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始皇的先祖是中国最早的“快车手”

(2009-06-12 07:34:24)
标签:

车的历史

中国

秦朝

秦始皇

赵国

快车手

汽车

杂谈

                                                   风之子读春秋战国之十一

也许,大家都不会想到,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制王朝秦朝是依靠“驾车”起家的,而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先祖是中国最早的“快车手”。

 

如果不信,就让我们来看看秦朝的起源吧。

 

大家知道,在秦以及秦以前,中国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就是由数匹马拉载着一个固定的车厢。因此,要成为驾驶这种“车”的好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要善于发现和驯养宝马良驹,另一个就是要善于驾御战车。

 

而这两点,恰恰就是秦先祖们的强项。

 

根据《史记》记载,早在舜的时代,秦的先祖大费就“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嬴的姓氏,来自舜的赏赐,而之所以得到赏赐,是因为善于驯服鸟兽。那时侯,虽然还没有马车,但能够驯服鸟兽却已经为驾御鸟兽创造了条件。

 

大费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若木的玄孙费昌,“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这说明费昌那时已经成为驾御马车的能手,并且他依靠善于驾御马车帮助商汤打败了夏桀。而大廉的玄孙孟戏和中衍,则为商朝国王帝太戊“御”,成为国王的专职驾驶员,其驾御的技术一定非常高超。从此以后,大费的子孙作为殷商王朝的第一驾驶员,立下功勋,逐步成为商朝的诸侯。

 

到了商纣时代,嬴氏的子孙中有一个叫飞廉的以“善走”著称于世,据说能够“日行五百里”。其实,这善走就是善于驾驶马车快速奔走的意思,因此而能够日行五百里。在交通落后的当时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本事。很不幸的是,飞廉帮助的是商纣,因此在商朝被周武王打败以后,飞廉躲藏在民间,隐姓埋名的生活。后来,他的一个儿子季胜的重孙造父却继承了家族的绝技,“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并且,在一次针对周缪王的叛乱中,“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也就是说,造父的驾车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善走”的祖先飞廉。造父因此得到周缪王的赏赐,封地赵城,其子孙以赵为姓,后来创建了赵国。

 

而飞廉的另一个儿子恶来则在与父亲飞廉一起帮助商纣与周武王的战争中被杀死,他的五世孙非子,因善于养马而得到周孝王的赏识,成为专门为周王朝驯养战马的官员。由于驯养成绩突出,而被周孝王封地于秦邑,并得到了继承老祖宗嬴姓的权利,获得了嬴姓的继嗣权。这就是秦国最早的雏形。

 

通过这段历史的解读,可以发现:

1、秦国和赵国其实是一祖同宗的关系,他们共同的祖先就是“善走”而日行五百里的“快车手”飞廉。当初恶来一支(也就是秦的先祖)是因为季胜这一支系(赵国的先祖)子孙造父的得宠而在赵城定居并生存下来的,可以说没有赵国就没有秦国,可是,后来秦国却正是在战国末期灭掉了赵国而得以统一中国的,历史真的很耐人寻味;

2、秦国和赵国的祖先都是以善于驯养马匹和善于驾御战车而起家的,在当时,他们都是著名的“快车手”;

3、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的秦国以及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的先祖是中国最早的“快车手”;

4、这样的历史说明了交通在当时的极端重要性,因为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能够快速行驶的“车”,只不过在那时,是“马车”而已。

5、据说,秦始皇建国以后在国内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御道”,通俗的讲,也就是那时的高速公路,同样是为“马车”准备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秦国和始皇对于交通的重视,这无疑源于他的家族“善御”的伟大传统。

 

相关:

中国最早的“和亲”事件

美女褒姒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

只举办快乐女声是不是性别歧视?

第一章   志大才疏的周宣王

《誓言永恒》的三大漏洞

“生锈门”雷倒雷诺汽车

宝马“弃商从官”是错位之举

方静“间谍案”是“多赢”的“恶搞”

全铝发动机和铸铁发动机到底谁更好?

汽车安全已全面超越钢板厚薄时代

POLO大事记

开车时刹车失灵怎么办?

购车时分清“定金”与“订金”

已推荐到汽车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解读大众7挡DSG自动变速器

新天籁梦碎“召回门”?

工会怎样搞垮通用

目前国内油价有上涨的必要吗?

测试:ABS能有效缩短刹车距离

说说大众蓝驱战略

速度野兽奥迪R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