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把眼睛往下看的写者——推荐叶莎及其诗作《乞者》/安琪(《海峡瞭望》2016年第8期)
(2016-12-07 11:59:23)
标签:
安琪海峡瞭望台湾诗人专栏叶莎秀实 |
分类: 安琪文论 |
一个能把眼睛往下看的写者
——推荐叶莎及其诗作《乞者》
文/安琪
打车来到位于漳州市尾的漳州市诗歌协会时已近晚上10点,一屋子热气腾腾的诗人朋友,和我一样,大家都是来参加2016年“闽南诗歌节”的,这一年一度的诗歌盛会是我最喜欢的活动,不仅因为我可以籍此回一趟故乡,还因为,每年的诗歌节都会让我结识几位来自宝岛台湾的诗人,为我正在进行的《海峡瞭望》台湾诗人专栏的撰写提供新的新作素材。此番回漳前,我已在闽南师大文学院微信平台上瞄准了一位叫“叶莎”的诗人,嗯,这位还没写过,我心里暗暗做了记号。
因此在诗歌协会,看着满满一屋子人,我立刻对其中一位一看就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女士说,您就是诗人……,一旁的男诗人秀实爽快接住我的话头:叶莎,非常优秀的诗人。是的,叶莎,虽然以前并未闻知此名,但从“2016闽南诗歌节名家风采”资料里我已当她是熟悉的朋友,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四海之内皆诗兄弟也”。我向叶莎和秀实介绍了《海峡瞭望》专栏的事,他们均表示“知道”,因为“颜艾琳、紫鹃、龙青均在脸书上转发过”,这个晚上我们的话题就围绕着这个专栏展开,我大略数了一下迄今写到的台湾诗人,几乎涵盖台湾诗坛各个时代,从1920年代一直到1980年代均有,确有全家福的味道。《圆桌诗刊》主编秀实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出版点,认为等此专栏结束后可以寻求出版。叶莎也赞同此议。我对秀实和叶莎说,到时我把全部文本整理好后你们再帮我联系在台湾出版吧。我看到他们送我的书里有一本《风过松涛与麦浪——台港爱情诗精粹》,主编即为他们二人,直到他们确有眼光,也有热情,不免对此专栏的最终成书有了一些期待。
叶莎身量偏瘦,脸型和眉眼有少数民族的韵味,没问她是否少数民族。5月15日晚上,主办方同时安排了六场讲座,我因为自己也被安排了一场,无法聆听叶莎那场。当晚,叶莎作了题为“如何写新诗”的主题演讲。叶莎以两位台湾女诗人罗任玲和然灵为例,通过介绍她们诗歌的特色,得出结论:作新诗,要严谨、要精炼、要创新、要独特。她强调,诗歌不能写得像白开水,要有画面感,更要有情感。接着,叶莎女士以自己的诗歌为例,向在座文学院师生传授写新诗的技巧,成语活用便是其中之一。叶莎女士强调,成语活用可以让整个诗歌灵动起来,并建议新诗初学者可以把此项技巧应用到诗歌创作中去。关于叶莎讲座的内容来自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综合报道。
对叶莎讲座中提到的成语活用我有感受,这感受来自于对叶莎诗集《人间》的阅读。此书做得讲究,铜板彩印,内附有叶莎、刘哲维、游家相、张挥所摄的与叶莎诗作有关的摄影作品,并有南子、喜菡、季闻所撰写的序言,全书分两辑,其一:主角,其二:布景。主角事关人物,布景指向景物。试举两例以证明叶莎“成语活用”此言不虚。
先读《夜谈》一诗——
一大片黑静坐/我们对望,谈灰飞/和不想被时光烟灭的种种
再读《临摹》一诗——
如果你愿意聚睛/一个夏天,会神一场蜕变
你看,灰飞烟灭、聚精(睛)会神两个成语就这样被诗人拆解置放到两个句子里,形成观望、对应、延展、灵动等种种奇异效果。
成语活用需要一种神来之笔,要恰到好处,要顺其自然。可以想象,每当叶莎在写作中突发一个成语活用的灵感,她一定非常振奋,有着一种重新创作、发明成语的小小骄傲,我甚至可以听见她怦怦跳动的心和略微颤抖的手,那是一种被成语之神命中的喜悦。我想到大陆有一首堪称成语活用典范的诗作题为《我们还在》,出自诗人老巢,全诗不长,我引用如下——
以前我们狼狈为奸/狼还在 狈没了//以前我们衣冠禽兽/衣冠还在 禽兽没了//以前我们酒肉朋友/酒肉还在 朋友没了//以前我们寻欢作乐/我们还在 欢乐没了
和叶莎一样,老巢此诗也采用了拆解成语的方式,除此,此诗把通常意义上负面的成语用处了正面的意义,也是它的另一特色。
确实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足以使一个诗人腾挪闪转,借题发挥。叶莎在讲座中从具体的写作方法入手,显见了她的毫无保留的技术指导,这是最容易被学生学会的一种教授,也是只有诗人才会说到点子上的行之有效的甚至可以产生立竿见影反馈的负责任的教授。
在对叶莎诗集《人间》的阅读中我发现,叶莎似乎更擅长写人而非记景。辑一“主角” 展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在《水之遗憾》一诗中,诗人以水自况向屈原传情达意,颇为令人沉思。在诗人笔下,采蚵人、陶匠、街头艺人、赶鸭人、花匠、牛仔……都成为她笔下的主角,叶莎是一个能把眼睛往下看然后再用沉甸甸的笔把人物托举到读者内心的写者,读她的人物诗,能读到被写者的艰辛,和写作者的善心。以《乞者》一诗为例,诗的开篇即如此切入——
