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13)夜游西施庄,赏月听锡剧!
摄影:穿山甲1268
西施庄,古已有之,相传为范蠡、西施隐逸蠡湖幽秘之处,清末已淹没。2006年9月,经过一年的建设,在东蠡湖中,取清淤之土,堆成“品”字型小岛,桥廊构通,植树莳花,重新恢复了“西施庄”旧观。
岛上现建有陶朱公馆、春秋戏台、夷光(西施姓施,名夷光)茶室、繡楼、浪琴舫等古建筑,并有范蠡、西施隐逸蠡湖,造福于民的生平事迹介绍。
图1

蠡湖中的小岛:西施庄
范蠡功成身退,弃政从商,教民养鱼、制陶、经商,并三致千金散钱于民,被吴地人民称为“渔父”、“陶祖”、“商圣”和文财神,陶朱公馆里陈列他的生平和经商思想图文。
西施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姿容绝色对水照镜时,群鱼都为她的美色惊讶,沉潜逃走,故有“沉鱼”之说。西施美丽如出水芙蓉,民间誉为“荷花女神”。
范蠡经商致富,“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司马迁在“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大加赞赏。
图2

蠡湖岸边建有去往西施庄的游船码头,游人乘船15分钟就可以从蠡湖岸边到达西施庄。
图3
登上西施庄
图4

西施庄
图5

西施庄
图6

西施庄
图7

在西施庄,一边品茶,一边赏月,一边听锡剧,很过瘾的。
锡剧俗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苏南、苏北地区,在浙江和上海的部分地区也有流布,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解放前后叫“常锡文戏”,五十年代初称为常锡剧,锡剧是其简称。
锡剧音乐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柔和抒情,清快悦耳,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这种板腔体式,可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近似朗诵),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表演上,锡剧在发展到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参照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部分剧团还聘请京剧和昆剧演员进行辅导,学习京、昆的舞蹈身段、形体动作,向载歌载舞、唱做念打方向发展,但一般仍以“唱”为重点。
锡剧的行当分工,对子戏阶段,男角称“上手”(或称“左口”),女角称“下手”(或称“右口”)。
小同场时期,角色增多,角色行当已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
图8

无锡电视台的美女主持在西施庄客串主持。
图9

锡剧片段
图10

锡剧表演中间,穿插具有江南特点的歌舞。
图11

五里清波范蠡湖 万顷缥缈西施踪
文属于【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专辑:
(1)东降镇·杨明古桥
(2)方桥村·沈瑞州故居
(3)许舍村·黄草布
(4)葛埭村:5000年的传说
(5)烧香浜·横山草堂
(6)惠山古镇·江南祠堂
(7)李公祠·李鸿章弟弟的专祠
(8)在锡山俯瞰江南胜景
(9)天下第二泉
(10)新安镇·江南千年古刹净慧寺
(11)蠡湖最美妙时辰
(12)蠡湖畔的神秘花园
(13)夜游西施庄,赏月听锡剧!
(14)中国陶都明代古龙窑:前墅古龙窑
(15)紫砂(壶)和黄龙山
(16)荣巷,江南最大的同姓建筑群!
(17)荣巷古街上悠闲的人们
(18)清名桥,古运河上最美的节点!
(19)古运河畔“枕河人家”
(20)梅村,江南第一古镇!
(21)无锡梅村·泰伯庙
(22)荡口,无锡第一古镇!
(23)小娄巷,江南才子巷!
(24)严家桥,“三地一村四码头”
(25)走进江南百年地主老宅
(26)江南乡下的古老灶台
(27)太湖边的小村:红沙湾
(28)太湖边上的古镇:南泉
(29)江南雨前茶的采摘和炒青过程
(30)扬中,“拼死吃河豚”!
(31)木渎古镇:江南园林之都
(32)锦溪古镇:“睡梦中的少女”!
(33)沙溪:可与周庄比美的水乡!
更多文章请浏览:《情色江南》
欢迎加入【行摄·视界】大家庭
流行歌曲《江南丝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