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陈克华诗作《车站留言》(《海峡瞭望》2014年第5期)

(2014-06-18 20:33:54)
标签:

海峡瞭望

安琪

陈克华

沉默的母亲

台湾诗人

分类: 安琪文论

                  他不会顺着常人的思路去构思写作

                  ——兼读陈克华诗作《车站留言》

 

                                                  文/安琪

 

    高一升高二的暑期辅导课时期,少年陈克华从花莲高中的海岸教室走到靠美仑田径场旁的相思树林里,为美好的野草地所吸引,他躺了下来,相思树种子随风掉落在脸上,突然心生一念:我要写诗。这个被陈克华视为写作开窍期的瞬间,决定了此后一个惊诧台岛的先锋诗人的诞生。当然,读高中期间,他并未专心投入写作,而是一直到1979年,18岁的陈克华就读台北医学院医学系后,才开始自觉的诗歌创作和投稿。天赋卓绝加上联合报痖弦先生的鼓励,陈克华成为名副其实的得奖专业户”,新诗作品遍得台湾各大报现代诗奖

据陈克华自述,台北医学院的北极星诗社使其受益良多,当时台湾校园的文艺创作风气鼎盛,北极星在大专院校颇为知名。正是这样一个良好的创作语域,拓展了陈克华的创作视野,锤炼了陈克华的诗歌技艺。值得一提的是大四以后脱离繁重的医学基础课程,有较多创作时间,陈克华尝试了两种诗以外的文字创作一是歌词一是剧本两者也都获得几个大奖或是提名歌词方面因诗人管管及作家袁琼琼而结识了一些唱片界的制作人,有机会参与了国语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从大四至大六,不到三年间竟然创作了近百首颇为畅销走红的歌曲,包括脍炙人口的台北的天空》《沉默的母亲等。

    《沉默的母亲》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1980年代很流行,苏芮演唱的。在我看来,一个诗人要是有一首诗能谱成歌传唱开来,已经是足以欣慰的成就了,而陈克华竟然有百首歌传唱,真是不可想象。我从来不认为诗人就大于歌词作者,恰恰相反,我认为,有歌曲传唱的歌词作者本质上大于诗人,他们实现了诗人梦寐以求的诗的传播与普及。无论诗还是歌,陈克华都获得了展示他才情的大天地。

    我读陈克华诗作,感触最深的是他的先锋性,试看他的诗题《我捡到一颗头颅》《丑神》《鱼问》,无不让喜欢现代诗的读者欣喜。陈克华的诗完全没有大陆读者印象中的港台腔,那是读多了席慕容的缘故;也没有大陆读者记忆中的乡愁腔,那是读多了余光中的缘故。他的诗提供了全然崭新的关于台湾诗的认识,它们新鲜、大胆、猛烈,有着动物一般本能的血性奔涌。在《瘦》一诗中,诗人对阳光下那具懒懒的肢体,那具熟睡如肥腻女人的肢体,并不满足于发出羡慕的赞美,而是直接走过去,对之施加以“舔舔”。陈克华是个对身体感觉保留着写作激情的诗人,他需要的是动的而非静的接触——如果我从作者本人提供的相关资料得到的判断无误,陈克华是一个同志诗人,而且也不避讳让人知道他的性取向。知道这点很重要,1961年出生的陈克华,在成长之中一定不会处于一个一开始就非常开放可以很正常接纳男同女同的环境,陈克华内心的挣扎和自我辩护乃至最终的坦然面对,必然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留下犀利的印记,也近乎天然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凿刻出逆向思维的痕迹。

    也就是,陈克华不会顺着常人的思路去构思写作,当他捡到一只手指,他问,“一只手指能在大地划写下些什么”?他所决定做的是,“吮吸他,感觉那/存在唇与指间恒久的快意”。请试着回到你想到手指的第一反应,难道手指不是用来指路或划写吗?但陈克华拒绝了手指的这两个功能,而让它回复到婴儿的状态——被吮吸。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继续深究的状态。

陈克华曾自嘲创作历经清纯玉女”、“肉弹脱星削发为尼时期因资料欠缺,我无法很系统地读到他的这三个时期,就我目前所能搜索到的资料,陈克华是一个创作风格极具多样化的诗人。在《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杨小滨主编的第26卷中,陈克华入选了16首诗作,其中有三首类似组诗。仅就这16首诗,陈克华便既展现了他的“非理性、非线性、浑沌等阴性书写的特质”(西苏语),也展现出了他朴素的民间关怀。下面我想选取他的《车站留言》一诗加以推介。

