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博物馆(三) —— 古砚 下

(2015-08-02 07:23:55)
标签:

天津博物馆馆藏古砚

乾隆御铭八方歙砚

卢葵生

漆砂砚

乾隆年制双龙松花石砚

分类: 文房雅玩

  元代至元年(1277)时任县令汪月山为了迎合达官贵人,发数都之夫力去挖掘歙石,结果石尽山压死数人乃己,接着又前往紧足坑挖掘,很快亏空,及至至元五年,此坑亦宣告塌陷。此后便长期停采,砚工们只好沿流拾残圭断壁来制砚。从明代到清康熙雍正年间也均无开采记录。直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才又重新开采,停采达500年之久。这一时期,出现以他山顽黝之石冒充佳石之乱象,使歙砚声誉大减。因此,曾经与端砚不分仲伯的歙砚,在明清时期远远地落后于端砚。

 

  歙砚

  清 乾隆御铭八方歙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清 徐世昌兽面纹歙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清 徐立纲铭歙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松花砚: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江沿的甩湾处,这里是松花江的中段部分,山高岭峻,水急沟深,林海茂密、树木丛生。五月时节,长白山松林中黄绿色的松花开放,给初春的长白山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而这种石头的色泽和松花颜色一样,故人们把它叫做“松花石”。以松花石雕制的砚台就叫“松花砚”。用松花石加工成松花砚,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但存世量很少。到了满清入关问鼎天下,松花砚因源自满族发源之地,故成为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康熙帝还封它为“御砚”。


  清 乾隆年制双龙松花石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清 雍正款松花石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红丝砚
  晚清 长方形红丝石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澄泥砚
  清 王玉瑞造描金蟾蜍澄泥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化石砚

  民国 松树化石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木砚

  清 双耳瓶形木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漆砂砚: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调和适度的色漆髹涂于木质砚上制成,具有轻便和美观实用的特色。西汉时,扬州已有生产。宋代以后,漆砂工艺失传。清初,卢映之曾于南门外得一砚,为宋宣和内府所造,形质类澄泥而绝轻,入水不沉,后知其为漆砂所成,遂授工仿造,广为流传,一时业此者甚众。至道光时,扬州已成为全国紫砂漆制作中心。顾广圻《思适斋集》中说:“若此漆砂有发墨之乐,无杀笔之苦,可与端砚比美”。并为卢氏漆砂砚作铭道:“日万字墨此可磨,得之不复求宣和”。金农为漆砂砚作铭道:“恒河沙,沮园漆,髹而成,研同金石,既寿其年,且轻其质,子孙宝之传奕奕。”漆砂技法以卢映之之孙卢葵生所制最精。苏州制砚名家顾二娘之砚盒多其所制,上刻折枝花卉或鸟兽虫鱼,皆非寻常画工所及。除漆砂砚和砚盒外,漆砂技法还用以制作漆臂搁、漆壶、漆花盆、花架、案头漆玩和观音、琵琶等。

 

  清 卢葵生制款葫芦形漆砂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清 卢葵生制仿宋漆砂砚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清 卢葵生制板桥竹纹漆砂砚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卢葵生名栋、字葵生,卢映之之孙,嘉庆至道光年间人,道光庚戌年卒,时年过七十。世以漆玩著名,善制漆器,漆砂砚尤见重于时。凡文玩诸事无不以漆沙为之。制造既良,雕刻山水、花卉或鸟兽、虫鱼,皆非寻常画工所及。苏州顾二娘之砚匣多出其手。其用朱漆者尤精,制果盒极工。尤擅画山水、花卉,少与张缪(老疆)均以画受业于张赐(桂岩),张笔肆恣而卢醇谨,如其为人。

 

  清 卢葵生漆屉盒天津博物馆(三) <wbr>—— <wbr>古砚 <wbr>下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