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立春又叫“打春”,一般也是六九第一天,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人们会明显感觉白天变长了。各地都有在这一天吃春饼的习俗,是为“咬春”。吃些菠菜、豆芽、荠菜、芥菜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醒脾开胃。[详细]博文:董克平:立春吃春饼醒脾开胃 朱伟:预示立春到来的神鸟
雨水:雨水节气意味着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此时天气乍暖还寒,易患感冒,要适当“春捂”。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节气,“雨水节,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养育之恩。[详细]博文:雨水节街头小贩兜售红棉带 朱伟:新雨洗出碧罗天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惊醒了蛰伏冬眠的昆虫,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此时,感冒肺炎多发,多食豆苗荠菜等,能提高对流行疾病的抵抗力。惊蛰这天,民间有打小人习俗,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详细]博文:谭汝为:惊蛰连填仓老鼠娶亲忙 惊蛰时节才有的美景
春分: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整个气候处于阴阳平衡状态,春暖花开,莺飞草长。饮食也宜选择提升阳气的食物,韭菜又名壮阳草,此时吃最当宜。“春分到,蛋儿俏”,春分竖鸡蛋的古老传统,目前已成为“世界游戏”。[详细]博文:春分吃太阳糕竖鸡蛋习俗 朱伟:春分时节说燕子(图)
清明:传统清明节大约源自周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令又是节日的日子。如今的清明节俗,是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三节融合的结果,有祭祖、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习俗。[详细]博文:北宋老百姓如何过清明节(图) 嘬一口鲜汁满盈的清明螺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的说法,从这天起,雨水逐渐增多,气温回升加快,利于谷类农作物生长。谷雨时节,益肝补肾正当时,北方有食香椿的习俗,南方有喝谷雨茶清肝明目的习惯。[详细]博文:教你做提升免疫力的嫩香椿 谷雨“桃花水”洗浴习俗
立夏: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人非常重视立夏礼俗,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迎夏,祈盼丰收。近代民间,人们有把将熟的麦穗烤食和或用秤秤人以祈福的习俗。[详细]博文:立夏美味鲥鱼被张爱玲列为三恨 黄鹂啄樱桃青梅酸倒牙
小满:小满节气,北方夏熟作物开始灌浆,籽粒渐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恰是农作物青黄不接,田间野菜正蓬勃生长的时候,“小满至,苦菜秀”,民间有小满时节食苦菜习俗,明代还曾将其列为救荒食品。[详细]博文:仲富兰:小满吃苦菜尝鲜除油腻 小满养生未病先防吃什么
芒种:芒种是指“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北方高温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人体新陈代谢也将达到最高峰,易困倦劳乏,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芒种时节,民间有举行祭祀花神仪式和煮梅食俗。[详细]博文:《红楼梦》对送花神的详细描述 黄梅干做出简单开胃菜
夏至: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便随即到来。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详细]博文:“杯弓蛇影”与夏至有关 夏至时皇帝为何要进行土地祭仪
小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暑表示炎热,古人认为此时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小暑时,人体阳气最旺盛,鳝鱼是“春夏养阳”事半功倍的滋补食材,所以有“小暑黄鳝赛人参”说法,南方还有吃蜜汁藕等习俗。[详细]博文:小暑黄鳝并非人人皆宜 小暑尝新米供奉五谷大神习俗
大暑:“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正逢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广东有吃仙草消暑的习俗,上海等地流行大伏天吃羊肉喝烧酒,台湾有吃凤梨祈求平安、生意兴隆的习俗。[详细]博文:鲁南大暑吃新麦馍馍喝暑羊 自己动手做美味烧仙草(图)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也称交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很重视这个节气。清朝时,民间流行三伏天以悬秤秤人,与立夏时对比肥瘦,瘦了需要进补,首选吃肉,以肉贴膘是为贴秋膘。[详细]博文:董克平:立秋贴秋膘吃什么最健康 古代立秋节趣味习俗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明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天结束,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的秋凉,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即人们常说的“秋老虎”。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详细]博文:仲富兰:处暑前后开鬼门祭祖民俗 民间处暑吃鸭子传统
白露:“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白露勿露身”,说的就是白露不要赤膊露体以免着凉。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习俗,认为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江南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详细]博文:仲富兰:白露民间祭禹王习俗 朱伟:秋色的三种经典意境
秋分:“分”是半的意思,秋分是秋季九十天之半,这天也正好昼夜长短平均,秋分后,夜晚就逐渐比白天长了。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习俗,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就是由祭月节而来。[详细]博文:仲富兰:农民吃汤元粘雀子嘴 秋分祭月吃秋菜习俗
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以寒为名的,天气由秋凉变为秋寒,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秋意渐浓蝉噤荷残。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详细]博文:寒露当天古人要取井水浸造丸药 百枣莲子银杏粥润肺祛燥
霜降:秋气肃杀温度渐冷,夜晚的露水遇冷凝结为薄霜而后降下,因此称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食补的好季节,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之说,民间通常以姜、枣为作料,做煲羊肉、煲羊头驱寒强身。[详细]博文:仲富兰:南方吃橄榄北方吃栗子 董克平:霜降酱菜习俗
立冬:“立冬为冬日始”,立冬过后,河水结冰,大地结冻,冬天也就真的来了。在古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很重要的节日,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到北郊祭祀迎冬。民间除了祭拜,还有“补冬”习俗。[详细]博文:仲富兰:立冬节气吃饺子 立冬自制驱寒暖胃的陕西美食
小雪:小雪时节,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北方地区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隆冬,初雪提示人们御寒保暖的季节到了。小雪后,天气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南方则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详细]博文:仲富兰:南方农民用糍粑祭牛神 小雪时节要吃应景冬腊菜
大雪:大雪与小雪气候类似,只是天气更加寒冷,雪下得更大、范围也更广。江南有句俗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鲁北民间则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详细]博文:仲富兰:江南大雪腌肉习俗 董克平:大雪时节如何进补
冬至:“至”是极的意思,冬至是说寒冷的天气达到了极点,“冬至阳生春又来”,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将开始。冬至这天,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在古代,过冬至是件大事,家家户户宴饮过节,因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详细]博文:冬至吃饺子画九九消寒图 朱伟:冬至为何要喝赤豆粥
小寒: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江南地区到了小寒,一般会煮菜饭吃,“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详细]博文:仲富兰:北方度寒冬“数九九”习俗 小寒节气如何进补
大寒:大寒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冰寒刺骨,古谚流传“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由于临近传统节日春节,很多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如祭灶、除夕等都处于大寒时节。[详细]博文:旧时大寒时节争购芝麻秸 董克平:大寒最适合吃涮羊肉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第一期:《东方不败》20周年
第二期:华语电影的百合情节
第三期:面条的前世今生
第四期:暑期旅游好去处
第五期:爱恨周芷若
第六期:雷锋离开我们50年
第七期:内蒙古最炫草原风
第八期:超级英雄蝙蝠侠
第九期:我们都是鸡翅控
第十期:昆曲六百年荣枯
第十一期:辣到爽的美食
第十二期:螃蟹季的销魂滋味
第十三期:织田信长的另一面
第十四期:中秋月饼风情
第十五期:浪漫法兰西之旅
第十六期:没有肯尼迪就没有奥巴马
第十七期:喵星人入侵地球
第十八期:暮光之城与吸血鬼传说
第十九期:北京买房故事
第二十期:热气腾腾的火锅文化