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展示稿5)

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文化新书杂谈 |
分类: 近期新诗作 |
从这一期起,就打乱原书顺序,陆续贴出被选读诗人的作品,敬请期待!本期——《伊路:把生动和幸福存进诗歌》与《人邻:欢欢喜喜说着什么》
《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展示稿5)
伊路:把生动和幸福存进诗歌
好的诗歌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人说,好的诗歌语言应该是陈说的、铺叙的,情感是零度的,只是呈现,无需抒情;有人说,好的诗歌语言还是应该以抒情为主要特征,要有抒情性、跳跃性,要“点化情感”;也有人说,好的诗歌语言还是应该有哲理、有智性,要能够启迪和警示读者……各有各说法,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诗歌的语言很重要,诗歌就是语言的艺术!好的诗歌语言应该以最精炼的语言,一下子抓住事物的特点,一下子抓住我们的情绪,一下子抓住我们的思想……于是,我们的心与诗人的心,有一种鸣,有一种共振,有一种共颤,于是我们产生了阅读快感,读诗,就变成一种快乐!
伊路有这样的诗观:“一定要爱世界,爱到恨,爱到疼痛。从岩层底下爱到山顶,再爱出去,像那伸开的松枝,像飘飞的云彩。”伊路还说:“写诗是快乐的!”单这几句话就够诗意,也够禅意的。我常说:伊路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她总以纯粹的心态、纯粹的笔调,写着纯粹的诗句。她面对着一切,如她面对着爬墙虎里的两只小鸟,“只是想把它们的生动和幸福/存进诗歌的宝库里”。所以,她说“写诗是快乐的!”读她的诗,自然也是快乐的!
纯粹与快乐,让伊路的诗有了禅意,让伊人这个人有了禅意!她在快乐中写出了许多好诗,带给了我们许多的快乐!
附:伊路的诗(五首)
伊路(1956—),女,现居福建福州已出版诗集《青春边缘》《行程》《看见》《用了两个海》《永远意犹未尽》。现居福建福州。
花 朵
它怎么知道这样的瓣形会和其它的花朵不一样
怎么知道花蕊要旋成小水潭的模样才更显得沉静含蓄
怎么知道花色从瓣根向瓣沿由浅至深洇染才更显层次丰富
怎么知道香气要来路不明要不可想像才能从众多花香里区别出来
花朵没有雕刻刀
花朵是怎样创造自己的
除了我们知道的阳光
那些有韵致的
遥远的
在我们看来空无一物的空气里有没有花朵的宝镜
世界上若有事物比花朵更懂得美丽
花朵会不会自责和害羞
花朵怎么知道自己是花朵呢
早 春
忽然发现整片原野唯一在动的是
四只牛的尾巴
庄重如凝着风暴
一撩一拨都似叮咛
牛低沉的头仿佛和身后的尾巴无关
牛也仿佛与自己无关
被它啃进的青草是否也和肠胃无关
四条拂天拍地的尾巴间
多了一只翻山越谷的蝴蝶
这蝴蝶也仿佛与它自己无关
鸟 叫
一声鸟叫
裂花一样
一声这样近的鸟叫
心痛一样
使我像一声鸟叫一样惊起
我像一声鸟叫一样在房间里回旋
像一声鸟叫一样扑向窗口
窗外一声
第四声鸟叫已在很远的山边……
怎么也找不到了
一只鸟儿落到对面的爬墙虎里
马上就和叶子混在一起
让我好一阵找
它转了一下头
它转头是因为还有一只
在斜下方的枝条上
暴露了自己也暴露了同伴
但我不是枪口
我只是想把它们的生动和幸福
存进诗歌的宝库里
我已经存好了
它们还在那
在打字的时候
这是没办法的
它们又不知在哪儿
怎么也找不到了
得到了所有的雨
这场雨给植物的感觉一定很沁意
从它们摇颤的样子就能看出来了
在暴雨和细雨之间
究竟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雨
估计只有植物能分辨品味得出
雨本来是给地球上所有生物的
但动物会躲在洞里
人在屋顶下
而植物
除了少数由人工培植
大部分都无遮无拦在天底下
所以得到了所有的雨
人邻的诗看是随性,没有构思,却是精心构思,智慧的构思。人邻总是以精妙的构思,让人随着他,去感受他所注意到的所有生活小细节,同时,又总能小中见大,出乎意料地以短短几句诗让人想到、看到了我们的人生,其中包容着诗人许多的感悟,包容了许多的含义。
有人说,人邻诗学有这么一种意义:为语言的“此在”和语义的“他者”提供了一个标本。我赞同这种说法!人邻总是以滴水不漏的叙述姿态,把“此在”呈现到你面前,但又因为这样滴水不漏的叙述而使得诗歌变得更加游离和隐秘,吸引着你试图深入到语言的深处或背面去读这诗,因此,读他的诗真如参禅,你必须也必然地去关心诗句外的“他在”、“他者”。
加之,人邻的诗入诗角度巧妙,总是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与细节里,出人意料地掘出了诗意与诗味,让人回味无穷。面对这样的诗句进行品读与参悟,不但不枯索,不冷寂,而且是柔软而温暖的!“火炉上煮着的米粥,我们触膝而坐,/欢欢喜喜说着什么的时候,/忽然浓香起来。/它让我们感觉——真的是饿了,/那么饿,又幸福又饿,又饿又幸福。”读这样的诗时,我不饿,所以就不是“又饿又幸福”,却真的是“又柔软又幸福,又幸福又柔软”!