    每个人不一定有在车站留言的经历,但一定有看到过车站留言的记忆,五花八门的留言层层叠加着,直播着留言者焦虑、无奈、无聊……种种心迹。陈克华此诗仿佛如实记录下他眼中所见的车站留言,但要细究又有条理不通的地方。车站留言毕竟是随心随性而写,毕竟是匆匆涂抹,毕竟是未涂去(也涂不去)上一个留言而见缝插针乃至直接写在上一个留言上面的。造成的阅读效果就是这么一首隐约可知其意细读似有病句的《车站留言》。

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刘正忠教授的诗学论文《逼向“后人类诗”》,专文论述了陈克华的科幻诗,据其文所述,陈克华“陆续用多种型态将科幻元素带入诗里,形成重要的创作资源诚如刘文所言,科幻进入小说、电影、动画等载体比较理所当然,进入诗则有相当难度,陈克华究竟如何处理科幻题材到他的诗作中?我也十分好奇。

 

                                       2014年1月1日。

 

 

《车站留言》

 

                             陈克华

 

阿美阿草

我先搭11点37的南下了   我并不恨你

如果台风明天到达

来电:(00)7127*998*

父留。孩子记得我

先生下再说

钱,不要等我了

我家不在台北ECHO:ECHO

欠你的

工作已找着

很久很久以后,本质

和现象冲突    得很厉害

祝    快回家

三只母鸡和甘蓝菜

都好

你最真诚的爱匆此

再还你。

 

 

陈克华简历:

陈克华,1961年生于台湾花莲市,祖籍山东省汶上県毕业于台北医学院医学系,获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为台湾知名作家,并跨足摄影、音乐创作与舞台剧领域。目前任台北荣民总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国立阳明大学眼科副教授。曾获中国时报文学、联合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文建会台湾文学奖散文评审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等。出版诗集有《骑鲸少年》、我捡到一颗头颅》、《星球》、《与孤独的无尽游戏》、《我在生命转弯的地方》、《别爱陌生人》等;出版散文集有《爱人》、《给从前的爱》、《无医村手记》、《在城市中迷失的地图》等。并出版小说爱上一朵蔷薇男人》以及多首著名的歌词创作,如「台北的天空」、「蝶衣」、「九月高跟鞋」、「沉默的母亲」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海峡瞭望》专栏】

2012年第12期:因为太太的缘故——读洛夫诗作《因为风的缘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pa.html

2013年第1期:抓住生活中诗意的瞬间——读紫鹃诗作《动物生活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y0.html

2013年第2期:她诗中极具先锋意识的书写风格——读颜艾琳诗作《听海子的妈妈朗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6l.html

2013年第3期:每个诗人一生中都要给春天写一首诗——读管管诗作《春天的鼻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vu.html

2013年第4期:他的想像力总是跑在阅读者和常规思维前面——读白灵诗作《目睭金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5fw.html

2013年第5期:中正诗风的写作——读林焕彰诗作《中国,中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0x.html

2013年第6期:在自己智慧能够指挥到的地方行驶——简读方群诗作《过儋州东坡书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fo.html

2013年第7期:诗的张默和人的张默——读张默诗作《无调之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ry.html

2013年第8期:“一整座海洋的静寂”——读罗任玲《风之片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77p.html

2013年第9期:夏天就这样被公报私仇处决了——读杨小滨诗作《四季歌·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7mg.html

2013年第10期:为了心仪的梦想——读孟樊诗作《九寨归来不看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9j.html

2013年第11期:诗人可以为历史作证 ——鸿鸿诗作闻以军退出加萨走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q5.html

2013年第12期:变造古典添入现代意识 ——兼读唐捐诗作《细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q8.html

2014年第1——2合刊:女性命运悲剧的一面——读洪淑苓诗作《女声尖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9o0.html

2014年第3期:一首动人的乡愁诗——读痖弦诗作《红玉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8m.html

2014年第5期:新风格实验的女诗人——读阿芒诗作《打打打打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zm.html

2014年第5期:他不会顺着常人的思路去构思写作 ——兼读陈克华诗作《车站留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zn.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