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80后10人/安琪
(2010-05-05 12:53:09)
标签:
福建80后诗人舒婷陈仲义林丹娅安琪巫小茶赵卫峰诗歌杂志 |
分类: 安琪文论 |
【按:2010年3月6日本博贴出福建80后诗人征稿启事后得到本省诗人的大力支持,编选工作今日告竣,最终入选诗人以《诗歌杂志》出刊为准。感谢福建80后诗人对本次组稿活动的支持,任何选本都无法容纳全部,请未入选的诗人理解包涵,希望以后能有机会继续编辑福建诗人诗作。——安】
少年心中有沉郁,语言有锐气
——福建80后10人
文/安琪
2010年3月5日,接到70后诗人、批评家赵卫峰先生发来的纸条,嘱我为其主编的民刊《诗歌杂志》之“中国80后诗辑”组福建稿,具体要求5——9人,每人10首左右,并附我的综述性短文一篇。接到邀请的当天我即拟了一则简短约稿函置顶博客,随即陆续收到本省80后诗人稿件将近20人,经过几日认真阅读,选定巫小茶、吴银兰、三米深、暮春、稻菽、梁辰、鞍荭、林宗龙、李智强、刺桐飞花10人,现将编辑过程中的一些感受记录如下。
在我看来,80后作为诗歌中的代际概念是很荒谬和不公正的,同样出生在1980年代,生于1989年的才21岁,大都还在大学就读,他们的人生积累和写作经验怎能与1980年出生的30岁人相比?于是我们看到,所谓的80后更多的由198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构成,后期出生的不免又生不逢时拉下了80后的列车。无论70后、80后还是正在开始的90后,那些后期出生的人,都被残酷的诗歌命名法则所玩弄,我对此感到愤怒和无奈。
那么我为什么又要参与这样一期80后诗歌的组织工作?当我最终确认下这10人作为我对本次《诗歌杂志》福建专辑的交代我同时也再次以行动映证了张爱玲关于“时代的列车”的叹言,当赵卫峰以《诗歌杂志》为初始站台让80后的列车开向了山东开向了河南开向了贵州等各个省份时,福建的缺席就将显得不可容忍。这就是群体效应的逼迫性它有来自内心的焦虑和外在的诱惑,当然,这种带有建设性的“逼迫”是善举,所以我也乐意为之。
考察福建80后诗歌我感到更多的安慰,这个从来不缺乏优秀诗人的省份在中国80后诗歌版图里依然有它虎虎有生气的后备力量,编辑中我的脑子里涌现出了“少年心中有沉郁,语言有锐气”这样一个句子,我想用它来指认此次推出的福建80后10人应该是恰切的。这些诗作所涉及的生命和死亡的命题令人动容,他们并不浮于日常情景的虚假表面而是在对所遭遇生活之变幻莫测的不安中进行退守式的反思,这里当然有着少年的困顿和迷惘。80后面对的是压力更为激烈的现实,物质的挤压,精神的破灭,人世的艰难,在他们一走出校门就全部遇到,这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如果还是风花雪月那就将是伪饰。我为此放弃了一部分这样的投稿者。
同时,诗歌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无论怎样强调语言都不为过,在诗歌中语言可以自成一个世界这就是诗歌的世界。诗人被允许在诗歌的世界中说诗语,诗语被允许在常人的世界中不为常人所听懂所接受。这就是诗歌赋予诗人不说人话的特权!因此在编辑福建80后的过程中我对那些语言太过家常的给予了摒除,对神秘的自由语言状态下的诗人表示按捺不住的厚爱。
我因此特意推荐巫小茶,她的长诗《日月祭》因版面所限只能节选若干,我企图借此局部展示让大家阅读本诗的全部。我在小茶的诗作里看到了所有优秀女诗人青春时代那种迅猛的奋不顾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爆发!
福建80后里开创出新的写作路径的诗作目前还没读到,这似乎也并非福建80后的问题,这种缺憾也许可以留待下一次组稿来弥补?无论如何,祝福福建,祝福诗歌!
——————————————————————————————————————
【相关链接】福建诗歌福建诗人谈(已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