还有,人邻的诗语言总是新鲜的、美的、有内在韵律和节奏的,似乎有一种气韵在流动,于是,就特别的顺畅、光洁、好读,就禅味十足,真像他所描模的那秋天的梧桐叶:“没有多余的动作/在秋的禅静里/咣当/丢下,一片//让寂静,一时好乱”。
附:人邻的诗(五首)
人邻 (1958~) ,原名张世杰,河南洛阳人,当代诗人、作家,现在甘肃省劳动科学研究所工作,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白纸上的风景》、《最后的美》等。
寂静的果园
白天,也竟然有如此的寂静。
饮茶的游人,碗盏,在寂静与寂静之间
偶然跌落的果子
也是寂静的。
果子落地,
它的声音
似乎要稍稍迟一些,
似乎犹疑着,暮色里的寂静
是不是已经积得太深了。
傍晚的味道
傍晚无事,蜷在暮色里,没想什么。
——忽然,忽然的,一丝风
吹过
一边桌子上桃子的味道,
它们隐隐约约的
暮色里难以细说的“甜”和“自然”。
好像我这整个傍晚
就是在等着那一丝风,小心地吹过。
幸福的厨房
厨房,要有矮桌、小凳,
老式温馨的那种,红漆斑驳。
火炉才加了炭。外面飘一点雪。
笸箩里有馒头,瓦罐里煮着米粥。
火炉上煮着的米粥,我们触膝而坐,
欢欢喜喜说着什么的时候,
忽然浓香起来。
它让我们感觉——真的是饿了,
那么饿,又幸福又饿,又饿又幸福。
勤劳的阳光下
过来,过去,匆忙忙的
一地蚂蚁,
其中一只和另一只,
亲热热地碰碰头,
小声,说了句什么。
蹲在地上,我看了很久。
蚂蚁在忙些什么?
尤其是那几只
两手空空的蚂蚁,
它们领受了
什么样的使命?
而令我感动的是一只挪动麦粒的蚂蚁,
突然停下来——抬头,
真的是抬头,看了看我的脸。
啊!温暖暖地看了我一眼。
寺院梧桐
时常诧异的
就是这咱梧桐硕大的叶子
寺院里,无处不在
褐色的叶片,如铁一般长久
每一片叶子,都如敦煌壁画上
返铅发黑的脸
都结实,黑褐到
没有多余的动作
在秋的禅静里
咣当
丢下,一片
让寂静,一时好乱
附:《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启事
这书也算“千磨万炼始出来”呀!这已经与出版方多少个来回都记不清了,现在总算敲定了这个体例架构与目录,公布出来,有三个目的,一是宣传,二是征求意见,三是沟通联络。
宣传的事,自不必多说。而征求意见与沟通联络的事,得细说:
其一、本书出版时,以书代酬,算是做的是一件文化功德事。故尔,对被我所品读,并附录了其诗作的诗人,无稿酬相谢,只能免费赠样书一册,以表谢意!如还有需要,须另订购。但是否订书不作为入选读本的条件,绝不影响被选读。(定价35元,欲定书,先登记,出书后再通知汇款不。)
其二、书稿已定稿,将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形成一校稿!书的体例是:对每位被选读者有一篇精简之评,其后附被选读者简介和他的五首精美之诗。(敬请期待)
其三、因编“选读稿”时,只与少数作者有过沟通和联络,多数作者未沟通、未联络。现在借博客平台,盼与作者联系上,给我意见,给我地址,以促使此书顺利发行,届时奉上样书,予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