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南情色江南宜兴丁蜀镇中国陶都紫砂黄龙山穿山甲1268旅游 |
分类: 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 |
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15)紫砂(壶)湖和黄龙山
图·文
图1
黄龙山,位于宜兴丁蜀镇,
说山有些夸张,
实际上就是一个挺大的土丘。
我国大部分紫砂壶的原料
都来源于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山。
图2
就是一个巨大的紫砂开采场。
地下断层里蕴藏的紫砂,
紫砂挖掘后地下冒水形成的湖---紫砂(壶)湖。
图3
坑挖得深了,
地下水就冒出来,形成了水坑,水坑多了就形成了湖。
图4
图5
我叫它“黄龙山天池”,
估摸着有5000-6000平米,
湖的那边山坡上都已经被开采了,
湖的这边还有一小片堆满乱石的山岗。
图6
就是山,没有水,
紫砂开采的多了,
留下大大小小的坑,
坑里冒出了地下水,
水大了就淹没了这些坑,
时间长了就形成了
眼前这个靠冒出的地下水形成的
黄龙山天池紫砂湖(呵呵,这是穿山甲命名的),
面积大约5000多平方米,
深度有20多米,
由于都是地下水,
湖水呈现出非常漂亮的色彩,
清澈见底,
我观察了许久,
没有见到活物儿,
可能湖中没有生命了,
但在我离开时,还是见到了两个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图7
紫砂湖的四周
基本都被开采了,
这是湖的东南边被开采的山体,
离这里不远的山坡下面就是丁蜀镇著名的紫砂路和繁华的商业街。
图8
我在这里
没有见到轰鸣的机器,
所有的开采都是纯手工作业,
工具是
铁锨和丁字镐,一副扁担和两个竹篓。
据他们说,这里政府禁止开采,
他们只能偷偷摸摸化整为零的游击零星作业。
图9
紫砂湖边挥汗如雨的淘砂人,
他们都是打工的,
受老板控制,
干上一天也就是50元钱,
他们说,这活儿实在太苦了,如果有的干,不会到这里淘砂
图10
黄龙山紫砂挖掘现场的情况
图11
这个深坑里的紫砂石清晰可见,
但没有人开采,据说是冒水了,
用不了多久,这里就将形成新的紫砂湖泊。
图12
都是从山体里挖掘出来的,被整齐地码放在这里。
图13
黄龙山紫砂挖掘也是划地为界的,
有几个老板控制。
这是我碰到的一个紫砂挖掘现场,
为了找到紫砂断层,
农民们要把挖下来的土用扁担运到地面,直到挖到紫砂层,工人们非常辛苦。
据说要放置3-4年风化后才能制作紫砂壶。
图15
这些紫砂原料要经过筛选,
才能装入编织袋出售,
大概一袋紫砂原料能卖到80元。
图16
据说4号坑深度有100多米,
现在里面还有传送带,
由于安全问题,现在4号坑口封闭了。
图17
心情有些沉重,
除了开采的场面,
我努力寻找
一些我更喜欢的小景,
尽管很难,
还是发现了这样一个镜头:
黄龙山石旁一颗顽强生长的小树!
图18
是用来装紫砂土的,
装满后运走,一般都是用作出售,
一袋80元,这一地的袋子也有百十条了,都装满了也有8000多大洋了。
图19
这是进入黄龙山时看见的石碑,
到黄龙山开采的人
并没有意识到这里的危险,
这些可怜的农民在每天50元钱的驱动下,
在深坑和洞内,挥汗如雨,进行着危险的作业。
图20
在黄龙山拍片
还是充满危险的,
山体是松软的,
地面有很长的裂缝,
看似坚硬的山石,
实际上是风化的紫砂泥
所以在这里呆上个把小时我决定离开,
这是离开黄龙山时拍摄的黄龙山的全景照片。
紫砂矿、紫砂石、紫砂湖、山坡上零星的树木和枯草、还有那朴实的淘砂人......
这是一次难得摄影活动,我,
第一次知道了紫砂壶原料的产地是黄龙山,
第一次见到不靠大型机器挖掘,
只靠手工开采而形成的紫砂(壶)湖泊,
第一次见到堆积如山的紫泥
和刚刚从山体断层挖出的湿漉漉的紫色的紫砂石,
第一次见到了黄龙山紫砂开采现场的手刨肩扛的农民。
......
这就是我见到的真实的黄龙山,
和黄龙山紫砂湖。
......
黄龙山越来越小,紫砂(壶)湖越来越大,
紫砂矿产越用越少,宜兴紫砂壶越来越值钱!
【背景资料1】(来自网上)
江苏宜兴:保护黄龙山紫砂陶土
(时间:2004-11-21 12:24:09 )
为切实保护珍贵的紫砂陶土资源,市政府近日专门发出通知,决定从11月4日起,在丁蜀镇黄龙山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内,全面控制各类建设。
通知明确规定,控制区为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内东至万利陶瓷原料厂西围墙、南至山前路、西至黄龙路,北至规划建设中的东坡路,共约10万平方米。在该区城内采取四条控制措施:一是市国土部门原则上不再新批各类建设用地,市规划部门不再新批各类建设项目。二是区域内目前征而未建、批而未建的用地,
必须停止一切建设活动,已建项目只拆不建,禁止任何形式的改、扩建行为。三是原则上禁止永久性市政管线或其他市政设施穿越该区域地下,确需穿越的,必须报经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四是在控制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实施开坑、挖塘、填土及堆放建筑材料等破坏性行为。今后,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将加
强对该区域控制建设情况的监察、检察,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背景资料2】(来自网上)
拍摄时间:2008年12月13日,拍摄地点: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拍摄设备:尼康D200.
文属于【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专辑:
(2)方桥村·沈瑞州故居
(3)许舍村·黄草布
欢迎加入【行摄·视界】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