每天/她都在相同的地方等待/等待贫穷走开
叶莎不写她在等待人们的施舍,而是写等待贫穷走开,施舍也是为了贫穷走开,叶莎等于跳过了第二个环节,直接到达结果。
这就是诗歌的表达。
在景物上,我觉得叶莎尚需要更新颖的观察、更不落俗的语言呈现。以我的经验,景物,真的很难写,我曾写过“言辞无法赶上风景/于是我沉默”说的就是这种无力。
在后记中叶莎有文《梦想的第一个戳记》说到了自己对旅行的喜欢,《人间》即是行走的记忆。
我也喜欢行走,但相比于叶莎,我对众生的关注不够,关怀不够。这是我要改正的,感谢叶莎!
2016-7-3,北京。
《乞者》
叶莎
每天
她都在相同的地方等待
等待贫穷走开
太阳带着纸笔来
将她的身影慢慢描
描两袖成清风
描鬓发成霜白
身旁的椰子树
向天空乞讨爱
天空送来沉沉暮霭
她摇着空荡荡的黄昏
斗笠里,装满了慈悲的风
叶莎简介:
叶莎,本名刘文媛,生于台湾桃园市龙潭区,瑞士欧洲大学研究生,目前是野姜花诗社采访组长,乾坤诗刊责任编辑,吹鼓吹诗论坛散文诗版主,诗写映像创作班讲师;得过桃园县文艺创作奖,桐花文学奖,台湾诗学小诗奖,DCC杯全球华语诗人优秀奖。著有个人诗集《伐梦》《人间》,北美双语合集《彼岸花开》,杭州女诗人合集《花弄影》,合作主编《风吹过松涛与麦浪——台港爱情诗精粹》,2015年台湾年度诗选特约编辑。
诗观:
诗即生活,诗不是空中楼阁,盼望自己每一首诗都拥有独特的性格和难以抗拒的亲和力,认为诗,应如母亲,可以召唤人类内心最真诚的情感。
【《海峡瞭望》专栏】
2012年第12期:因为太太的缘故——读洛夫诗作《因为风的缘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pa.html
2013年第1期:抓住生活中诗意的瞬间——读紫鹃诗作《动物生活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y0.html
2013年第2期:她诗中极具先锋意识的书写风格——读颜艾琳诗作《听海子的妈妈朗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6l.html
2013年第3期:每个诗人一生中都要给春天写一首诗——读管管诗作《春天的鼻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vu.html
2013年第4期:他的想像力总是跑在阅读者和常规思维前面——读白灵诗作《目睭金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5fw.html
2013年第5期:中正诗风的写作——读林焕彰诗作《中国,中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0x.html
2013年第6期:在自己智慧能够指挥到的地方行驶——简读方群诗作《过儋州东坡书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fo.html
2013年第7期:诗的张默和人的张默——读张默诗作《无调之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ry.html
2013年第8期:“一整座海洋的静寂”——读罗任玲《风之片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77p.html
2013年第9期:夏天就这样被公报私仇处决了——读杨小滨诗作《四季歌·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7mg.html
2013年第10期:为了心仪的梦想——读孟樊诗作《九寨归来不看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9j.html
2013年第11期:诗人可以为历史作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q5.html
2013年第12期:变造古典,添入现代意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q8.html
2014年第1——2合刊:女性命运悲剧的一面——读洪淑苓诗作《女声尖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9o0.html
2014年第3期:一首动人的乡愁诗——读痖弦诗作《红玉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8m.html
2014年第5期:新风格实验的女诗人——读阿芒诗作《打打打打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zm.html
2014年第5期:他不会顺着常人的思路去构思写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zn.html
2014年第6期:有着浓郁古典中国味的现代——读方明诗作《黄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uxqz.html
