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艺术·家居 |
从杜尚的小便池被弄进博物馆时起,人们就已经在大肆宣扬了:垃圾也可以成为艺术品!但很简单,既然垃圾变成艺术了,那是不是意味着艺术也随时可以变成垃圾呢?
以前一个拿行为艺术开涮的段子:“我有个朋友开了个修车厂,但好死不死的开在宋庄了(给不是北京的朋友解释一下,那是个艺术家扎堆的地方),于是,总有人深沉地伫立在他们正修的破车前面,问:‘你们这个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人民群众心目中,行为艺术已经有点儿等同于犯二了。国外也有类似段子,不过还顺道调戏了一下艺术评论家:电视台在马路上找了几个清洁工,给他们笔和纸,让他们象扫马路一样乱写乱画,然后告诉评论家这是一些艺术家的作品。结果,评论家们煞有介事地夸张评论,似乎不夸上两句,就是自己不懂。某处龙飞凤舞有名家大气风范,某处抽象婉约又像极了毕加索。
这种场景有没有似曾相识?我们看一幅画、一个雕塑、一场行为艺术时,云里雾里,仔细猜测大师的意图,却终究不知所云,感慨自己悟性不够知识不丰。最后与其说是看艺术展,不如说是看小说,盯着艺术家或者评论家写的好几百字“背景”、“初衷”、“手法”看半天,才略有感悟。咱们是不是在想:艺术到底需不需要具有逻辑上和行为上的严谨?说得再明白点儿,艺术家们是不是也要至少知道“自己在干嘛?”而不是跟禅宗故事里似的,一个不学无术的禅师,对所有问道者的问题,一律都高深莫测的伸出一个手指头作答。反正你们自己去想,自己去猜,自己去悟吧!我这里就是这么个回答。这是不是该算滑头?用滑头来显示高深莫测?
我觉得艺术家自己真正思考、痛苦、冥想过的东西,不需要太多文字上营销上的解释,也是能被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的。也许我们不专业,不能想评论家一样讲出来到底是什么思想,但我们心底会被触动。比如我曾经在美国大都会看华裔艺术家的展览,在屋顶上(大都会的展区是在屋顶花园,俯瞰全纽约)一个巨大的玻璃,地下扔了几只死鸟,撞得头破血流。透过玻璃看纽约特唯美,低下头看死鸟特自嘲。鸟以为城市是真实的,其实还有层坚硬的壳。旁边还有一个草船借箭侏罗纪版。一只大恐龙,张着血盆大口,被各种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改锥、水果刀、叉子勺子等插满全身,粗暴、沉默、好看。最强的东西有时候也是最脆弱的,这个世界拥有的原子弹威力,足够把地球摧毁N次,但我们害怕的却是陌生人怀里的小刀。像这些东西,人家用形象语言给我震撼,我有了这些感触,这就是一次很完整的展示和欣赏。也许其他人跟我感受不同,但每个人因为经历心境不同而对艺术有自己触觉,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么?
我想,这和设计,或者音乐都是有想通的地方。消费者、听众,他们不需要像专家一样说出个道理,他们只需要提供好不好看、好不好听的评价,就已经足够了。艺术更纠结一些,因为确实有时艺术家都不知道灵魂出窍状态时的自己要表达什么,但给人以触动,这是最根本的。
何况灵魂出窍地不知所云,和精神正常但啥都表达不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想,天才和疯子确实有时很像,但疯子确实不能随便做艺术家,不然疯人院就没有存在必要,早变大师温床了。有人说,艺术是艺术家们做一些无意义的东西。不要创造价值,没有针对性,在实现他们的自我,在表达他们的自我。这像什么?像风清扬嘴里的屠夫:你要无招胜有招,屠夫最厉害啊,切肉刀一乱砍,鬼都不知道他下一招是什么。但“会武功的人却能轻易打败屠夫”,而天底下九成的人打不过也是无招胜有招的令狐冲。
社会的标签化取代了我们的内心,所以不少垃圾才成了艺术。一个疯子坐马路边上唱歌跳舞拣垃圾,没人会说这是艺术;同样的事儿,一个美术学院毕业的海归干,大家就开始“想意义”。这本身是好事,但却成了有些人在当代艺术里混的主要策略。标签化越强烈,垃圾就越多;而到一个临界点,所有的标签就会破碎。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前一篇:北京气势伦敦范儿,谁羡慕谁?
后一篇:急功近利收获多少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