁中转站的各条线路之间的距离太大,有的甚至是在地下要走过几个街区。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不管路有多远几乎全部都实现了无障碍化。
还是由于香港市中心的建筑密度高,所以很多地铁站就设在摩天大楼或者其他的公共设施里面。
香港很多方面比内地更多地继承了传统文化,这巨大的商厦里面是按照五行来划分区域的,这样一来不靠指示图的话,像我这样的外来人员一出地铁就容易晕。
有的地铁站一出来就是很长很长的过街天桥,比如到会展中心就是这样。这等于在半空中又跨了几条街区,虽然这样不是很方便,但对于香港的自然情况来说,这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不然这样的客流走地面的话车就甭开了。
设在郊区的一些地铁站就有正式的专用建筑,尤其是公共交通枢纽所在地的车站。这座建筑就是东涌线的终点“东涌(多音字,在这里念chong第一声)站”,从这里可以换乘到机场和大屿山各主要景点。
香港还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比较好的地区,并且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了各个方面。这列车窗被做成米老鼠造型的地铁让人一看就知道,它肯定是去迪士尼乐园的,这样的设计既新颖好玩又起到一目了然指示方向的作用。
地铁车厢里到站指示灯的显示板,很多都是涵盖整个网络的信息,这样就节省了为外地游客发放地铁图的成本,又会让需要的人更方便(发了图还要拿着,出了地铁又没用),真是又有效率又节能环保(香港才真是个资源奇缺的地方,所以环保的意识和工作做得也很深入细致)。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每个地铁站的出口都很多,这样每座车站所覆盖的使用人群就多,同时地面交通的压力就少。不过这么做也很容易让外来人找路困难,所以在所有的地铁通道和出口处,都会有这样图文并茂介绍详细的引导牌(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的理解并不是让你觉得谱儿有多大,而是在你正需要的时候,你所需要的东西或事物就能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
从照片上是不是能看出点门道来?甭管人流有多大,但你身边的人总是都朝同一个方向走,而不会有其他方向的人来穿插。这一方面是设计地下通道的时候科学合理,把所有通道都尽量设计成了单行线以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市民认真地按照设计执行。反观中国国内的地铁(其实有些省会城市的地铁还没有形成网络,而且人流量也远没有香港高,但却比香港地铁拥挤,这其中很主要的因素就是混乱造成的),有时候真是惨不忍睹。
还有一个不太愉快但又不得不说的事情,那就是前一段闹得很厉害的“大陆游客地铁进食事件”。目前在香港地铁里,有相当数量的广告位都已换成这样的公益广告,广告上没有用英文含意很明显。且不提这条规定是否符合人性是否有道理,但既然规定了,而且香港全体市民都愿意遵守,我们其他地方来的人就没有理由非要破这个戒,毕竟香港首先是香港人的香港。
说到香港的轨道交通,就不能不提一下这双层的有轨电车,以我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香港这种两层的有轨电车是世界上唯一的。还有一个忘说了,香港地铁通票为55港币(24小时有效,可无限制乘坐除机场快线外的所有线路),以香港的工资和物价水平来衡量,这个价格算是比较低的(本地人的月票会更便宜)。
欢迎观看我的地铁系列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