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居 |
分类: 先锋·设计 |
去年写我自己的书《蔡明
7姿16式》时,跟出版社的朋友聊天儿。我说你们这行和设计也有相似之处,作者和设计师似的,需要捧需要环境,有时实力不代表一切。比如像我这样在出版界就是初出茅庐级别的作者,在有可能写得还行,但就四处投稿没人理。等红了呢,随便写点儿就有人捧,说不定没写别人预付版税就砸过来了。人家说嘿嘿,还真有这种情况,不看实力看名气,实力挺多是真写出来的,人家现在消费的自己以前的努力。但也有不少就是炒出来的,泡沫过多,成长中的作家想出本好书太难了。
他算半无奈半妥协地总结:急功近利。过度的急功近利就只能收获更多的平庸。
这话放哪行儿都不算错。博洛尼和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做过合作,十年磨一剑和一剑用十年的都有。前者,比如意大利的SAVIO
FIRMINO,老牌古典风格奢侈品牌,第二代传人现在是个老爷子,年轻时做雕塑和手工艺品,接管家族企业后就专心把家具雕刻工艺做到最好。什么算最好?他接管十几年后,SAVIO
FIRMINO的材质从木材、水晶石、青金石、珍珠,到石英、青铜、黄铜、花岗石和红玉髓应有尽有,老爷子还亲自带领的匠师们在这些材料上雕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花纹、做出优雅华贵的造型,攀上欧洲家具界顶峰。这算最好么?他觉得不算。他开始翻书——古埃及的,从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代的史书开始倒腾,研究当时的贴金工艺。最后融合当代技术,研发出自己的贴金手法,用玛瑙一遍遍地轻压胶上的金片,让每件贴金家具成为传奇。有时一套花纹一套雕法,一研究就是几年。管你产品上线需求还是市场需要,我没研究称精品就不放货。
后者也有。有些设计师,原创不是很足,但信息的整合输出非常厉害。展会展览加发布会一网打尽,每年汲取最流行的线条颜色表现手法,自己再整合输出,成流水线式地发布一套一套设计作品,胜在成本低客可复制度高。就如ZARA、H&M在那个圈儿做的事情类似。
我想这两种思路,搭配妥当就问题不大。设计需要有引领性的、开创性的、实足慢工出细活的巨匠思维。这些是行业风向标和方向引领者。但看米兰家具展就知道,这类不是最能卖货的品牌,最能卖货的是之后跟上潮流的几个超级大厂。纯粹的开拓者在商业运作和产品复制性上太极端太另类,铺不开货。对真正有鉴赏力有明确审美原则的人,有最好最值得享用的设计;对大众消费者,从高到低,也都有适合各自的产品,这就是一个健康结构。就像博洛尼,我们是分品牌的,在最高端的九朝会品牌,我赔钱也无所谓,但一定要和叶锦添合作,和意大利最强的设计师之一Lipparini合作,做最中国文化又最世界表达的家居品牌。一个品牌,尤其是奢侈品品牌,必须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坚持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需要培育的。但在博洛尼这边,我们就集成化一些东西,让成本下来,还给客户几乎所有的定制空间,但不会每件产品都必须出自大师之手的天字号独一份——消费者也不需要。
这种平衡是好的,但怕的就是全部都偏向了功利。就跟出版社朋友说的一般,全不好好写书,都只出名去了;全不是作家,都娱乐去了。真正踏实做文字工作的,其实才是文学的基石。但基石没饭吃,全被逼变成了顽石,和前者一样,这等热钱一跑炫目劲儿一过,想靠那些炒作的明星写手撑住一个时代?没戏,最终就是泡沫破裂从头洗牌。
设计也一样,很多时候设计师的浮躁来自客户。客户缺乏耐心,崇尚短平快,想要立竿见影的成果。这种反馈多了,设计师也就甘心复制那些平庸了。至于怎么让它们不平庸?媒体评论吹呗。这就少了基石,与国外差距会越来越多,国内的项目就越来越都是老外垄断着。当然老外也有忽悠的,但执拗的更多。不用电脑构图,非自己做木雕弄设计原型的有;两三年只接几个单子,每个都做到尽善尽美且收费高昂的也有。
现在是商业社会,我们无法、也不必要求每个作品都如艺术品般唯一永恒,因为消费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至少是之一。但在需要创意的领域,我们也不能放任平庸冲刷了所有匠心吧?
前一篇:垃圾易得,艺术难求
后一篇:有多少油烟需要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