2014年第7期:他是我们时代的文化勋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uzv9.html
2014年第8期:“他们在那里而我不在”——读叶觅觅诗作《他度日她的如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2k2.html
2014年第9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3y5.html
2014年第10期:并非只写乡愁诗——推荐余光中诗作《鹤嘴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5t0.html
2014年第11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8u2.html
2014年第12期:三毛:东方邪典——兼推荐三毛诗作《七点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anj.html
2015年第1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bv3.html
2015,2-3合刊:诗是普世的人世的感动——兼读郑愁予诗作《错误》
早逝的天才有着何其旺盛的创造力——兼推荐林燿德诗作《终端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gvz.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jlr.html
2015年第5期:歌的孤寂可以经由演唱宣泄出去——齐秦的诗齐秦的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gs4.html
2015年第6期:能艳能豪,能诗能书——陈维德旧体诗一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if4.html
2015年第7期:她诗中的决绝特质——龙青《正在醒来的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lvo.html
2015年第8期:隐匿之于我,还是一个谜——隐匿诗10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oda.html
2015年第9期:诗之于一个女性的静静的光芒——罗思容《揽花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r9m.html
2015年第10期:人以什么成为诗人——向明诗作《尽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seg.html
2015年第11期:诗本身就是抽象画——陈育虹诗作《让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unn.html
2015年第12期:再度引发辛波斯卡热潮的陈黎和他的诗——陈黎《战争交响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xvw.html
2016年第1-2合刊:他异端的思维,造就了他异端的写作——推荐许赫短诗一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w0dp.html
2016年第3期:涵纳万物于诗中的能力——推荐黑侠诗作《水手之歌——致海上的女妖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zpp.html
2016年第3期:创造语言新世界的快感——推荐李进文诗作《油菜花写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wgbx.html
2016年第4期:诗是一种意象思维——简政珍的诗与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w9ib.html
2016年第5期:关于苏家立其人其诗的猜想——推荐《叙述型诡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wc50.html
2016年第6期:“一个天才中之天才”——纪弦其人其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wdbu.html
2016年第7期:万物安睡若死,世间独我一人——秀实和他的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wgbw.html
2016年第8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wn4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